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综合/其它 > 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1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高校和谐学生生态关系的建构研究研究生姓名沙从丽学院政法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教师李庭宪培养类别硕士研究生填表日期2012年12月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制表1填表说明1、研究生论文写作工作,必须通过开题报告会审核后方可开始。2、本表一式四份,学院留存一份,导师、研究生各留存一份,留存学位档案一份。3、研究生培养类别是指博士研究生、学术性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等学力硕士、高师硕士、教育硕士等。4、具体页数随内容附加。5、一律用A3纸打印、装订。2一、文献综述(着重综述所选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有关研究的材料与方法、存在的问题、研究的空白区;需要进一步开展和加强的研究工作。硕士生不少于5000字,博士生不少于8000字)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社会各界均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大学生的某些行为无不反映着一定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状态。对于大学生的各方面研究历来就是多数学者和专家的焦点。随着一些高校校园内人际冲突事件的浮出水面,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的失态行为的显现,越来越多的研究对准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无论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出发,还是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考虑,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都显得尤为重要。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中大学生最难处理以及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关系就是同学关系,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同学关系的影响,同学关系如何不仅关乎着大学生自己的发展,同时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所以如何保持同学关系的平衡发展,有利于帮助同学建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生活的环境,也有利于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一关于大学生和谐学生关系的综述(一)国外的研究综述本人通过多种文献检索发现,从整体上看,国外有关人际关系方面的论文以及著述还是比较多的,但国外学者多集中于从公共关系学、心理学、社会学角度去研究人际关系问题。到目前为止,研究教育学方面的理论成果却不多,尤其是对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研究成果较少见。国外一些专家和学者人际关系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意义:著名心理学家伯克威茨在其著作《社会心理学》、赫尔曼·歇尔在其著作《请克林顿吃饭:成功者的人际网络》等都指出,大学时期青少年身体上和思想上面临转变,面临着家庭和与同龄人的关系,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等,处理好这些关系决定着他们的学业和职业。第二,从微观的角度提出构建人际关系的方法和技巧。美国人际关系学鼻祖戴尔·卡耐基,发表了多部关于构建人际关系方法与技巧的专著,代表作有《人性的弱点》、《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等,主要介绍了人际交往的技巧。另一位美国人际关系学家克林纳德的著作《人际关系成功之道》,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介绍各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这些研究多是对个体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对于协调人际交往行为起到指导作用,但乏科学、系统的理论依据,科学性、系统性不强。第三,从心理学、语言学、管理学等学科视角来探索和分析改善人际关系的途径。日本学者是本哲雄著《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以“格”这一心理学概念为出发点,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人际关系学,提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桑德勒等人通过实验研究分析了大学生人际关系解决方法,主要有:保持距离、自我控制、社会帮助、承担责任、逃避、解决问题等。国外有关人际关系的理论总体上将对本人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将在研究学生关系的时候,分析学生关系的矛盾以及如何构建学生关系方面来看都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二)国内的研究综述人际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十分关注的领域。市场经济时代,人际关系发生巨大变化,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反思。目前发表于各类杂志刊物的思想政治教育类关于“人际关系”为主题的论文已经积累了相当3大的数量。中国期刊网(CNKI)近十年收录的篇名含“人际关系”一词的文章已有近2000篇篇,其中关于“和谐人际关系”300多篇,“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有300多篇。大部分的文章是对和谐人际关系所做的调查与研究。关于和谐人际关系的研究主要可以划分为三大类:第一,关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内涵及特点的研究:关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内涵及特点,学者们都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不同的说法。祁铂《构建和谐社会应当重视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一文指出,和谐人际关系内涵在于各个层面的人际关系中,人们彼此尊重、讲究平等、相互帮助、充满信任、富有宽容精神和真、善、美的品格,共同致力于自觉遵守与处理个人相关的权益、荣誉、情感等问题时应遵守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黄金律,并力求最大限度的防止和避免相互伤害。魏芳在《人际关系与和谐社会浅义》一文中指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人际关系应该包含四个特点:诚信、公平与正义、双赢互利以及宽容等。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中特殊群体,既具有人际交往的普遍特点,又有着自身交往的显著特征。黄乾玉在《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一文指出,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交往的迫切性和主观性、情感性和非功利性、理想性和现实性、开放性和时代性、不平衡性。曲长海、郑蕾在《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及和谐氛围的营造》一文中指出,大学生心智发展已经基本成熟,有较强的控制力和理解力,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已形成且较为稳定。这些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进行人际交往时所显现的一些特点:如较强的主观性、无目的性、矛盾性等。第二,关于人际关系现状及成因的研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际关系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态势。大部分的学者都认为,人际关系越来越重视物质利益,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却日益淡薄,功利化、复杂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魏芳在《人际关系与和谐社会浅义》一文中指出,由于市场经济本身所具有的竞争性、逐利性等特点以及个人主义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国的人际关系,导致我国人际关系出现了信任危机。大学生人际关系也深受影响,加之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影响因素、干扰因素较多,故而存在种种人际关系不和谐的表现。李为举在他的硕士论文《大学生人际和谐教育探析》中指出,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诸多不和谐表现,如认知存在偏差、同学关系世俗化、人际交往中过于理想化、同学关系矛盾集中化等。赵玲玲在她的硕士论文《构建当代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研究》中指出,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不和谐的表现:当代大学生对外择友功利心重;人情消费拉关系,利用关系网牟取私利;“富学生”搞小团体主义,贫困生人际交往成问题;交往有广度但缺乏深度;寝室矛盾关系突出,人际冲突增多;异性交往失范,网络交际行为放纵等。针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不和谐表现,诸位学者都进行了原因分析。黄敏侠在《浅谈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一文中指出,出现诸多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方面:认知偏差的影响、身心障碍的影响、社会上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影响、学校及家庭教育的影响、人际交往方法技巧的缺陷等。曲长海、郑蕾在《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及和谐氛围的营造》一文中指出,影响大学生和谐的人际氛围的几种主流矛盾:由贫富差距带来的矛盾、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的矛盾、文化背景差异带来的矛盾、民族习惯不同而引发的矛盾、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引发的矛盾、“独生子女”现象带来的矛盾、由竞争而引发的矛盾等。第三,关于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的研究:关于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问题,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学者们提出的具体措施也不同。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心理学、语言学、管理学等学科视角来分析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探索改善人际关系的途径。姚亚平著《人际关系语言学》,以4事证明人际关系和语言交往两者相互作用的规律,探讨语言运用水平对人际关的影响。曾仕强的《人际关系与沟通》等著作,深刻地阐释中国“关系学”,并通过与西方社会的人际关系比较,分析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际关系的差异,总结具有民族性的中国人际关系特点。其二,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魏芳在《人际关系与和谐社会浅义》一文中指出,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民主、法治、道德等多方面因素的介入与参与。为此要推进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同时还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对于如何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许多学者也提出不同的见解。周玉林在《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一文中提到,从两个层面构建大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一)学生层面: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完善个性,优化人格;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二)学校层面:开设人际交往相关课程,组织实践活动;做好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建立与家长的合作机制。徐莲在论文《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中指出,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是大学生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保证,遵循平等原则、互利原则、平等宽容原则等原则,与他人和谐相处。总的来说,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重视,相关的研究结果也在不断地涌现。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国家的相关文件对构建大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有关人际关系的各种专著、教材和文献,也都为构建大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但是,就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对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一是研究人际关系的内容比较片面,缺乏整体性与多样性的研究;二是对于人际关系的研究涵盖的范围比较的广泛,没有针对性,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强。三是对于大学生比较重要的学生关系的研究目前学术界研究的并不深入,大都是停留在表面现象的研究,没有看到实质性的问题及其所带来的深刻问题,尤其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带来的困难。所以本文将立足于对学生关系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希望可以找到根本性的问题,并给予可行性的对策措施,以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更好的开展。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理论的研究综述借用生态学(含教育生态学)有关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是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出现的一个新领域。目前这种借鉴研究分两种:一是借用生态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来研究,具有明确的学科交叉研究特点;二是仅借用生态所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论来研究,属于研究视角、思维和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相关问题研究主要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概念及其系统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引入生态分析方法的价值性与必要性、生态分析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等。(一)国外的研究综述在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是以教育生态研究为其理论基础的。大体经历了两个重要时期:1.20世纪初的教育生态学的兴起期第一个重要时期表现在20世纪初。这一时期生态学已成为一门初具理论体系的独立学科,并在植物生态学(plantecology)和动物生态学(animalecology)两大领域展开。此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并被运用到社会科学领域。人们开始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人类生存和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并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具体化,逐渐分化出城市生态学、行政生态学、社会生态学等分支学科,特别是文化生态学的兴起与发展,直接促进了教育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生态最初是“教5育环境”的研究出现的。20世纪20年代,德国开展了关于环境教育、环境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德国学者布译曼和波伯等人在学校环境的生态学研究中,试图建立一门“教育环境学”,侧重于对教育与各种宏观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开拓者。1932年美国学者沃勒(Waller,W)在《教育社会中》首次提出了课堂生态学生态论概念。同期,心理学家勒温提出了著名的行为公式B=f(P·E),通过对人与环境关系的充分注意,开启了人类行为生态学研究之先河。而“生态学”一词在教育研究中的正式使用,则始于英国学者阿什比(Ashby,E)在1966年提出的“高等教育生态学”的概念。当年阿什比发表了著名的《英国、印度和非洲的大学: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提出“大学构造必须继续使他们自身适应变化的大学环境。”、“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的著名论断。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在《公共教育》(PbulicEducation)一书中首次提出“教育生态学
本文标题: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038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