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免疫调节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生命体作为一个开放系统,也随时可能受到细菌、病毒的入侵,体内自身也可能产生衰老、破损、死亡、异常的细胞。这些变化是否会影响稳态的维持呢?这时,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能发生作用吗?那该生命体又该如何应对了?第4节免疫调节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功能。免疫反应的功能,包括:免疫防护,自身稳定,免疫监视。通过免疫,生物有机体能识别“自己”,排除“非己”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机体是怎样实现免疫的呢?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免疫系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骨髓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骨髓中成熟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皮肤的保护作用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人体的防卫机制(第一道防线)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溶菌酶的作用吞噬细胞的作用人体的防卫机制(第二道防线)人体的防卫机制(第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组成功能特性特点(1)皮肤(2)黏膜: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1)重要屏障:阻挡病原体入侵,分泌物能杀菌(2)消除病原体(病原微生物)非特异性免疫:是对多数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天生遗传,人人都有。(1)溶菌酶(2)吞噬细胞(1)溶解病菌细胞壁,消灭之(2)吞噬病原体非特异性免疫:是对多数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天生遗传,人人都有。(1)免疫细胞:淋巴细胞(2)免疫器官(3)免疫活性物质(1)抗体:某种病原体入侵后,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2)对淋巴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起作用(3)淋巴结起滤过作用特异性免疫:只能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有防御作用(1)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病毒、病菌、寄生虫、过敏药物、异体、肿瘤细胞等病原体)(2)具有后天性人体的第三道防线起什么作用呢?抗原进入人(或动物)体后,有的会被体液中的相应抗体消灭,有的会被相应的免疫细胞消灭。前者叫体液免疫,后者叫细胞免疫。1、抗原:2、抗体:可使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物质。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1、第一阶段抗原进入机体后,除少数可以直接作用于淋巴细胞外,大多数抗原都要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经过处理的抗原,可将其内部隐蔽的抗原决定簇(抗原物质表面的特异性化学基团)暴露出来。然后,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这种抗原呈递,多数是通过细胞表面的直接相互接触来完成的。体液免疫2、第二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在这个过程中,有一小部分B细胞成为记忆细胞,该细胞可以在体内抗原消失数月乃至数十年以后,仍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浆细胞),继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及时将抗原清除。3、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抗原成为被作用的对象,效应B细胞(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以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例如,抗体与入侵的病菌结合,可以抑制病菌的繁殖或是对宿主细胞的黏附,从而防止感染和疾病的发生;抗体与病毒结合后,可以使病毒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等等。1、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与体液免疫的感应阶段基本相同。细胞免疫2.第二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在这个过程中,有一小部分T细胞成为记忆细胞。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T细胞,继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3.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细胞内的抗原也因失去藏身之所而为抗体消灭。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淋巴因子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记忆T细胞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效应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记忆B细胞效应B细胞B细胞分泌抗体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作用对象抗原靶细胞(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作用方式效应B细胞主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1、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2、效应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促进细胞免疫联系各有其独特作用,又可以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正常的免疫功能可以识别并排除进入体内的“非己”物质,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当免疫功能不正常时,就可能发生免疫失调性疾病。常见的有㈠过敏反应㈡自身免疫病㈢免疫缺陷病(一)过敏反应花粉过敏反应青霉素过敏1、过敏反应:2、过敏反应的特点:例如:有的人吃过虾、蟹等食物后或接触了某种物质后,一到两小时就发作,出现呼吸困难,浑身瘙痒难忍等症状。这时只要到医院静脉注射50毫升葡萄糖酸钙,十来分钟就几乎完全好了。甚至不作任何处理,也往往能在几小时或十几小时内症状消失。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①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②一般不会损伤组织细胞;也不损伤组织;③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二)自身免疫疾病1.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表出现红斑2、风湿性心脏病及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由酿脓链球菌感染引起。酿脓链球菌有一种抗原决定簇与人心脏瓣膜上一种物质的结构很相似。人感染该菌后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这些抗体在清除病菌时错误地与心脏瓣膜也发生免疫反应,导致心脏瓣膜受损,关闭不严,血液有倒流现象。类风湿性关节炎与风心病相似,抗体攻击关节组织,引起关节粗糙,关节面液增多,压力升高等症状。患者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阻等。(三)免疫缺陷病1、概念:机体的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不能有效抵抗抗原的感染而引起的疾病。共同特点是:由于对各种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加,患者出现反复的、持续的、严重的感染,如气管炎、肺炎、中耳炎、化脓性脑膜炎、脓皮病,甚至于恶性肿启的发病率比同龄正常人高100~300倍。2、类型(1)先天性免疫缺陷病:遗传因素引起,病人免疫力低下,对疾病抵抗力差。如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伴湿疹血小板减少的免疫缺陷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等。(2)后天性免疫缺陷病:疾病或其他因素(如营养不良、感染、药物、肿瘤、手术、外伤、烧伤、脾切除等。)引起,病人丧失部分或全部的免疫能力。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病。1.含义:艾滋病是英语AIDS的译音,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简称,是由艾滋病毒引起的。2.致病机理: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人体的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各种传染病乘虚而入。3.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性接触、毒品注射、输血、输入血液制品或使用未消毒的、病人用过的注射器。4.病症:潜伏期2-10年,患者一般两年内死亡。初期症状是全身淋巴结肿大,持续发热,夜间盗汗,食欲不振,精神疲乏,之后出现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极度消瘦,腹泻便血,呼吸困难,心力衰竭,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最终死亡。艾滋病是后天性免疫缺陷病的典型病例。三、免疫系统的监测和清除功能免疫系统除了具有防卫功能外,还有监控和清除功能: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它一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免疫系统正是通过它的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实现它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一旦免疫系统出现障碍,机体的内环境就会受到破坏,表现为本各种各样的免疫系统疾病.四、免疫学的应用1、免疫预防2、免疫治疗3、器官移植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骨髓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骨髓中成熟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三、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人体的防卫机制(第一道防线)人体的防卫机制(第二道防线)人体的防卫机制(第三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㈠过敏反应㈡自身免疫病㈢免疫缺陷病课堂小结第4节免疫调节例1.一般情况下,用抗原免疫机体,血清中抗体浓度会发生相应变化。如果第二次免疫与第一次免疫所用的抗原相同且剂量相等,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血清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抗体浓度\对数值0714212835424956第一次抗原免疫第二次抗原免疫时间/天A抗体浓度\对数值0714212835424956第一次抗原免疫第二次抗原免疫时间/天D抗体浓度\对数值0714212835424956第一次抗原免疫第二次抗原免疫时间/天C抗体浓度\对数值0714212835424956第一次抗原免疫第二次抗原免疫时间/天B
本文标题:免疫调节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055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