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国际贸易投影(张二震)第三章-国际贸易分工理论1
第三章国际贸易分工理论一、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贸易理论二、比较成本理论三、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和新要素理论四、当代国际贸易分工理论新发展•所谓国际贸易分工理论,就是有关国际贸易发生的基础、决定国际贸易总量、构成、方向即国际贸易模式等的系统说明,它是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对国际贸易的理论说明分为两大分支: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经济贸易的理论;二是西方资产阶级国际贸易理论。有关经济学的一些方法问题•把握理论的演变,最重要的是把一种理论的产生放到特定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中去,一定的理论都是特定的经济社会实践的反映,也是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反映,是人们认识世界、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人们在建立理论时,都要运用抽象法,在一定的假定前提下建立起理论框架。要理解这些理论,一定要注意这些假定。抽象法运用正确与否,决定这一理论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客观实际。但也正由于运用了抽象法,限制了理论的适用范围。•任何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情况在不断变化,理论当然也要发展,或者改变其形式。即使理论的结论是错误,也可能给后人以方法论的启示。•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而社会经济现象是纷繁复杂、不断变化的。经济学又是一门涉及人们利益的学科,研究者的主观价值判断各不相同。在经济学研究中,还涉及不同的观察角度和研究方法。由于上述原因,经济学理论必然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同一个课题,经济学家会有不同的意见。学术争鸣是正常现象,也是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理论研究中,要敢于立一家之言,敢于争论,同时又要具有学术宽容,不要文人相轻,轻易否定别人的研究成果。所谓做学问,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集大成,二是标新立异,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首先要认真读书,掌握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这样才有可能创新。马克思非常重视国际贸易问题的研究,在他的《资本论》的写作计划中,曾计划在第四卷中讨论国际贸易问题,内容包括国际生产关系、国际分工、国际交换、输出与输入、汇兑等等。但由于种种原因,他没能完成自己的写作计划。但在《资本论》有关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分析中,马克思还是多次论及国际分工和对外贸易、世界市场等问题。马克思的分析揭示了国际分工的本质和国际交换的基础,对我们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西方经济学有关国际贸易问题的分析多侧重于现象的分析和描述,回避了国际贸易关系的实质。但由于其理论主要针对国际贸易活动本身,因此,其理论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对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也有借鉴作用。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贸易理论马克思认为,一方面,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张,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上是世界性的剥削关系;另一方面,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反映了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国际经济贸易关系具有两面性。但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贸易理论从根本上是主张大力发展国际贸易与分工的,要改变的,是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剥削秩序。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由于国际价值决定的特点,使得参加国际贸易的双方都能获得利益•如果国别价值低于国际价值,按国际价值交换,可获得超额利润•如果国别价值高于国际价值,按国际价值交换,较多的国民劳动换回了较少的劳动。但商品进口后,还要再在国内市场上进行交换,交换的不是国内不能生产的,就是生产成本很高的,按国内生产条件交换仍然有利可图•马克思:经济不发达国家在与发达国家进行贸易时,这种国家所付出的实物形式的物化劳动多于它所得到的,但是它由此得到的商品比它自己所能生产的更便宜。自由贸易理论和保护贸易理论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大致分为两大分支:一支主张自由贸易,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要求取消对外贸易中的各种限制和特权,让国际贸易自由地发展。另一支主张保护贸易,赞成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倡通过政府采取的各种措施对本国的市场和产业进行保护,以增强本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西方国际贸易分工理论以自由贸易为主线•自由贸易理论真正形成和发展是在18~19世纪的英国,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经过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重商主义政策的保护,英国商人凭借特权获得了大量财富,成为新兴资产阶级。他们开始追求经济个人主义和物质利益,需要从国外进口廉价的工业原料和粮食,因而反对限制进口的重商主义政策,要求贸易的自由放任。西方国际贸易分工理论以自由贸易为主线•二是英国产业革命的成功、世界工厂地位的确定,使英国不惧怕外国商品的竞争,有条件通过自由贸易为本国工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西方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古典国际贸易分工理论阶段•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阶段•新贸易理论阶段自由贸易理论•绝对成本理论•比较成本理论•要素禀赋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公司内贸易理论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学说重商主义是15~17世纪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重商主义者认定,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金银货币,一国的金银货币拥有量的大小,反映了该国的富裕程度和国力的强弱。那么,怎样才能尽可能多地获取金银货币呢?重商主义者认为,除了开采金银矿藏外,只有发展对外贸易,才是增加一国货币财富的真正源泉。因此,所谓重商主义,实际上是重国际贸易主义。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学说要通过对外贸易来积累金银货币财富,就必须保持贸易顺差。重商主义者在国际贸易学说史上首创了国际贸易收支差额理论,并着重分析了这个问题。重商主义者认为,在金属货币时代,只有发生贸易顺差,才能使外国的金银财富流入国内。他们还认为,只有通过对外贸易使金银货币发生净流入,才算是获得了贸易利益。重商主义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大约从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为早期重商主义阶段,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为晚期重商主义阶段。早期重商主义:货币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重商主义的论点是否正确?•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只有通过对外贸易使金银货币发生净流入,才算是获得了贸易利益•重商主义的学说是建立在对国际贸易作用的错误看法基础上的。它把货币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认为开展对外贸易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金银货币,而通过对外贸易,并不能使双方互利,一方之所得必然是另一方之所失。因此,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也必然是以损人利已为目的的奖出限入。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学说,财政思想重于经济思想,一心只想着通过对外贸易积累货币财富。这是重商主义者只注重考察流通领域而忽略生产领域所必然出现的现象。绝对成本理论绝对成本理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在《国富论》中适应英国新兴资产阶级需要而提出的、用以解释国际贸易分工基础的理论。斯密对重商主义视金银货币为财富,对外贸易主要在于追求外贸顺差的思想进行了批判斯密认为,进行对外贸易的国家可以得到两种利益:即输出本国不需要的剩余产品和输入本国所需要的其他商品,从而使通商各国都能获得莫大利益。因此,对外贸易的目的,不在于求得顺差,金银货币的输入不是一国进行对外贸易的主要利益,更非唯一利益。对外贸易可使国家致富,但致富不在于货币,而在于用货币进行的购买。商品除了交换货币以外,还有许多其他用途。而货币除了购买商品以外,一无所用。因此,企业通过金银的输入来增加财富的想法是荒谬的。•斯密站在产业资本的立场上批判重商主义,将对资本主义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对国际贸易的基础和利益问题提出了新观点。斯密的绝对成本说是建立在他的分工学说基础之上的。他认为,分工能提高效率,改进技术,增加生产总量。例如:没有分工,一个人最多一天制20枚针,甚至一枚也造不出。如果有了分工,10人一天能制48000枚针,效率提高近百倍。因此,每个人用自己擅长生产的东西去交换自己不擅长生产的东西,获得分工的好处。绝对成本理论斯密用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来说明国际贸易。如果每个人都用自己擅长生产的东西去交换自己不擅长生产的东西,那对交换双方都有利。裁缝不必自己做鞋子,而向鞋匠购买;鞋匠也不必自己缝衣服,而向裁缝买衣服。每个人都应当发挥自己的优势,集中生产自己的优势产品,然后相互交换,那是有利的。国际贸易也是如此。绝对成本理论一国应把本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即生产费用与外国生产同种商品的成本即生产费用相比较,以便决定是自己生产还是从外国进口。一国某种产品的成本绝对地低于他国,那该国生产这种商品的产业就是具有绝对优势的产业,相反,就是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业或处于绝对劣势的产业。一国的绝对成本优势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禀赋的优势,即一国在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矿产等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这是天赋的优势;二是人民特殊的技巧和工艺上的优势,这是通过训练、教育而后天获得的优势。一国如果拥有其中的一种优势,那么这个国家某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就会高于他国,生产成本就会绝对地低于他国。绝对成本和绝对利益呢绒酒英国100120葡萄牙11080首先,按绝对成本原理进行生产的国际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产量。分工前分工后呢绒22·2酒22·375其次,随着产量的增加,通过国际贸易,各自国内的消费水平也提高了。假定交换比例为1:1,再假定英国用一半呢绒与葡萄牙交换酒,那么,分工前分工后英国1呢绒、1酒1·1呢绒、1·1酒葡萄牙1呢绒、1酒1·1呢绒、1·275酒再次,如果两国维持分工前的消费水平不变,英国只需用100人生产的一单位呢绒与葡萄牙交换自己需要的单位酒,比自己生产节约了20人一年的劳动。葡萄牙只要用80人生产的一单位酒与英国换回自己需要的一单位呢绒,比自己生产节约了30人一年的劳动。比较成本理论在所有资产阶级国际贸易分工理论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自其创立的一百多年来,它一直被西方国际经济学界奉为经典,并成为资产阶级国际贸易分工理论发展的主线。即使在当代,它也是研究国际贸易理论的逻辑起点。比较成本理论呢绒酒英国100120葡萄牙9080什么是比较成本范家骧定义两国生产两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比例英葡:酒的成本比为120/80,酒的成本英为葡的1.5倍;呢绒成本比为100/90,呢绒的成本英为葡的1.1倍。葡英:呢绒成本比为90/100,呢绒成本葡是英的90%;酒的成本比为80/120,酒的成本葡是英的67%。小岛清定义•一国两种产品成本的比率与他国相应产品成本比率的比较,是两国间产品成本比率的比率。•英:呢绒(a1)与酒(b1)的成本比率为a1/b1=100/120=5/6•葡:呢绒(a2)与酒(b2)的成本比率为a2/b2=90/80=9/8•这样比较成本就是a1/b1:a2/b2,5/6<9/8•从此比率可知,a1(即英国呢绒)相对低;b2(葡的酒)相对低•反过来,b2/a2∶b1/a1,8/9<6/5b2,a1相对低,b2相对低机会成本、相对价格定义•英国:多生产1单位酒的机会成本为1.2单位的呢绒;多生产1单位呢绒的机会成本为0.83•相对价格1呢绒:0·83酒;1酒:1·2呢绒•葡:多生产1单位酒的机会成本为0.9单位的呢绒;多生产1单位呢绒的机会成本为1.125单位的酒•相对价格1呢绒:1·125酒;1酒:0·9呢绒•相对成本差变成了绝对价格差!按照李嘉图的思想,葡萄牙应两优择重,放弃生产成本比英国优势较少的呢绒,专门生产酒,并拿它向英国出口,换取呢绒。英国则应两劣取轻,放弃生产成本比葡萄牙劣势较多的酒,专门生产呢绒,并向葡萄牙出口呢绒以换取酒的进口。这样对双方都会是有利的。比较成本是对各国产品的成本作相对的比较,这是比较成本思想的精髓。首先,按比较成本原理进行生产的国际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产量。分工前分工后呢绒22·2酒22·125其次,随着产量的增加,通过国际贸易,各自国内的消费水平也提高了。假定交换比例为1:1,再假定英国用一半呢绒与葡萄牙交换酒,那么,分工前分工后英国1呢绒、1酒1·1呢绒、1·1酒葡萄牙1呢绒、1酒1·1呢绒、1·025酒再次,假定英国和葡萄牙对呢绒和酒的消费需求不变,在存在国际贸易分工的情况下,英国只需用100人生产的1单位呢绒与葡萄牙换回自己需要的1单位酒,比自己生产节约了20人一年的劳动。葡萄牙只要用80人生产的1单位酒与英国
本文标题:国际贸易投影(张二震)第三章-国际贸易分工理论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944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