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综合 >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备考点(中学精简版)
1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与教育学(客观题为主)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1)古代教育学思想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育,启发教育的来历)★《学记》:专谈教育,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原则)★昆体良:《论演说家教育》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论著(2)希腊三哲:苏格拉底:问答法,产婆术,美德即知识他的思想体现在柏拉图的《理想国》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3)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英国)★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系统教育学著作,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佩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学心理化★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三个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德国)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教育心理学》★杜威: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民主主义与教育》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美国)(4)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凯洛夫:《教育学》马克思主义著作杨贤江:中国第一个马克思教育家《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重点!)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等素质发展的活动就是教育狭义的教育: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3、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一)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二)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1)没有阶级性(2)传递生产经验(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家宋代以后,四书五经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特点有(1)鲜明的阶级性(2)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3)内容主要是人文科学和统治阶级的治人之术,轻视生产劳动(4)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2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①资本主义教育的特征第一,教育的目的在于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第二,在课程内容上注入了科学知识,增加了许多新的学科。第三,在教学方法上,引进实验法、演示法、实习法等新方法,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启发教学法受到重视。第四,扩大了受教育权,提出了普及教育的口号。第五,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班级授课制取代了个别教学制。②社会主义教育的特征第一,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三,教育权为广大劳动人民所掌握。社会主义学校培养的主要是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有(1)紧密联系社会生产生活(2)走向大众化(3)自然科学知识大大增加(4)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1)终身化(2)全民化(3)民主化(4)多元化(5)现代化第二节:教育与社会发展(单选为主)★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一)教育与人口:(1)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战略重点(2)人口的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经费(3)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4)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质量教育对人口再生产作用:(1)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2)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3、教育可以促进生产结构和经济结构的改变(三)教育与社会经济制度的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可促进民主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教育的文化功能:(1)文化传承(2)文化融合(3)文化创新★学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辨析题:一方面,教育与社会其他因素的关系密切;另一方面,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答:教育不仅与生产力,经济,文化,政治制度,等关系密切,而且还具有相对独立性。第三节:教育与人的发展(单选和辨析题)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2内发论与外铄论(重点)3(一)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的机制决定的。代表人物和代表思想孟子:人的本性是善的,本性中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善于自身修养,这四种品性就能得到发展。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威尔逊(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基因复制”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格塞尔(美国心理学家):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人的身体机能、道德以及其他所有能力的发展顺序都受生长规律的制约。内发论重视人的内部需要以及人体内在的发展机制,但忽视了外部因素对个人的影响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二)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等。代表人物和代表思想:荀子:性恶论,认为人是需要改造的洛克:“白板说”华生(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外铄论强调外部力量的作用,重视教育的价值,忽视了个体的内在发展机制,同样也是片面的。人的发展包括个体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尤其要注意身心发展规律对教育的启示)!!!.a.顺序性含义: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和个别过程及特点的出现具有一定的顺序。启示:在对青少年的教育时,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不能拨苗助长。b.阶段性含义: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启示: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集体具体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c.不平衡性含义:a.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b.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是不平衡的。启示:人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关键期:身体或心理在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d.互补性含义:反应个人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长发挥得到部分补偿。启示: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e.个别差异性含义:a.男女差异b.发展水平差异c.心理特征差异启示:因材施教★三、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1、遗传(1)物质前提(2)差异带来影响(3)可塑性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霍尔和高尔顿2、环境(1)机遇(2)消极积极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华生3、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性因素)4、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简答: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为什么?①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②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教育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四、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青春期11-18岁,相当于初中到高中毕业这个阶段(1)身体外形的变化,身高增长,体重增加(2)内脏器官机能逐步健全(3)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第二性征出现(4)神经系统基本成熟4第四节:教育制度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掌握义务教育制度(客观题为主)前制度化教育与制度化教育的分界线是16、17世纪了解: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1)西欧双轨制,(20世纪前实行,现在弃用了)英法德一轨属学术性,一轨属生产性(2)美国单轨制,学术性的一轨没有充分的发展,群众性新学校迅速发展起来(3)苏联型学制,分支型学制(Y型),初中毕业后分两类一类继续教育,一类人职业培训(职高,技校)。旧中国学制:(翻书补充完整P27)1902年“壬寅学制”颁布但是并未实施1903年颁布1904年实施的“葵卯学制”是我国最早实施的学制(重点)1912年,蔡元培壬子癸丑学制1922参照美国“六三三”制壬戌学制(重点)★我国现行的学校系统(1)幼儿教育:招收3-6岁(2)初等教育:小学。招收7岁儿童入学,学制为5年(有的地区为6年)(3)中等教育:初中、高中。(4)高等教育:大学、研究生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义务教育法》1986年,2006年修订(重点)★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1强制性;2、普及性;3、免费性(我国07年开始免费)。义务教育:小学/初中教育基础教育: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第五节:教育目的(客观题为主)掌握教育目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德智体美劳)及相互关系一、教育目的概述1、教育目的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2、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3、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二、简述历史上不同的教育目的论。①神学论:从宗教的角度或从信仰出发论述教育目的,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神学的教育目的论。代表人物:夸美纽斯、雅克·马利坦、小原国芳。②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决定。代表人物:孔子、柏拉图、涂尔干、诺笃尔普、凯兴斯泰纳。③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认为,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因此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代表人物:孟子、卢梭、洛克、裴斯洛特奇。④教育无目的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代表人物:杜威。三、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1975年,“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两个必须)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九年义务教育(9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九十年代邓小平南巡提出:三个面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5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者”四、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重点)!我国教育目的的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
本文标题:教育知识与能力必备考点(中学精简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086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