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纺织服装 > 浙江省东阳市高中历史二轮复习古代史《秦汉文明》复习课件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文明【阶段特征】秦汉时期,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和巩固;经济上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文化上,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造纸术等科技成就领先世界。BC221BC206BC202220秦朝两汉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内外朝制、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察举制犁耕、耦犁、耧车、翻车、“重农抑商”等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汉赋、造纸术等【知识梳理】政治方面: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创立与巩固。秦创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皇权至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成为中国2000多年的基本政治制度。汉巩固并发展了中央集权制度(中外朝制度,郡国并行制度,刺史制度等)。经济方面:小农经济已经占据主导地位,精耕细作技术逐渐成熟。秦朝法律肯定土地私有,汉初修养生息,重农抑商政策,农业技术改进(犁耕法,耧车,代田法等)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冶金,陶瓷,丝织等技术世界领先。商业继续发展,货币统一,长安,洛阳繁荣,对外贸易(丝绸之路)兴盛。思想文化方面:儒家思想成主流思想。秦焚书坑儒;汉形成了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新儒学体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文学(汉赋),艺术(秦小篆,汉隶,帛画等),科技(造纸术)领先世界。【课本内容】必修1专题一第二课全部、第三课(刺史制度、察举制)必修2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相关内容)必修3专题一第二课儒学的兴起必修3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相关内容)选修4第一单元第一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重点突破】一、全面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1.内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君主专制是指决策的方式,中央集权是指一种政治体制,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君主专制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其人独断。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地方长官只能在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二者相辅相成,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和基础;前者是后者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群住个人的权威。皇权至高无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2.原因经济:封建小农经济;政治:既是封建国家巩固统一的需要,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思想:法家思想。3.发展演变战国形成、秦朝确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发展、明清强化并渐趋衰弱。4.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的矛盾: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君权与相权朝代相权变化启示秦朝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政,权力很大。说明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知道废除,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实质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汉朝初继承秦制,但两汉初丞相权力比秦朝丞相权力大。汉初任用功臣为相,丞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实际上是朝廷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集决策、司法和行政于一身,这样导致丞相与帝王之间在处理国家政事上常发生矛盾。(刘邦和萧何)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提拔“布衣”为相;设置“中朝”与“外朝”对抗。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长官皆是宰相,将相权一分为三。宋朝有中书门下的设置,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分散宰相权力,又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正式废除丞相制度。1.皇权对相权削弱的历程时期名称职权特点明太祖时期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的衙署和属官明宣宗以后可以“票拟”对奏疏的处理意见地位变得更加重要首辅权压群臣,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内阁制军机处原因:直接原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而设置;根本目的:加强专制统治,巩固清朝政权。军机处:是作为清代最重要、存在时间最长的中央最高辅弼机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成为凌驾于内阁之上的真正的国家政务中心。军机处的具体职能主要是:军机大臣只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撰拟谕旨和处理奏摺;议大政,议后提出处理意见,奏报皇帝裁夺;谳大狱,参与重大案件审拟;参与对重要官员的任免和考核;随侍皇帝出巡,奉旨出京查办事件等。权力所及,均系朝廷军政大事)。影响:简化手续、行事快捷、提高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君主专制制度走向顶峰。2.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并最终废除。1.(2010•宁夏文综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2.(2009高考海南单科)“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西汉创设的制度是A.什五连坐B.郡县行政C.刺史监察D.皇权独尊3.(2011海南单科)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4.(2010•福建文综14)《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5.(2012•北京文综卷•13)图6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A.唐长安B.宋开封C.元大都D.明北京6.(2012•江苏单科•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7.(2012·山东文综卷·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8.(2012·全国课标卷·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9.(2012·全国课标卷·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10.(2009浙江调研卷)(30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明朝中央机构示意略图材料二: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於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於学校。——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三: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材料四: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关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孙中山《(民报)发刊词》(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明朝中央机构与过去比较发生的重大变化是什么?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6分)(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黄宗羲、康有为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观点产生的主要原因。(12分)(3)概括材料四的主要观点,并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孙中山与黄宗羲、康有为思想主张的不同。(10分)(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社会明代以后政治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趋势。(2分)(1)变化:宰相制度最终废除,内阁制建立。(3分)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3分)(2)政治设计:黄宗羲提出皇权需要宰相制度补救,应以学校为议政和决定施肥的最高机构,以限制君权、弥补君主专制的弊端;康有为提出建立君主立宪、三权分力的政治体制。(8分)原因: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蜜柑朝的衰亡,明末清初思想界的活跃;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亡国灭种的现实威胁。(4分)(3)观点:以三民主义为武器,推翻君主专制,争取民族独立,发展资本主义。(4分)不同:孙中山致力于通过革命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黄宗羲在原有制度内寻求限制君权,康有为试图以维新改良的方式改变传统专制政体。(6分)(4)从专制主义向民主政治思想转变。(2分)11.(2012浙江调研卷)(26分)礼仪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反映了一定的政治制度及其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艺祖(宋太祖)继位之一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康有为《拟免跪拜诏》材料二材料三1912年初的一天,有位80多岁的萧姓盐商,从扬州来南京求见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孙笑着起立和他握手。老先生却放下手杖,欲行三跪九叩大礼。孙连忙将他拉住,请他坐下说:“现在已是民国,不再行这一套了。”并亲切地和他交谈:“总统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体国民服务的。”老先生问:“总统若是离职呢?”孙说:“总统离职后,就和百姓无异了。”临走时,老先生高兴地说:“今天我总算见到民主了!”——摘编自吴剑杰《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演变反映的本质问题。(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唐宋、明清三个时期君权相权的变化,并概括其趋势。(10分)(3)指出材料三中“见到民主了”反映了什么,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社会巨变的重大历史意义。(8分)(1)汉代,君为臣起立(相迎);晋唐,君臣皆坐;宋,君坐臣立;元明清,大臣须跪见皇帝。大臣地位越来越低下,以致丧失基本人格;皇权独尊,专制主义政治走向极端。(8分)(2)秦汉:秦始皇集大权于一身,设丞相,协助处理朝政;汉代设中朝等,意在改变相权过重的传统。唐宋:设三省六部、参知政事等,分散相权。明清: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等,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8分)君权逐渐强化,相权逐渐削弱。(2分)(3)反映了政治制度的变革,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4分)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
本文标题:浙江省东阳市高中历史二轮复习古代史《秦汉文明》复习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821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