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进出口许可 > 爱爱医资源-22.心电图基础知识、正常心电图分析
第6篇器械检查第24章心电图检查《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YCR第1节临床心电图的基本知识《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一、心电图的产生原理人体心肌电活动,通过探测电极连接,可用心电记录仪扫描,所描记的曲线图,称为心电图(ECG)。《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一)心肌电的产生生命过程中心肌细胞一直处于节律性的静息、除极化和复极化状态中,从而产生相应的动作电位变化。动作电位及其传导过程是产生ECG的基础。《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心电活动产生的基本过程:1.极化状态(静息状态)——心肌细胞膜外具正电荷,膜内具负电荷,两侧保持平衡,无电位变化。--------++++++++----------++++++++++《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2.除极化——当心肌细胞受到阈刺激后,在一极短的时间内(1~3ms),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发生变化,使得膜内电位迅速由负变正,膜外电位由正变负,这种极化状态的消除和逆转,叫做除极化。--------++++++++----------++++++++++《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3.复极化——细胞除极化后,在一较短的时间内(300ms)经过代谢作用,又逐渐恢复为极化状态的过程,叫做复极化。--------++++++++----------++++++++++《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心肌细胞除极、复极与心电图的关系《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二)心电向量每个瞬间心肌除极、复极所产生的心电位变化不仅具有量值,而且还具有方向性,故称心电向量。心电综合向量1.箭头示心电向量方向,长度示其电位强度。2.心电综合向量就是全部参与电活动的心肌细胞的电位变化按以上原理形成的。3.ECG就是它的描记图。ABCABCABC+++《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二、心电图导联体系在人体的不同部位放置电极,并通过导联线与心电图机的电流计的正、负极相连。这种记录心电图的电路连接方法,称为心电图的导联。标准双极肢体导联(3个)I、II、III加压单极肢体导联(3个)aVR、aVL、aVF胸导联(6个)肢导联(6个)常规导联(12个)《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一)肢导联1.标准双极肢导联Ⅰ导联:左上肢电极与心电图机的正极端相连,右上肢电极与负极端相连;《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Ⅱ导联:左下肢电极与心电图机的正极端相连,右上肢电极与负极端相连;Ⅲ导联:左下肢电极与心电图机的正极端相连,左上肢电极与负极端相联。《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2.加压单极肢导联单极导联:心电图机的负极接在中心电端上(无干电极),把探查电极接在人体任一点上,就可以测得该点的电位变化。《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单极肢体导联:将心电图机的负极与中心电端连接,探查电极在连接在人体的左上肢,右上肢或左下肢,分别得出左上肢单极导联(VL)、右上肢单极导联(VR)和左下肢单极导联(VF)。《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加压单极肢体导联:在描记某一肢体的单极导联心电图时,将该肢体与中心电端相连接的高电阻断开,这样就可使心电图波形的振幅增加50%,这种导联方式称为加压单极肢体导联。左上肢——aVL右上肢——aVR左下肢——aVF《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二)胸导联亦是一种单极导联,把探查电极(正极)放置在胸前的一定部位,将肢体导联的三个电极连接起来构成“中心电极”,使电位接近“0”电位而较稳定,以此设定为导联的负极,这就是单极胸导联。《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导联的位置:Vl:胸骨右缘第4肋间隙V2:胸骨左缘第4肋间隙V3:V2与V4的连线中点V4:左锁骨中线第五肋间V5:左腋前线与V4同一水平V6:左腋中线与V4同一水平锁骨中线腋前线腋中线V1V2V3V4V5V6导联主要作用:Vl、V2反映右心室壁改变;V5、V6反映左心室壁改变;V3、V4反映左右心室移行性变化。《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导联轴《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某个导联的心电图是其心电向量图在该导联轴上的投影胸导联ECG为横面心电向量环在各有关导联轴上的投影肢体导联ECG为额面心电向量环在各有关导联轴上的投影《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三、心电图的组成与命名心脏的传导系统:窦房结→结间束(前、中、后)→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浦肯野氏纤维→心肌细胞《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1.P波心电周期中首先出现的波形,反映左右两心房除极过程的电位变化。起始部代表右房除极,中间部代表右、左房除极,终末部代表左房除极。《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2.P-R间期:是从P波起点至QRS波起点之间的线段。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3.QRS波群:是心电周期的第二组波群,代表全部心室肌除极电位和时间的变化。《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4.ST段:是自QRS波群终点(J点)至T波起点间的线段,代表心室除极刚结束,尚处在缓慢复极的一段短暂时间。《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5.T波:为ST段后出现的一圆钝较大且占时较长的波,为心室复极波。升支缓慢较长,降支陡而短。《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6.Q-T间期:从QRS波群的起点至T波终止的时间,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的时间。《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7.U波:在T波后0.02~0.04s出现的小波,其方向一般与T波一致。《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第2节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心电图的特点《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一、心电图的检测方法(一)心电图纸:心电图记录纸是由纵线和横线交织而成的,边距为1mm的方格。纵向距离:代表电压,用于记算各波振幅的高度和深度;当输入标准电压为lmV时,lmV=l0mm,一小格为lmm,相当于0.1mV的电位差。《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一、心电图的检测方法(一)心电图纸横向距离:代表时间,用于记算各波和各期所占的时间;心电图纸移动速度一般为25mm/s,故每一小格为lmm相当于0.04s,5小格为0.2s。《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二)电压、时间的测量1.电压(振幅)的测量测量正向波的高度时,从基线(等电位线)上缘垂直量至波形的顶端;测量负向波的深度时,从基线(等电位线)下缘垂直量到该波的最低处。《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2.时间的测量从该波段起始部的内缘测量至该波段终末部的内缘。《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三)心率的计算1.心率规则时:心电图上量取P-P或R-R间时距,计算公式:2.心率不规则时:一般取数个心动周期的平均数进行测算,或取6s内的QRS波群或P波个数数乘以10简要计算。心率(次/分)=60(s)P-P或R-R(s)《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四)心电轴的测量定义:一般指心室除极过程中全部瞬间综合向量的总和,代表整个心室肌除极向量在额面上的方向和大小。通常用平均心电轴与I导联的正方向间的夹角度数来表示平均心电轴的偏移方向。设置:规定I导联左(正)侧端为0º,右(负)侧端为+180º,循0º的顺钟向的角度为正,逆钟向为负。《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平均心电轴正常人可变动于0º90º之间。心电轴在0º-30º之间者为“电轴轻度左偏”,-30º-90º为电轴左偏,见于横位心(肥胖体型、晚期妊娠及重症腹水等)、左心室肥大、左前分支阻滞等。心电轴达+90+110º之间,则称为“电轴轻度右偏”,电轴+110º为“电轴右偏”,见于垂位心、右心室肥大等。《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判断心电轴方位的简易判定法:根据Ⅰ、Ⅲ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估测心电轴大致方位。Ⅰ、Ⅲ导联QRS波群主波均为正向波,则为正常心电轴;Ⅰ导联为较深的负向波,Ⅲ导联为正向波,则心电轴右偏;Ⅰ导联为正向波,Ⅲ导联为较深的负向波,则心电轴左偏。心电轴正常心电轴右偏心电轴左偏Ⅰ导联Ⅲ导联《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二、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一)P波形状:钝圆形方向:Ι、Ⅱ、aVF、V4~V6直立,aVR倒置,其余导联可双向、倒置或低平。若P波在aVR导联直立,Ι、Ⅱ、aVF、V4~V6导联倒置,称为逆行P波,表示激动起源于房室交界区。《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振幅(电压):肢导联不超过0.25mV,胸导联不超过0.2mV。异常:P波电压≥0.25mV,提示右心房肥大。宽度(时间):0.12s异常:P波时间≥0.12s,且切迹双峰间距≥0.04s表示左心房肥大。《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2.P-R间期正常成人P-R间期为0.12~0.20s,在幼儿及心动过速的情况下,P-R间期可相应缩短。在老年人及心动过缓的情况下,P-R间期可略延长,但不超过0.22s。P-R间期延长见于I度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缩短见于预激综合征。《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3.QRS波群(1)时间:正常成人为0.06~0.10s,最宽不超过0.12s。儿童0.04~0.08s。室壁激动时间(VAT):从QRS波群的起点到R波顶点与等电位线垂线之间的水平距离。用以代表激动从心室内膜面到外膜面除极所需要的时间。《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VAT一般只测V1、V5导联。正常人V1导联的VAT≤0.04s,V5导联的VAT≤0.05s。VAT延长,表示心室肥大或心室内传导阻滞。《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2)形态和电压QRS波群:波形因探测电极的不同,可为R、qR、qRs等不同波形。《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肢导联形态:通常在I、Ⅱ、Ⅲ导联中,若无电轴偏移,则主波向上;在aVR导联主波向下,可呈QS、rS或Qr型。振幅:大多数肢导联中,R波振幅在0.6~1.5mV之间,其中aVL的R1.2mV,aVF的R2.OmV,如超过此值,常提示左心室肥大;aVR的R0.5mV,超过此值常提示右心室肥大。《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胸导联形态:正常人胸导联自Vl-V6的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变小;V1、V2导联中多呈rS型,R/S1;V5、V6导联中多呈qR、qRs、Rs或R型,R/S1;V3、V4导联中呈RS型(R波与S波振幅大致相等)。振幅:Vl的R波1.0mV;V5的R波2.5mV。《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3)Q波:正常Q波振幅不超过同导联中R波的1/4,时间不超过0.04s。V1、V2导联不应有Q波,但偶尔可呈QS型;如在其他导联出现超过正常范围的过深、过宽的Q波,称为异常Q波,常见于心肌梗塞。《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四)J点:QRS波群的终末部分与S-T段起始之交接点,称为J点。通常J点上下偏移不超过1毫米,大多在等电位线上,随ST段偏移发生移位。《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五)ST段正常的ST段为一等电位线,但可有轻度向上或向下偏移。正常任一导联的ST段下移不超过0.5mV;ST段上抬在V1、V2导联不超过0.3mV,在V3导联不超过0.5mV,其余导联不应超过0.1mV。《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异常:1.S-T段下移超过正常范围:心肌损害的征象(心肌缺血),也可见于低血钾、洋地黄作用、心室肥厚及室内传导阻滞等。2.S-T段上抬超过正常范围且弓背向上: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包炎。《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六)T波方向:正常T波方向多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一致。Ⅰ、Ⅱ、V4~V6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Ⅲ、aVL、aVF、V1-V3导联可以向上,双向或向下;但若V1导联向上,V2-V6导联就不应向下。《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振幅:在R波为主的导联上,T波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T波高度在胸导联有时可高达1.2-1.5mV。异常: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心肌缺血、心肌损害、低血钾或洋地黄作用、心室肥厚及束支传导阻滞等。T波显著增高: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与高血钾。《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七)Q-T间期心率在60~100次/分时,Q-T的正常范围为0.32~0.44s。Q-T间期的长短与心率的快慢有密切关系,心率越快,Q-T间期越短,反之则越长。《临床诊断技术》精品课(八)U波:在T波后0.02~0.04s出现的小波,其方向一般与T波一致,振幅很小胸导联(尤其在V3)较清楚,可达0.2~0.3mV。U波明显增高常见于血钾过低;U波倒置可见于高血钾等。
本文标题:爱爱医资源-22.心电图基础知识、正常心电图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839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