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其它相关文档 > 七年级语文下册 17 安塞腰鼓课件 新人教版
第17课安塞腰鼓1.题目解读“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这种产生于黄土高原的民间文化艺术,粗犷、雄浑,动力十足。本文就是围绕安塞腰鼓来写的。2.背景介绍《安塞腰鼓》写于1986年。20世纪80年代,刘成章面对祖国在改革开放后蒸蒸日上的情况,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感悟到“安塞腰鼓”不仅是陕北这块古老的黄土地的地域文化信息,而且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于是,刘成章激情挥洒出了《安塞腰鼓》一文。1.正音辨形冗杂()亢奋()晦暗()羁绊()蓦然()戛然()miǎo()远思xù()tián()静烧zhuó()明xī()飞jiàn()答案:rǒnɡkànɡhuìbànmòjiá渺绪恬灼晰溅﹒﹒﹒﹒﹒﹒2.据义填词(1):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2):声音突然中止。答案:(1)叹为观止(2)戛然而止3.走进文本(1)全文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可以划分为三部分,分别写了的腰鼓、的腰鼓、的腰鼓。答案:安静激昂寂静(2)文中感情最炽烈、音调最高亢、反复出现的句子是______。这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答案:好一个安塞腰鼓1.理解内容(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安塞腰鼓的什么特点?答案:作者从壮阔豪放的场面、令人震撼的鼓声、奇伟磅礴的动作、力量之美的舞姿、粗犷雄劲的节奏描写出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2)作者写腰鼓的响声,为什么要写“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和“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答案:这是用环境和观众的感受来烘托鼓声,使鼓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了一体,更能表现腰鼓的震慑力。2.赏析语言(1)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答案:“碰撞”化无形为有形,写出了鼓声的力度。“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运用比喻,写出了沉重的鼓声清楚地回响在山崖之间,似乎山崖也被敲出了强烈的鼓点。三个“隆隆”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回环音的效果。(2)“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哪里?答案:这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3)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答案:这一句话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停止后的寂静。3.巧用排比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本文大量运用排比,句子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交错出现,增强文章的气势。请仿照参考示例赏析下列语句。参考示例:“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点拨: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长句短句相结合,强调了安塞腰鼓中体现出来的激昂勃发的生命力:摆脱束缚、打破闭塞……让生命充满激情的力量。一试身手: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答案: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后生们击鼓的昂扬气势。这里用层出不穷的美好想象和联想,来描绘鼓声,思维大开大合,气势恢宏。(2)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答案: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增强了语势。学习本文过程中,万年青(网名)同学在班级QQ群中发出了下面的帖子,请你跟帖。万年青:同学们,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还这样歌颂西北汉子?请大家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兰花草: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拥有雄睨世界的辉煌文明。在今天,凝重的土地,贫困的生活,西北好像落伍了。作者为什么这样深情地歌颂这片土地?歌颂什么?——“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生活的贫苦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复生的生命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的。这里的人们是有希望的,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仙人球: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并不遥远。依据图示,完成下题,归纳反思。这篇散文,通过对安塞腰鼓、、三个舞动场面的描写,赞美了安塞腰鼓的热烈、激越、豪放以及它所蕴含的蓬勃。答案: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生命力量
本文标题:七年级语文下册 17 安塞腰鼓课件 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075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