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2015年浙江省高考历史复习备考--近代化下儒学的命运--以新文化运动为例课件(16张)
课标要求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2.了解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及代表人物。3.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4.感受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新文化运动所体现的时代特征,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和多元的价值观看待东西方文化。注:“青年学生成立的团体和创办的刊物”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近代化下儒学的命运——以新文化运动为例近代化下儒学的命运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陈独秀辛亥革命之后的巨大希望,同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的黑暗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就产生了巨大的浪潮,于是就有了新文化运动。——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政治:思文: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一、新文化运动背景(2013·上海单科·25)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谑。这一场景最可能发生于()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画家沈加蔚作于1988年,名《兼容并包》,又名《宽容》或《北大钟声》1.兴起标志:2.主要阵地:3.代表人物:4.指导思想:5.运动中心:1915年陈独秀上海《青年杂志》《新青年》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民主与科学(前期)北京大学(1917年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二、新文化运动概况(2009·浙江文综·38)(26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二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像的。——陈独秀《敬告青年》(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8分)“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开放的、富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三、新文化运动内容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陈独秀《敬告青年》德先生Democracy民主赛先生Science科学——不仅是民主制度,更重要的是民主思想——不仅是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更重要的是科学精神三、新文化运动内容“孔子者,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也……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李大钊“孔教与共和是绝对势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陈独秀“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已属人之奴隶道德也。”——陈独秀“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狂人日记》(1918)三、新文化运动内容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918年起《新青年》改用白话文,使全国报纸杂志面貌一新。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通知:从1921年开始在中小学里面逐步用白话文取代古文。三、新文化运动内容请思考新文化运动前期三个基本内容之间的关系?“为什么改革思想,一定要牵涉到文学上?这因为文学是传导思想的工具。”——蔡元培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这一时期影响中国的社会的“外国作品”的本质意义在于()A全面吸收西方文化B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C形成尊重自然和宽容的心态D建设民主和法制的社会制度2.“自权利之祸于人心,破家族,削亲权,乱男女,蔑尊卑长幼,尽弃吾中国数千年之礼俗教治,而从事于其所谓平等自由之说。”材料反映了道学先生对哪一历史事件后社会变迁的不满()A.鸦片战争B.新文化运动C.辛亥革命D.维新变法性质:意义:局限:四、新文化运动评价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道路促进了民众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文化转型,为文化发展提供新模式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偏向所有的古籍束之高阁,废除汉字,采用“世界语”。——钱玄同中文不灭,国无希望。——鲁迅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陈独秀他们为何如此激烈的反对中国传统文化?于此而言保守,诚不知为何项制度文物,可以适用生存于今世。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陈独秀《敬告青年》因为我的态度太平和了……当日若没有陈独秀“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的精神,文学革命的运动决不能引起那样人的注意。——胡适先讲调和于革新的目标无益,要实现走50里路的目标,必先强调走100里。——胡适《“新思潮”的意义》1919年
本文标题:2015年浙江省高考历史复习备考--近代化下儒学的命运--以新文化运动为例课件(16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056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