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按示例填写表格。(6分)①世卿世禄制;②推举制;③考试成绩选官制度隋唐战国魏晋汉朝西周世卿世禄:血缘科举取士:才能九品中正:门第军功授爵:军功察举征辟:孝廉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所谓察举,是由朝廷根据需要设立孝廉秀才贤良文学等科目,指定有关官员定期不定期地举荐道德高尚才学出众的人才,经测试后授以官职.所谓征辟,是指皇帝特征或官府辟召某人为官.材料一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入选的。材料二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胜数。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材料三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虽然察举制有机动灵活、节约成本的优点,但是这项制度的缺点更多,通过材料大家谈谈察举制有哪些缺点?1、容易任人唯亲2、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3、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5)公元1905年,科举制被袁世凯等人废除。1、科举制的发展历程(1)隋兴起隋文帝隋炀帝分科考试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2)唐完善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增加考试科目设武举、殿试高官主考(3)宋朝进一步完善(4)明清实行八股取士积极性:①破除世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有利庶族参政。②保证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③提高官员的素质和政府的行政效率。④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⑤追求公平公正。•消极作用:(1)明清八股取士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2)束缚了人们的思想。(3)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实行时间选官制度特点局限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西周至春秋官职世袭被限定在贵族范围汉朝魏晋南北朝以官举士来源基层中正评定授官依据成为士族把持政权工具隋唐北宋明清考试选官仕途开放八股取士束缚思想封闭性:以官举士权操于上归纳选官制度的变化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监察机构的设置(1)秦朝:①中央:御史大夫②地方:郡监御史(2)西汉:①中央:御史大夫②地方:州设刺史汉朝官服(3)唐朝:御史台(4)宋朝:御史台、通判(监州)、提点刑狱司(5)元朝:御史台(6)明朝:都察院、厂卫(1)积极性:对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防止官员贪赃枉法,发挥过积极作用。(2)局限性:是君主专制的工具。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2、评价(7)清朝:都察院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政治制度演进特点皇帝制度中央制度地方制度监察体制选官制度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中央集权,地方削弱小结:从秦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中、外朝制三省六部制增“参知政事”行省制度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6.(2015安徽文综)1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A.地方无选举权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推举六名孝廉”可直接判断是汉朝推行的察举制,但材料中“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说明了察举制存在的一些弊端,即重门第,据此分析可知C符合题意,而ABD均与察举制无关,故选C。•(2006江苏单科)列举秦朝、唐朝、北宋、明朝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并指出其影响。•①秦朝: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中央设置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汉朝:频繁更换丞相;让平民出身的人做丞相;设立“中朝”对抗“外朝”;使相权一分为二。•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并设政事堂削弱相权。•北宋:设枢密使、三司使分夺宰相的财政权、军事权,中书门下设主副相(同平章事、参知政事)削弱相权。•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属皇帝。皇帝的权力空前加强。•②总体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影响: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
本文标题: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895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