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山西面食文化山西面食文化简介山西面食,历史悠久,迄今至少有两千年的文化传统,且在中国独树一帜。自古以来,晋人主食乃面食,以花样多,品质好,影响大而颇为出名,故海内外早有“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的说法。东到娘子关,西到黄河边,南到风陵渡,北到雁门关,一般家庭妇女都能以面粉为原料加工数种面食。山西面食在东汉称之为“煮饼”;魏晋则名为“汤饼”;南北朝谓“水引”;而唐朝叫“冷淘”……。面食名称推陈出新,因时因地而异,俗话说娇儿宠称多,面食众多的称谓与名堂,正说明山西人对它的重视和喜爱。山西境内名吃(美食)种类繁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面食在山西按照制作工艺来讲,可分为蒸制面食、煮制面食、烹制面食三大类,有据可查的面食在山西就有280种之多,其中尤以刀削面名扬海内外,被誉为中国著名的五大面食之一。其他如大拉面、刀拨面、拨鱼、剔尖、河捞、猫耳朵、蒸、煎、烤、炒、烩、煨、炸、烂、贴、摊、拌、蘸、烧等多种,名目繁多,让人目不暇接。另外还有太原“认一力”蒸饺、平遥牛肉、太谷饼、闻喜煮饼、芮城麻片、太原羊杂割汤、灌肠,高平烧豆腐、介休贯馅糖、忻州瓦酥、平阳泡泡糕都有独特风味,是名吃中上品。,醋山西做醋的历史大约有3000年之久。北魏贾思勰在其名著《齐民要术》中总结的22种制醋法,有人考证认为就是山西人的酿造法。其中“作米酢法”便是“山西老陈醋”的酿制方法。醋古称“醯”,据说“山西老醯”便由此而来。也许是由于常吃面食的缘故,所以,醋在山西百姓的餐桌上是必不可少的。广泛的需求促进了制造业的繁荣,于是山西便以醋的生产数量和质量闻名全国了。山西的醋尤以老陈醋为最佳,传统、正宗的老陈醋是以高粱、大麦、豌豆为制作原料,经过磨、淋、薰、蒸等复杂的手工酿造过程之后,再辅之以“夏伏晒、冬捞冰”的陈放过程,使醋中的杂质沉淀,水分通过蒸发或结冰析出,使醋的浓度越来越高。同时醋中的物质充分地进行化合和分解。在经过至少1年的陈放后,才可以称为“老陈醋”。老陈醋经过一系列物理和化学的变化,醋的色泽黑紫、体态清亮,闻之香酸、宜气扑息,食之口味醇厚、绵甜、柔和。它除了是餐桌上的佐餐佳品外,还具有美容、保健、养胃的作用,对人体的健康极为有益。《本草纲目》称:“醋可消肿痛,散水气,理诸药”。《本草经疏》曰:“醋惟米造者方可入药”。醋内除含有大量醋酸外,并含有钙、铁、乳酸、甘油、氨基酸及醛类化合物。老陈醋按陈放期可分为1年、2年、3年……5年、10年,10年陈放的老陈醋食之既苦又酸,液体已极为黑稠,其药用价值大于调味价值,一般经过陈放的老陈醋市面上已难以买到,买它的人也大都冲着它的药用价值。据说,老陈醋对降血脂有独特的功效,而且陈放时间越长,疗效越好。用纯手工工艺酿造的老陈醋已成为醋中的极品,在国内市场上根本看不到,大都出口海外。至于百姓餐桌上的所谓老陈醋,则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先进的工艺经机械加工制造而成,并未经过陈放期,是百姓餐桌上的常用调味品。羊杂碎汤(羊汤)羊杂碎汤:是一道街头常见小吃。在一只大锅中放入羊肝、肺、胃、肠、心、蹄筋等煮得烂熟,然后加入葱、姜、香菜、粉条、豆腐等同煮,熟后盛入碗中,浇上羊肉汤,再放香菜、醋、盐、辣椒等调料即可食用。该汤香气扑鼻,汤色乳白,热辣鲜美,是冬季常见小吃。揪片揪片又称掐疙瘩,也是晋中民间传出的一种家常面。当地人讲究在婚嫁时男女双方在启程前必吃此面,名谓“岁数掐疙瘩”。结婚时的年龄为多少就吃多少片。这里的“片”是指半成品而言的,即用一小瓢面和好后擀成圆形,切开对折,然后根据岁数先切成大片,再将大片用手分别揪入沸水锅内,捞出后约半饭碗。吃此饭有岁岁平安之意。做揪片需先用面、水2∶1的比例和好面(水温为夏凉,春、秋、冬温),盖湿布稍醒。把面团揪成若干小面团,用拇指和食指将面团掐薄,揪成指甲盖大小的片。为使揪片不粘锅,不粘手,可蘸少许清水或食油。剔尖剔尖儿,顾名思义是把做拨鱼儿的手法变更了。剔尖儿拨下去的面浆不带两头尖,而成了短短的细面条(比投鱼儿的条子约长一倍,有三四寸长的样子)。相传,唐朝贞观年间,唐王李世民有一叔妹,名唤世姑,在山西介休县境内的绵山上诵经修行。一日,世姑为一患病的老妪边配药,边做饭,因自幼生长在皇宫,不曾学会做饭,无奈,软了加面,硬了加水,最后,还是将面活成了稀软,无法擀,只好将面贴在盘子里,用一根尖头筷子试着往开水锅里拨,竟然拨成了粗细均匀的一根根面条。老妪吃的上口,就问世姑“这叫什么?”,世姑因心慌,听成了“你叫什么”便随口把乳名说成了“八姑”,老妇误听成“拨股”,因“拨股面”是鱼肚形,所以有人亦叫他为“拨鱼儿”,又因面条呈两头尖,又有成为“剔尖”。山西拉面简介山西拉面,又叫甩面、扯面、抻面,是西北城乡独具地方风味的面食名吃。为山西四大面食之一。拉面源于何时尚待考究。但据清末陕西薛宝辰所著《秦食说略》记载,当时在山西、陕西一带流行一种“桢面条”(按:桢一扯、拉):“其以水和面,入盐、碱、清油揉匀,覆以湿布,俟其融和,扯为细条,煮之,名为桢面条。作法以山西太原平定州,陕西朝邑、同州为最”。现在,拉面在山西的太原,晋中、运城等地流传甚广,特别是晋中地区及阳泉等地及太原阳曲县的拉面最为著名。拉面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技艺,学会拉面这一技法,可制作出几十种不同口味、形态各异的姊妹品种。如空心拉面、夹馅拉面、水拉面、油拉面、龙须面、小拉面、银丝卷、一窝酥、清油饼、鸡丝卷等等,均基于拉面这一基本技法。历史拉面这种食物,其实当年是由中国流传到日本去的,事实上,在日本的三大面(乌龙,拉拉,荞麦)中,只有荞麦面勉强可以算得上是日本的传统面食,而中华料理中为人所熟知的拉面,正是现今日本拉面的原身。在日本对拉面最早的历史记载,是在西元一七零四年,一位名叫安积觉的历史学者在「舜水朱式谈绮」书中提到中华面,以及水户黄门曾经吃过类似乌龙面的面食。就一般的认定,拉面的技术是在西元一九一二年时由日本人自中国引进到横滨。由於明治五年时日本和满清签订了「日清友好条约」,使得大批华侨迁徙定居在三大港口─横滨、神户和长崎,因此中国人聚居的地方便有了「中华街」的形成,而拉面的技术也就是从这些地区流传出去的。拉面做法:精粉2500克,水1500克,碱面25克,盐少许。1.将面粉和盐面一并放入面盆内,一手倒水(水温:冬暖,夏凉,春秋温),一手和面,打成穗子,使面粉与水全部掺合后揉光成团,再用双手蘸水将面搋匀,搋到盆净面光,不粘手为止。用净布盖上饧约半小时。2.将碱面用水100克化开成碱水。3.面饧好后,取l/2面团用双手蘸抹碱水搓成长条,两手各抻面的一端,提离案板,慢慢溜条,即上下晃长,两手合拢旋成麻花形,这样反复晃动六七次后,当粗细均匀时放在案板上撒上干面扑滚匀后手提两端,离案甩成长条,再放在案板上,去掉两头成对折两条,一手捏住两个端头,另一手的四指套在两根面条的另一端,悬空拿起,两手同时用力抻拉,并上下抖动,反复拉六七次。边拉边滚面扑,将面拉成细香柱粗的条(64根),下开水锅。下锅时左手执两端面头,右手将面均匀地撒在锅内,随后将右手搭在面头端,左手揪断面头,撒入锅内即成。(小拉条,空心拉面,夹馅拉面,龙须面,扁条拉面,油拉面)谢谢观赏
本文标题:山西面食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802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