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务礼仪 > 【2019年整理】西哲硕考重点
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考试外国哲学习题(重点)(一)古代哲学:1、古希腊罗马哲学1)前苏格拉底时期的自然哲学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阿那克西曼德是属于古希腊哲学的早期自然哲学家,米利都学派。1,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定”,不是某个具体的有限的东西2、认为万物的生成是“无定”的分化,万物的消亡是万物复归于“无定”3、认为一事物的生成必然伴随着另一些事物的消亡,他把这叫做“补偿原则”,这也意味着他第一次明确地表达了运动必然性和原因的观念。赫拉克利特的朴素辩证法;赫拉克利特是爱菲索学派的哲学家火本原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强调了本原的永恒性、普遍性、流动性和秩序性。“一切皆流,无物常住”。1、从外在形态来看,火是万物的本原,万物是火转化而成的2、从内在本性来看,万物与火一样,有着同样永恒不变的原则(一)逻各斯学说,万物根据逻各斯而生成1、逻各斯的含义:位于一切运动、变化和对立背后的规律,是一切事物中的理性。是一切变化和矛盾中唯一常驻或保持不变的。2、认为逻各斯在“火”中是直接表现的,但在其他万物中则是内在的,要靠理性才能发现它。(二)辩证法,对立面的同一1、向对立面转化的关系2、对立和谐的关系3、对立也是统一的关系4、对立也是相对的关系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目哲学;数是万物的本原,十个数组成万物,是不动的。1,万物的本原是一元,一生二,二元产生各种数目,点、线、面、体,直到万物、宇宙2,10是最完美的数字,4是中间的分隔点3,毕达哥拉斯,勾股弦定理对于后来哲学的发展具有极深刻的影响,尽管他们的思想没有摆脱感性经验的限制,但是与米利都学派相比更加抽象并具有普遍意义、进步意义。巴门尼德的存在哲学;巴门尼德属于爱利亚哲学,两条道路的区分:一、真理之路: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定不存在。二、意见之路:存在者可能不存在,不存在者必然是存在的。存在的规定性:1、存在是连续不可分的唯一2、是不生不灭的,永恒的3、存在是不动的,无始无终,不循环运转4、存在是完满的5、存在是有限,而非无限的6、思维和思维的存在是同一的,存在是思想的对象芝诺的悖论;芝诺也是爱利亚学派的代表,为了维护巴门尼德的存在是不变的一,他试图指出如果我们承认运动和变化,则会陷于自相矛盾。一、论证存在单一,反对存在众多。如果事物是多的话,它就是既有限又是无限的。1、从无限大与无限小的角度论证,如果存在众多,它就是既大又小2、从有限与无限的角度论证,如果存在众多,它就会是在一个事物之后有另一个事物相跟随3、如果存在众多,必然同实际存在数目刚好相等二、芝诺反对运动的悖论有四个:二分法阿基里斯和乌龟飞矢不动运动场悖论:一般的时间等于一倍的时间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四根”与“友爱”、“争吵”;恩培多克勒是古希腊哲学元素拍的代表,他认为“根”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水火土气是万物之根。1、四根是不生不灭的,是同等的,如果他们有产生的话,也是一起产生的,但它们各有分工,各有特殊的特征,轮流起主导作用。2、“四根”组合而生成万物,分离而使万物消亡,生成是从“多中生一”,消灭是从“一种生多”3、元素本身没有组合与分离的能力,是它们之外的友爱与争吵作为动力,才使得他们分分合合。友爱使它们结合成一,争吵让它们分离。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论;阿那克萨戈拉是古希腊罗马哲学时期的元素派哲学家之一种子是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不可以再分,种子与事物的可感性质相同,是多元的,事物有多少种性质,构成种子就有多少类数量、种类。无限的种子是万物的本原。1、种子是永恒的,不可以被生成,如果有可分性,在分割上是无限多的2、种子是无限的3、种子是同质体或同素体,同类的种子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同质体或同素体4、种子是混合而存在的5、种子没有运动能力,它的动力来自外部的“努斯”,即心灵、理智。是万物运动的支配力。努斯理智是阿纳克萨格拉哲学的重要概念,nous,音译为努斯,意为心灵、理性,他是第一个将“理”智看做高居于物体之上的精神实体的哲学家,理智是无限的,自主的,他不与任何东西相混合,是单一的,独立自为的。是最精粹最纯洁的,一切都为之所安排主宰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古希腊元素派哲学家,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1、“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原子论者用它来表示组成世界的最小微粒。2、“原子”内部充实坚固,没有虚空3、原子数量是无限的4、原子是抽象的,不能被感官所把握5、只在形状、位置、次序的不同而有别异,6、虚空是一种存在,虚空也是一种本原,原子在其内运动。不同的原子只有在虚空中才能运动,从而生成万物。原子世界是万物存在的原则,虚空是揭示事物众多和运动的可能性原则2)智者运动和苏格拉底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智者的代表人物“人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表现了人本主义、相对主义(一)人的两种意义:1、作为人类的人,集体概念才能作为尺度2、个体含义:彻底的相对主义,极端的唯我论(二)尺度:感觉论,感觉经验主义。以感觉衡量一切事物,“事物就是对我显现或呈现的那个样子”一切都以人、人所处的环境以及人的需要的变化为转移评价:高度赞扬了人的主体性,但是又把人的主体性无限夸大了,带有明显的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色彩。高尔吉亚三个命题;高尔吉亚:智者学派一、无物存在。指本体,而非现象,本体是没有存在的。如果有某物,那么有三种可能:存在、非存在、既存在又非存在。1、“不”不等于存在2、“不”不等于非存在3、存在和非存在的混合体也是不存在的二、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认识,即思想和存在的不同一三、即使可以认识,也难以表达。感觉不能互相替换,语言也不能互相替换。意义:智者学派善于诡辩,玩弄技巧,逐渐丢失了哲学开启智慧、解放思想的积极作用,但是他们以极端的、否定的方式提出了“知识是否可能”的问题。苏格拉底的德性论;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被称为“圣人”一、认识你自己;1、哲学的真正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自己,即认识人自身中的善。2、内在本质是理性支配下的德性,3、提倡抛弃感觉,高扬理性,使哲学从求胜求智转向求真求善。二、德性即知识;1、德性:指事物的特性,特长和品德,是使一个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本质。2、认识德性就是认识人自己心灵的内在原则。3、德性靠知识来教化、学习,强调了知识和理性的关系,在理性指导下认识德性。德性是可教的。4、“知识即德性,无知即罪恶”、“无人有意作恶”有知识的人不会作恶,人性本身是良善的。此观点忽略行为本身的复杂性。三、“是什么”的问题;本原问题使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原,寻求普遍性,绝对的定义。认识的目的在于认识事物的“是什么”,即定义概念,本质规定。1、从本体论上追溯事物存在的基础2、从认识论上,认为知识与意见有别,因为知识是普遍的3、奠定了逻辑学的方法,归纳、推理,普遍意义4、意义:为整个西方哲学史确定了基本方向四、助产术;即辩证法,获得知识、认识的方法。采用的方式:对话、问答法。1、反诘、反问2、归纳3、诱导4、试图给出一个定义,但往往没有具体3)柏拉图是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两个世界的划分;可知世界与可感世界;将世界二重化,划分为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或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这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1、柏拉图认为感官所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生灭变化中,而生灭变化的事物既不是不存在也不是存在,既不是无也不是有,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是既有又无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东西,亦即我们所说的现象。2、柏拉图认识到在现象之中不可能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因此在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相对的和暂时的事物世界之外,一定存在着另一个稳定的、绝对的和永恒的世界作为它们的根据,否则一切都将失去存在,甚至根本就不可能存在。柏拉图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来论证两个世界的学说中,其中最著名的是日喻、线喻和洞喻。”通过一系列的论证和比喻,柏拉图终于完成了他关于两个世界的区分,从而建立起他的理念世界。他的目的是要去关注单一、绝对、不动、永恒的理念,并且从中获得真正的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说,柏拉图提出理念论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知识的问题。理念;柏拉图的理念具有多重含义。1、理念是事物的共相。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亦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2、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3、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则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4、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意义:柏拉图看到了理念与事物的区别,认识到了普遍性的共相对知识的重要性和对哲学研究的意义,局限性则在于将理念与事物分离开,并视之为绝对独立的存在。理念与事物的关系:柏拉图认为,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柏拉图通过两种方式来说明理念是如何派生事物的。一是“分有”。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分有了同名的理念。二是“摹仿”。造物产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分有说和模仿说是关于理念与具体个别事物关系的学说(一)分有说。感觉和理念的关系,理念被感觉分有。某些可感事物分有了可知事物的一些理念,分有了什么,理念就是什么,分到了什么程度、等级,就了解的多少。分有是无限接近,有相似形但无法达到完全符合,分有不是一一对应,头发、污泥等没有对应理念。(二)摹仿说,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如桌子,有理念的桌子自身,可感的桌子,画家描绘的桌子。摹仿是有造物主的分有,分有是无造物主的模仿。灵魂学说;柏拉图的灵魂学说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灵魂的本性及其与物体的关系;灵魂的构成和等级;灵魂的回忆和灵魂不朽。灵魂的本性及其与物体的关系1、柏拉图主要从灵魂与运动的关系来规定灵魂的本性,他认为“自我运动即是灵魂”,是其他事物运动的原因。所以“灵魂是所有已经存在、现在存在、将要存在的事物以及与它们相反的事物的第一源泉和运动因”。2、关于灵魂与物体的关系,柏拉图明确指出,灵魂先于物体。物体是第二位的、后生的;灵魂是统治者,物体是被统治者。二者的这种关系,决定了它们不是互不相干,而是相互作用。一方面,灵魂运动、统治、支配物体,另一方面,物体在有益和有害的双重意义上反作用于灵魂。3、灵魂的分类。在柏拉图看来,灵魂是由不同的部分或要素构成的。它把人的灵魂区分为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认为头脑是理性灵魂的居处,它位居全身顶端,指挥全身;胸部是激情灵魂所在地,置于理性之下并受其指挥;腹部则是欲望灵魂的居所,受理性和激情制约。从广义讲,世界灵魂最高,是神的影像和第一个创造物;其次是人的灵魂,独具理性;再次是动物灵魂,虽无理性,却有欲望和激情;最低是植物灵魂,只有欲望。人的灵魂也有等级。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他坚信灵魂不朽,并且为此进行了理论上的论证。1、回忆说论证,知识就是回忆。身体限制了灵魂,忘记了知识,要回忆起。2、其次是运动说论证。凡是具有永恒运动的事物都是不朽的,只有自我运动才能永不停止运动。靠他物的运动不可能永恒,而灵魂就是自我运动,因此,灵魂必然是没有生成的、永恒不朽的。3、最后是神圣性论证。灵魂具有认识神圣事物的能力。任何神圣的事物都是不朽的,所以,灵魂本身也应当是不朽的,否则就无法认识。评价:柏拉图的灵魂学说实质上是关于人性即人的本性的理论,对后来的西方思想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其中的灵魂能动说、等级说直接影响了亚里士多德的灵魂理论;理性、激情、欲望三要素及其关系的观点成为后来很多人讨论灵魂、德性或人性问题时的标准性说法;灵魂回忆说是先验论哲学的最早表述;灵魂不配说不仅是宗教神学的支柱性理论,也是伦理学倡导道德生活的必要前提。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本原-原因论;(一)本原和原因本原是指事物存在、生成和认识由之开始之点,即载体,是生成的基础,不是生成的东西。形式是决定运动事物所处的状态的本质。缺乏是一种形式,是一事物应该有,但尚未有或还没有的形式。三本原:载体、形式和短缺(二
本文标题:【2019年整理】西哲硕考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824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