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静夜》精品课件
《静夜》选自郭沫若第二部诗集《星空》,写于五四以后郭沫若最苦闷的时期。当时他正在日本留学,其间于1921年4月和次年暑假两度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郭沫若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但五四时期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在诗中,郭沫若流露出淡淡的压抑和愁绪,又包含了对祖国的关注与热爱。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笼罩:疏星:鲛人:模糊: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距离很远的星星。不分明;不清楚。神话传说中住在海底的神人。1、全诗共两个小节,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答:第一节实写,第二节虚写。2、第一节写了哪些景物?答:月光——松林——白云——疏星。3、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副什么样的景象?答: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描绘了一幅幽静的月夜晚景图,给人一种朦胧、恬静的美。4、第二节写了哪些景物?答:天河——海雾——鲛人——流珠。5、第二节的“天河何处”起什么作用?与第一节有关联吗?答:起承上启下,引发联想的作用。因月、星自然联想到天河,又因“白云团团”而不见天河,故而引出了“天河何处”的发问。上下过渡非常自然,联系也非常紧密。诗人虽然写的是鲛人在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流泪。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化作了滴滴泪珠,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悲伤、思念之情。作者写鲛人,目的是写自己的情感,但通过这样的联想和想象,既含蓄又优美。第一节写景表现()的特征。第一节的“淡淡”“团团”“几点”表现了作者()。第二节的作者发问的“天河”是指()。幽清、静谧淡淡的忧伤日本与中国相隔的大海课后思考题:此诗的结构和感情基调与《天上的街市》有何异同?《静夜》通过对月光、松鼠、疏星、天河、白云这些景物的描写,大胆想象,描绘出了一幅极其宁静美好的月夜晚景图,表达了对时代的失望情绪,也隐隐流露出对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本文标题:七年级语文上学期《静夜》精品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075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