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育学》——第十章德育1、德育的概念、意义与任务;2、德育的内容、途径与方法;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4、德育原则及其贯彻的具体要求;内容提要: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宋代司马光“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德是才的根本,德者才必高,才者未必有德。——但丁一、什么是德育(一)概念1、狭义:道德教育2、广义: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第一节德育概述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即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德育与智育:智育主要解决真理观;德育主要解决世界观的问题。二、德育的特点1、社会性2、历史性3、阶级性4、民族性5、继承性三、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2、德育是保证发展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需要3、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德育的功能(一)德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就是通过个体的道德学习,将道德规范转化为品德结构,并通过遵守道德规范,实现社会的稳定。(二)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就是通过道德教育,使个体具备道德辨别能力,提高道德修养,获得和谐发展。1、生存功能2、个体发展功能3、享用功能四、德育目标与内容(一)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促使受教育者发展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它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1、依据1)时代与社会的需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4)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2、德育目标的具体规定中小学德育目标(任务)的三个层次:培养爱国、守法、明德的公民;培养具有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较高思想觉悟的社会主义者;使少数优秀分子成为共产主义者。1)小学阶段•基本的社会功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2)初中阶段(1)思想政治方面: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2)道德行为方面:尊重、关心他人,爱护、帮助他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3)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养成诚实正直、积极向上、自尊自强的品质,具有初步的分辨是非等能力。(二)德育内容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1、政治教育2、思想教育3、道德教育4、法制教育5、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节一、德育过程的概念(一)概念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品德过程。即对学生品德教育的过程。德育过程的实质: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的过程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规范个体的思想品德转化(二)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1、联系德育过程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才能有效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2、区别德育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品德形成的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它属于人的发展过程。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1、德育过程的结构(构成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与德育方法2、德育过程的矛盾德育过程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和各要素、各部分内部各方面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基本矛盾: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三、德育过程的规律(一)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1、学生品德的是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动的实现的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2)道德活动是促进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德育过程中活动与交往的特点:具有引导性和组织性、不脱离学生学习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3)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二)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知:是指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情:是指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感态度;意:是指为实现道德行为所做的自觉努力;行:是指人们在一定思想观点与相应情感支配下采取的外在行动。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1)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德育要注意发挥四者的整体功能培养儿童品德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知——道德认识——基础——晓之以理情——道德情感——激励和调节——动之以情意——道德意志——调节——持之以恒行——道德行为——关键——导之以行2)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从任何一处切入。3)德育要有针对性,对知、情、意、行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1、德育过程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认识性质的矛盾——“有错不知错”能力性质的矛盾——“犯错不自觉”思想性质的矛盾——“知错也犯错”2、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必须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3、德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四)德育过程是长期的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渐进性坚持长期抓反复抓,注意抓反复。(五)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1、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又是学生品德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标志。2、自我教育能力的构成因素自我期望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3、德育要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从“自我为中心”——“他律”——“自律”——“自由”第三节德育的原则概念: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应遵循的基本要求。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有:1、导向性原则2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疏导性原则5、长善救失原则6、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7、在集体中教育原则8、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一、导向性原则1、含义是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思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2、要求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知行统一)1、含义:进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言行一致。2、要求1)理论学习要结合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2)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三、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1、含义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2、要求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四、长善救失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1、概念: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2、要求1)“一分为二”看待学生2)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五、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1、含义: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马卡连柯:“教师要尽可能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2、要求:1)教师要爱护、尊重、信任学生2)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宽严适度3)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六、因材施教原则1、含义:是指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2、要求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七、在集体中教育原则(平行教育)1、含义:是指进行德育要有赖于学生的社会交往、共同活动,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社会交往和集体活动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作用。马卡连柯提出:“集体运动规律”和“平行教育影响的原则”21)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努力2)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3)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八、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1、概念: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整合,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2、基本要求:1)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2)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3)学校需要密切联系家庭和社会,统一协调对学生的教育影响。4)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第四节德育途径与方法一、德育途径1、政治课与其它学科教学——基本途径2、劳动3、课外和校外活动4、共青团、少先队活动5、班主任工作:特殊途径6、心理咨询7、校园生活二、德育方法德育方法:是指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培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完整的品德的方法。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一般方法有:说服、榜样、、锻炼、自我修养、陶冶、奖惩和制度等。(一)说服法1、说服: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主要形式:讲解、报告、谈话、讨论、参观等。2、要求:(1(2(3)注意时机(42、榜样:是以他人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要求:1)选好学习榜样。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佩之情。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3、锻炼: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良好品德的方法。包括:练习、委托任务、组织活动等要求:1)调动学生的主动性2)适当指导3)坚持严格要求4)注意检查和坚持4、修养: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方法。包括:立志、学习、反思、箴言、慎独要求:1)培养学生自我修养的兴趣与自觉性2)指导学生掌握修养的标准3)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5、陶冶: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包括:人格陶冶、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要求:1)创设良好的情境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6、奖惩: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作出评价。主要有: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要求:1)公平、正确、合情合理;2)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3)注重宣传与教育7、制度:通过构建良好的学校制度来引导规范和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1)学校制度要合法2)学校制度要合德案例1:初二的时候,我(台湾作家三毛)数学总是考不好。有一次,我发现数学老师每次出考试题都是把课本里面的习题选几题叫我们做。当我发现这个秘密时,就每天把数学题目背下来。由于我记忆力很好,那阵子我一连考了六个100分。数学老师开始怀疑我了,这个数学一向差劲的小孩功课怎么会突然好了起来呢?一天,她把我叫到办公室,丢了一张试卷给我,并且说:“陈平,这十分钟里,你把这些习题演算出来。”我一看上面全是初三的考题,整个人都呆了。我坐了十分钟后,对老师说不会做。下一节课开始时,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最喜欢吃鸭蛋,今天老师想请她吃两个”。然后,她叫我上讲台,拿起笔蘸进墨汁,在我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大黑圈。她边画边笑着对我说:“不要怕,一点也不痛不痒,只是晾晾而已”。画完后,
本文标题:10德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962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