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论文 怎样在群文阅读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怎样在群文阅读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苍溪县“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和写作是血肉相连、心神相通的母子关系,就像母亲的身体素质决定婴儿的发育水平那样,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阅读积累的多少、阅读感悟和运用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兴趣、创作技巧、作品质量。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不仅影响学习成绩,而且系关学生一生的生活。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始终把阅读和写作的指导作为教学的重点,在考核学生时阅读和写作占据试卷过半分值。为了更好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用课本教语文、用课文学语文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不符合信息时代包罗万象、瞬息万变、资源共享的现实要求。于是在阅读教学中诞生了群文阅读这样一个新型的教学模式,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条新路子,也为老师探寻现代阅读和写作指导提出了新要求、给出了新课题。那么,怎样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我认为群文阅读教学中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处理好纵向关系,建立语文基础知识的金字塔。字、词、句、段、篇是语文基础知识的五要素,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唇齿相依的关系,相当于人的胃、肠、肝、脾、肾,功能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缺一不可,每项功能的衰减或障碍,都会令人周身不恤,甚至身患重疾。要取得学生习作无障碍、少瑕疵,我们就得强化字、词、句段的学习指导,让学生积累常用的字、词,掌握各类句式的编写能力,用完整的段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境,由字成词、由词组句、连句成段、进而形成轻松作文的能力。那么,如何做到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强化语文基础知识呢?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群文阅读教学观,不是在一节课读的文章篇数越多越好,而是精而恰当才好,有时一节课只需一篇课外阅读的补充材料就能很好的体现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了。二是要牢固树立课标意识,每节课三维目标中基础知识的目标是教学重点之一,每节课必须用专门的时间来落实,考核学生掌握情况,如果一节课连基础的字、词都没有让学生掌握,再精彩的课也是华而不实的。三是紧紧围绕年级特点,体现高、中、低段的教学重点,按照教材编排的要求,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教学,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习字到习作,按照学生认知规律进行教学。四是紧紧围绕单元教学目标设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形成知识版块,打好扎实的基础。五是群文阅读教学中通过比赛读、抢读、快读等多种方法,在读中习字、学词,在读中检验字词的掌握情况,积累优美的句子,体会好的表达方法,强化语文基础知识。有了坚实的基础,学生习作就有了搭建的平台,就能建立的更高、更轻松、更牢固。二、处理好横向的关系,铸造语文能力的运载火箭。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查,如果我们把写的能力看作是主力火箭的话,那么听、说、读、查几项能力就是四个助推器,能帮助主力火箭快速升空、载荷更大、航程更远。我们的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必须把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听、说、读、查进行捆绑式发展,提升学生眼、耳、鼻、舌、口多种器官的运用能力,养成勤动手、勤思考、细观察、多积累的良好语文习惯。1、听的能力培养。“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倾听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我们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首要做到的就是“认真听讲”。学生听老师讲课获取了知识、听同学们讨论获得了学习方法,听父母教诲获得了人生感悟,听身边的人和事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在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学前提出听的要求,阅读之中明确分工,纠正学生听的习惯,阅读之后通过提问来检验学生听的效果。我在教学中经常按“谁的录音效果最好”的标准,来评选每节课听讲认真、听讲效果最佳的学生,通过要求、矫正、评比等多种方法来训练学生听的能力。2、说的能力培养。好的口才是学生一身受益的法宝,学生有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的“三寸不烂之舌”,他的人生之路一定宽广辽阔。能言善辩说明他腹中韬略,能说会道那他一定能出口成章,大家一致认同“会说的人一定会写”的观点,所以,说的能力培养我们每节课、每个学期、每个年级都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训练、培养、引导、养成。首先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每句话说正确、说通顺,完整的表达个人的意思。群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思考的问题很多,我们要给出有探寻价值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充去思考、去表达,展开小组间的讨论,进行集体交流,教师再予以总结、提高、升华。评价一堂课,关键看学生,所以,学生的全部意见得到表达、情感得到倾诉,智慧得到展示,他们的能力就提高了,学习效果自然就好了,在习作时也就有尽情表述的欲望。二是我们在低段语文教学时要加强说话课教学,再进行口头作文的指导。特别是看图作文的指导,可以先让学生说图,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叙述,用清晰的思路把图画说明白,然后对照课文,看看作者是怎么说的,怎么写的,反思一下没有做好的。这样一点一滴的积累,听的能力就会渐渐提高。三是一定要让学生在每节课结束前谈收获、谈体会,既能巩固当堂课的教学内容,又能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和习惯。3、读是语文学习的必要环节。首先我要求学生要大声读书,大声读书能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也能活跃课堂气氛,提振学生的学习精神。二是经常比赛读,比速度、比流畅、比感情,学生点评,教师及时给与评价,建立读的评比奖励机制,树立学生“书读好”的认真态度,激发读书的乐趣。三是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精心挑选与所教课文息息相关的补充材料,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挑选与所学课文相关联的文章,培养“读好书”的习惯。四是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由于读的内容多,我们要正确运用选读、浏览、快读等方法,多种方式读提高课堂读的效率,确保群文阅读教学多而不乱、读而有得。4、写的能力培养。这里的写指的是我们在群文阅读教学中要坚持开展小练笔、勤写心得、坚持写日记的教学。结合课文仿写积累写作方法,把故事续写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结合课文的主题写体会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经常写体会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坚持写日记让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描写生活,积累丰富的创作素材。经常写就不怕写,天天写就会写。5、查的能力培养。随着科技快速发展,现代先进技术的普及运用,学生获取知识的工具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快捷。学生查的能力培养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经常布置办手抄报、开展课外调查写调查报告、找春天、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等课外实践性作业,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中去寻找,通过网络、图书室、图书角去完成实践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找寻知识,把知识带到生活中去体验生活。二是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留给学生自己去查作者、查文章创造背景、原著、历史、主人公等,从广义的范围去学习课文内容,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自己也就积累了知识,为写作创造了条件。三是让学生多走访名人,参观名胜古迹,搜集民间文化故事,接地气,接触最直观、最直白的文化元素,从朴素的文化中去领悟中华文化的精髓。三、处理好环状关系,安装写作的搜索引擎。随着学生年级的增加,年龄的增长,习作的种类越来越多,习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在阅读和写作的指导中要兼顾多种体裁,结合教学实际,有步凑开展教学指导。1、把握好标准线,让更多的孩子浮出水面。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年级特点,严格按照年级的阅读和写作课标要求进行教学指导。如:三年级起步作文课标要求是“观察周围的世界,能不拘一格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习作的字数也没作要求,我们在面对学生的作品时就不能自行提高要求。不少老师还在阅卷时狠劲扣分,学生自己认为写得很好的文章结果没有得到老师的认可,写作兴趣渐渐丢失。此时我们要做的应该是让学生自己谈哪些地方做的成功,同学们帮忙提出修稿意见,再完善给老师批给。教师在批改作文时一定要认真勾出学生用的好词、写的好句、成的好段,对整篇文章也要做出评价,尽量提炼学生的成功点,保护创造热情。2、读不同风格的作品,开展多种文体训练。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会选择不同作者的文章、不同风格的篇目、不同体裁的作品让学生去品读。我们可以让学生读当代作家莫言的著作,学习了解他的文学艺术,感受他的语言魅力,也可指导学生读读世界名著,了解不同作者的创作风格,让学生通过伟人和名著体味文学的魅力,激发写作热情。同时让学生知道,只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清楚的表达出来就是好文章、好作品,自己也可成为优秀的创作者。再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指导学生学习书信、表扬稿、请假条、通知等常用文体的书写方法,熟记每种应用文体的基本格式和要求,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去解决生活问题。特别是书信的运用,要经常开展学生给亲人、给帮助过自己的朋友写信活动,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训练和指导,学生饱览中外名著,熟知“四书”、“五经”,知今博古;写景、写事、写物学生能随心而发一气呵成,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学生能驾轻就熟,我们的阅读和写作教学就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3、让学生融入生活,在生活中积累阅读和写作的热情。要学生写好作文,喜好读书,我们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和要求。首先,我们要求学生坚持看新闻,坚持看报,通过电视、网络、手机、报纸等获取各类生活信息,引导学生看国学讲堂、新闻联播、今日关注、今日说法等说教类很强的电视节目。我们还可开展当小记者活动,让学生去采访、去调查,写新闻报道。要求有条件的同学开展摄影比赛、漫画比赛,让学生把思想和情感埋在生活中,用语言文字去记录、去表述。写出好的文章要有丰富的积累、扎实的基本功、灵巧的构思、创作的灵感、反复的修改等等因素,但海量的阅读是写作的强力营养补充。阅读和写作是被揉搓在一起的两个面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法割舍,无法分离。我们多阅读、勤阅读,我们的写作就会更好、思维才更敏捷、我们的作品才会高于被阅读的作品
本文标题:论文 怎样在群文阅读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031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