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宋代政治文化面面观(北京大学邓小南教授)
宋代政治文化面面观邓小南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秦(前221~207)西汉(前206~公元8)东汉(25~220)三国(220~265)西晋(265~316)东晋、十六国(317~420)南北朝(420~580)中国帝制朝代简表隋(581~618)唐(618~907)五代十国(907~960)宋(960~1279)+北方政权元(1271~1368)明(1368~1644)清(1644~1911)与宋朝先后并存的,还有契丹民族建立的辽、党项民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民族建立的金,以及蒙古民族建立的大蒙古国(元)。两宋年代简表(960—1279)“爱恨交加”:宋代是社会经济、制度建设、科技文化领先于世界的时期;同时也是周边被挤压、内政因循求稳的时期,是面临着严峻挑战的时期,战略格局与政策应对有诸多问题。古人好读前四史,亦以其文字耳。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致熊纯如的信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正序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理学与艺术钱穆“中国历史中主要的朝代每个不同,而尤以赵宋为显著”Neo-ConfucianisminHistory海外学者看宋代“EarlyModern”一、立国环境与政策导向二、士大夫政治与文官制度三、社会氛围与文化风气的演化一、宋代的立国环境与政策导向(一)生于忧患,长于忧患(二)基本政策导向气候转向寒冷与干旱是古代北方民族南下的重要原因。天时?地利?11世纪初至12世纪末气候转寒,温暖期趋短。竺可桢宋代: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绿色革命”:江南水田,传统农业达于成熟“商业革命”:面向大众的商业网络“货币革命”: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城市革命”:封闭的里坊制--开放式街巷制形态“科技革命”: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技术的完善与传播“中古时期的经济革命”——【英】伊懋可Themedievaleconomicrevolution—--MarkElvin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和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强大杠杆。——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唐突厥吐蕃政治格局:唐代前期疆域图政治格局:辽、北宋时期形势图契丹(辽)党项宋吐蕃大理就疆域的广度而言,宋朝所完成的,与汉唐相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然而其对于地方的统治所达到的纵深层面,却是前朝所难于比拟的。宋代以后,再没有内部严重的分裂割据局面出现。“中国”作为“空间”概念•“中国”“天下”•想象vs.现实从“时间”发展中观察“空间”认识的变化宋代:关键的时期疆域·主权内政:基本政策导向立纪纲,召和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国家方行仁政,自宜感召和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王禹偁:感人心,召和气,变灾为福,惟圣人行之。欧阳修《新五代史》:道德仁义,所以为治;而法制纲纪,亦所以维持之也。……是以善为天下虑者,不敢忽于微,而常杜其渐也。可不戒哉!吕中《皇朝大事记讲义·治体论》(我朝)仁意常浑然于纪纲整肃之中,而纪纲常粲然于仁意流行之地。……无仁意则纪纲固无所本而立,无纪纲则仁意无所辅而行。“杯酒释兵权”(君主集权:禁军统帅权)宋太祖:“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我且与尔曹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明日,皆称疾请罢。上喜,所以慰抚赐赉之甚厚。庚午,以侍卫都指挥使、归德节度使石守信为天平节度使,殿前副都点检、忠武节度使高怀德为归德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义成节度使王审琦为忠正节度使,侍卫都虞候、镇安节度使张令铎为镇宁节度使,皆罢军职。——《涑水记闻》卷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国初政治秩序的建立召和气立纪纲太祖皇帝尝问赵普曰:“天下何物最大?”普熟思未答间,再问如前,普对曰:“道理最大。”上屡称善。——沈括《续笔谈》艺祖有约,藏于太庙,誓不诛大臣、言官,违者不祥。故七祖相袭,未尝辄易。——曹勋引徽宗语宋代朝政“称得上是中国历代王朝中最开明的”“六朝及天水一代,思想最为自由”——陈寅恪(神宗时)陕西用兵失利,内批出令斩一漕臣。明日,宰相蔡确奏事,上曰:“昨日批出斩某人,已行否?”确曰:“方欲奏知。”上曰:“此事何疑?”确曰:“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臣等不欲自陛下始。”上沉吟久之,曰:“可与刺面配远恶处。”门下侍郎章惇曰:“如此即不若杀之。”上曰:“何故?”曰:“士可杀,不可辱。”上声色俱厉曰:“快意事做不得一件!”惇曰:“如此快意事,不做得也好!”——侯延庆《退斋笔录》廷杖之刑,亦自太祖始。……而殿陛行杖习为故事矣。……刑法益峻,虽大臣不免笞辱。公卿之辱,前此未有。——《明史〃刑法志》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草木子》《旧唐书》,开元年间(秘书监、楚国公)姜皎以罪于朝堂决杖,配流而死。杜甫《赠高适》:脱身簿尉中,始与捶楚辞。宋朝明朝唐朝士大夫际遇:唐~宋~明二、士大夫政治与文官制度(一)科举制度与新型士人的成长(二)权力机制与制衡(三)多层多途的进言渠道科举制度605-1905殿试图新型士人的涌现年数榜数取士总数年均取士唐290266660323(进士)宋320130正奏名60000+340(进士、诸科)特奏名50000元98161139(左右榜)12(进士)明277932462489(进士)清26811426888100(进士)唐代:“空有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宋代:“唯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唐太学博士吴武陵荐进士杜牧,)曰:“請侍郎與狀頭。”(崔)郾曰:“已有人。”曰:“不得已,即第五人。”郾未遑對,武陵曰:“不爾,即請還此賦。”郾應聲曰:“敬依所教。”既即席,白諸公曰:“適呉太學以第五人見惠。”或曰:“為誰?”曰:“杜牧。”衆中有以牧不拘細行間之者,郾曰:“已許呉君矣。牧雖屠沽,不能易也。”——《唐摭言·公荐》李廌,阳翟人,少以文字见苏子瞻,子瞻喜之。元祐初知举,廌适就试,意在必得廌以魁多士。及考章援程文,大喜,以为廌无疑,遂以为魁。既拆号,怅然出院。以诗送廌归,曰:“平时谩说古战场,过眼终迷日五色。”——叶梦得《石林诗话》锁院·糊名〃誊录投状·温卷科举制度:走向严密与开放郑獬,皇祐五年(1053)状元鄭毅夫自負時名,國子監以第五人選,意甚不平。謝主司啓詞,有“李廣事業,自謂无雙;杜牧文章,止得第五”之句;又云“騏驥已老,甘駑馬以先之;巨鼇不靈,因頑石之在上”。主司深銜之。他日廷策,主司復爲考官,必欲黜落,以報其不遜。有試業似獬者,枉遭斥逐,旣而發考卷,則獬乃第一人及第。——沈括《梦溪笔谈》卷九•吕文穆公讳蒙正,微时于洛阳之龙门利渉院土室中,与温仲舒读书。……后状元及第,位至宰相。温仲舒第三人及第,官至尚书。公在龙门时,一日行伊水上,见卖瓜者,意欲得之,无钱可买。其人偶遗一枚于地,公怅然取食之。后作相,买园洛城东南下,临伊水起亭,以“饐瓜”为名,不忘贫贱之义也。——《邵氏闻见录》卷八“寒俊”的崛起•范仲淹“断虀画粥”:公生二岁而孤。少与刘某上长白僧舍修学,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虀数十茎,……入少盐,暖而啖之。如此者三年。“士以天下为己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中兴两朝圣政》方庭实语夫天下者,高帝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荀悦《汉纪》卷29、范晔《后汉书》卷32况天下者,高祖、太宗二圣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刘昫《旧唐书》卷84北宋前期中枢机构示意图财政三司使三司同平章事行政参知政事中书门下(政事堂)枢密使军政枢密副使枢密院监察御史中丞御史台御前会议皇帝财政三司使三司同平章事行政参知政事中书门下(政事堂)枢密使军政枢密副使枢密院监察御史中丞御史台御前会议皇帝二府制分权基础上的集权权力机制与制衡“言路”欧阳修:谏官虽卑,与宰相等。天子曰“不可”,宰相曰“可”;天子曰“然”,宰相曰“不然”:坐乎庙堂之上与天子相可否者,宰相也。天子曰“是”,谏官曰“非”;天子曰“必行”,谏官曰“必不可行”:立殿陛之前与天子争是非者,谏官也。宰相尊,行其道;谏官卑,行其言。言行,道亦行也。北宋傅尧俞:“臣身为谏官,使臣受旨言事,臣不敢。”南宋高斯得:“陛下以此官为何官耶?盖明目张胆立于殿陛,以与天子争是非可否者也!顾可谕止之乎?谕之其可止乎?”“宋之立国,元气在台谏”宋代行政文书流程图“不经二府,不为圣旨”信息上达、政令下行+监察[谏诤、弹劾]事无巨细,非经二府者不得施行。凡事必与大臣佥议,方为诏敕。君臣之间:集权与制衡祖宗之所寄,纪纲大略有四:大臣总之,给舍正之,台谏察内,监司察外。昔有劝仁宗揽权者,上曰:“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从中出。”此言真为万世法。——《皇朝大事记讲义·小人创御笔之令》(庆历时,杜衍)拜吏部侍郎、枢密使。每内降恩,率寝格不行,积诏旨至十数,辄纳帝前。谏官欧阳修入对,帝曰:“外人知杜衍封还内降邪?凡有求于朕,每以衍不可告之,而止者多于所封还也。”——《宋史·杜衍传》《山堂群书考索》后集卷二十《官制门》至和嘉祐间,嫔御久不得迁,屡有干请。上答以无典故。又上,笑答:“汝不信,试与降旨。”政府遂执奏无法。或有只请御笔进官者,上取彩笺,戏书云“某官某氏特转某官”。至给奉时,各出御书,请增禄。有司不敢遵用,退,复诉于上前。上笑以遣之。咸服仁宗之圣断。所谓宰辅宣召、侍从论思、经筵留身、翰苑夜对、二史直前、群臣召归、百官转对〃轮对、监司帅守见辞、三馆封章、小臣特引、臣民扣匦、太学生伏阙、外臣附驿、京局发马递铺,盖无一日而不可对,无一人而不可言。——魏了翁《应诏封事》多层多途的进言方式魏徵: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资治通鉴》卷一九二“抱才气者皆以得见上为喜,碌碌者颇以转对为忧。”陆九渊《删定官轮对札子》【孝宗淳熙十一年】(陛下)临御二十余年,未有(唐)太宗数年之效。版图未归,仇耻未復,生聚教训之实可为寒心。李心传《朝野杂记·百官转对》:士大夫不为大臣所喜者,往往俟其轮对班将至,预徙他官。至有立朝踰年而不得见上者。盖轮其官而不轮其人,此立法之弊。行政体制内:轮对·转对奏对皇太后谕宰臣曰:皇帝听断之暇,宜召名儒讲习经书,以辅圣学。经筵景德四图(帝王教科书)契丹使朝聘太清观书舆驾观汴涨北寨宴射行政体制外:迩英留对司马光《手录》,现存最早的君臣谈话原始记录:熙宁元年至三年(1067-69),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知审官院,在迩英阁为神宗讲授《资治通鉴》。课后,宋神宗经常征询他对新法的意见,以及对于高级官员的看法。他们之间的谈话十分坦率、诚恳,简直像朋友一样。——李裕民《司马光日记》序奏对行政体制外:夜对(孝宗)或问经史,或谈时事,或访人才,或及宰执所奏,凡所蕴蓄靡不倾尽。故宇文价论六路赈济推赏事,此尚书夜对之言也;陈骙论治赃吏当用祖宗法,此中书夜对之言也;倪思乞养成皇孙国公德性,此直学士夜对之言也;金安节、马骐论谏官言事失当不宜深罪,此侍讲夜对之言也;周操以侍御史内宿召对论遣使事,王蔺在讲筵夜对论临安府王佐赃污事,此皆燕直清闲雍容论奏之言也。恩意浃密则就澄碧殿锡燕,职业修饬则上清华阁赐诗,从容造膝过于南衙面陈,先事献言加于路朝显谏……——吴泳《鹤林集》奏对邸报(“小报”,政府公报)主要内容:皇帝的诏书命令、起居言行中央政府的法令、公报官吏任命、赏罚消息大臣的章奏文报《庆元党禁》:(整肃异己、迫害道学的政治运
本文标题:宋代政治文化面面观(北京大学邓小南教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945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