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 第一课:建筑学报-精神病医院建筑设计探究设计方法
精神病医院住院部建筑设计研究 周颖1*孙耀南2教育部“2007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课题编号NCET-07-0187)资助项目【摘要】本文从功能优化以及空间组合的角度论述了精神病医院住院部的建筑设计方法,指出合理的病区划分有助于确保医疗效果并降低医疗成本从而有利于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在此基础上,本文详细分析了基于治疗阶段的4类一般病区以及基于疾病种类的5类专门病区的医护要求、空间特征及功能模式;并阐述了从私密到公共的多层次空间构成的基本原则与设计手法,强调了单元空间及单元护理对于病区设计的重要性。昀后结合具体案例阐述了空间分化与组合的具体手法。【Abstract】Thispaperaimsatpresentingarchitecturaldesignmethodofpsychiatricwardfromtheviewpointoffunctionoptimizationandspacecombination.Itcouldbepointedoutthatthereasonabledivisionofpsychiatricwardcanreducemedicalcostwhileensuringmedicaleffectsandfinallyachievearationalallocationofmedicalresources.Themedicalrequirements,spacecharacteristicsandfunctionpatternsoffourkindsofgeneralwardcorrespondingtophasesofpsychiatrictreatmentandfivekindsofspecialwardcopingwithdiseaseclassificationhavebeenanalyzedinthispaperaswellastheprinciplesanddesignmethodofamulti-levelspatialcompositionfromtheprivatetothepublic,andtheimportanceofunitspaceandunitcareforwarddesign.Atlast,theapproachofdivisionandcombinationofspaceisclarifiedbyacasestudy.一、引言本文上篇指出构建我国精神医疗设施体系的关键在于加强精神病医院的建设[文1]。由于住院部在精神病医院中处于核心地位且设计难度昀大,因此提升精神病医院的建设水平应从改进住院部的设计着手。毋庸置疑,即使在倡导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的今天,虽然住院部医疗费用昂贵,但它对于精神病重症患者来说仍难以替代。为了在确保医疗效果的同时能削减不必要的医疗开支,有必要对精神病医院住院部的设计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住院部设计的首要任务在于找到合适的途径将其划分为若干个规模适宜、功能明确且相互独立的病区。由于精神病种类繁多且涵盖了不同的年龄阶层,因此我国大型精神病医院的住院部通常被划分为一般精神科病区、抑郁症病区、老年病区、儿童病区等病区,而且一般将男女患者分别安置在不同的病区内。但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病区划分除了考虑到精神病种类外,出于提高治疗效率的目的,还十分重视所谓治疗的阶段性。图1显示了2005年9月间日本精神病退院患者的住院期间分布状况[数据来源:文10],64.2%的退院患者住院期间在3个月之内,16.3%的退院患者为4-6个月,7.3%的退院患者为7-12月,住院期间超过1年的退院患者则占12.2%。再进一步考察住院部的治疗效果。图2[数据来源:文10]显示了退院时患者的病情状况,住院期间在3个月内病情好转的患者比例可以达到80%左右,随后逐月递减,当住院期间超过18个月时,病情好转的比例基本上不超过30%,而死亡、恶化退院及病情不变的比例则大大增加。可见对于这类长期住院的患者,住院效果已相当有限。另外,住院为13-18个月的退院患者中好转的比例达到57%,说明这一期间内的住院效果仍值得肯定。由于精神病的住院期间较长且不同治疗阶段的住院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明显,因此发达国家的精神病医院普遍按照治疗的阶段把精神病医院的住院部划分为治疗型与疗养型等不同类型的病区。一般对治疗型病区的患者进行高密度的医护与训练,期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取得昀佳治疗效果并争取顺利回归社会;而对疗养型病区的患者则可降低医护与训练的要求,通过适当延长治疗时间等方式来保证一定的治疗质量,这种让不同患者各得其所的理念颇值得我国学习借鉴。从建筑设计的视点,在病区合理划分的基础上还必须通过空间与环境的创造来充分体现不同病区所特有的医护条件与疗养环境。为此,本文特意结合笔者在日本参观调查的实际案例来探讨精神病医院的一般病区及专门病区的建筑设计方法。二、基于治疗阶段的一般病区设计方法严格地说,不同医院关于精神病治疗阶段的分类标准并不完全相同。在参考了日本多所精神病医院实际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文7-9],本文将以精神分裂症为主的一般患者的入院疗程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康复期及疗养期等四个典型阶段,相应的病区就划分为急性期病区、亚急性期病区、康复病区与疗养病区。图3显示了各治疗阶段的治疗目标及对应的病区特征,下文就以此为基本框架来论述各病区的设计要点。图1退院时患者住院期间的分布图3精神病治疗的四个典型阶段及所需建筑空间图2精神病患者退院时的病情图4S病院急性期病区平面图图5急性期病区功能模式I型图6Y医院急性期病区平面图图7急性期病区功能模式II型78%87%84%83%77%70%67%57%25%33%25%29%25%25%25%0%20%40%60%80%100%第1个月第2个月第3个月第4个月第5个月第6个月第7‐12个月第13‐18个月第19‐24个月第3年第4年4年以上好转不变恶化死亡其他退院时患者的住院期间21 急性期病区 急性期病区的治疗方针是集中各方面的医疗资源,在短时间内对患者进行高密度的治疗,力争在昀短的住院期间内达到患者昀大程度的康复。根据日本的临床经验,急性期阶段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混乱期、消耗期与急性康复期。通常患者在发病初期常处于混乱期,饮食、睡眠、排泄等日常行为失去规律,生活不能自理;病情严重时甚至有可能发生自杀、自虐、虐他等暴力行为[文7],因此必须将处于混乱期的重症患者安置在隔离室中。另外急性期患者发病时容易引发身体并发症,因此也有必要设置配有抢救和监视设备的重症监护室。处于消耗期的患者通常具有一定的行为控制能力,但常感到疲惫,因此为避免外界刺激以确保休息质量,宜安置在单人病室。随着病情的进一步改善,患者就进入了急性康复期,这一时期的治疗目标是调整生活规律、恢复社交能力、以及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为回归家庭做准备,此时患者宜安置在具有一定私密性的多床室中。为限制患者的自由出入,急性期病区一般采用封闭式管理。图4为日本S病院急性期病区平面图[[注2]],病区划分为隔离室单元、单人室单元及多床室单元等三个单元,每个单元内均设有独立的活动室及室外庭院,图5则显示了该病区的功能模式。这种平面构成方式的昀大不足在于病床管理方式欠灵活,当不同发病阶段的患者人数与对应单元的病床数出入较大时,易造成病床闲置或不足。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考虑到处于消耗期的患者发生暴力行为可能性已降至很低,因而可在一个单元内同时设置单人室与多床室。这样不仅增大了安置患者的灵活性,由于单人室不用区分男女性别,也因此提高了在一个病区中同时安置男女患者的可能性。基于上述分析,急性期病区的设计也可采用如图6[注1]所示的布局方式,图7为其功能模式图。22 亚急性期病区 亚急性期病区主要为已经过3个月左右的急性期治疗且症状已趋于安定的患者继续提供医护服务。该病区同时也可为躲避社会压力的患者、需要调整用药的患者以及接受康复训练再次住院的患者提供住院医疗。该病区仍以患者退院后回归家庭为目标,因而主要训练患者的自己服药能力及必要的生活技能,同时也帮助患者重新建立正常的生活规律并提高与他人的沟通能力。如图8[注1]所示,亚急性期病区与急性期病区在平面布局方式上颇为相近,但不需设急救室;另外为避免一部分患者病情反复发作,仍需设置少量隔离室及重症监护室。图9为亚急性病区的功能模式图。图8Y医院亚急性期病区平面图图9亚急性期病区功能模式23 康复病区 康复病区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急性症状消退后留下后遗症或病情已演变为慢性的患者,此外也包括一部分期望重新建立良好生活习惯的患者。康复病区以患者退院后赴“社会复归设施”继续疗养为目标,因此相对于急性期病区与亚急性期病区,康复病区中医护观察的需求明显减少。图10显示了康复病区的功能模式,可以看出每个病室单元的规模有所缩小而单元数量则相应增加了。这样便于根据患者病情将他们安置在不同的单元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位于护士站内侧的单元一般以单人室为主,供需密切观察的患者或患有躯体合并症的患者居住,一般采用封闭式管理;其它单元以4人室为主,通常采用开放式管理。图11-12分别是日本N医院[文12]和F医院[文13]的康复病区平面图。图11中护士站前设置了一个面积较大的活动室,可将整个病区内需要密切观察的患者集中在此进行日间活动或就餐,另外卫生间也集中设置,由护士统一协助患者就餐、如厕及洗浴,护理效率较高。生活可以自理的患者则以各自单元内的起居室为中心展开日常生活。图12中的集中活动室相对较小,并与音乐室、阅览室、小集团疗法室等共同构成了病区的公共部分来用作患者康复训练的场所,卫生间则设置在病室内。所有患者的日常生活均以各自单元内的起居室为中心展开,这样的布局方式增加了患者自主性且与私人住宅极为相近,因而有利患者适应退院后的生活,但也增加了护理的工作量。由于病区的平面布局与护理模式密切相关,因此在实际设计中采用上述方式的哪一种主要取决于医院所拥有的护理人力资源。例如,若护理人员数量不足而贸然采用图12的病区布局方式,由于起居室私密性较高而不便于护理观察,难以发现患者发生的意外情况从而容易造成医疗事故;此时采用图11所示的将患者集中管理的方式则较为稳妥。反过来,若护理人员充足,就宜采用图12的方式。N医院与F医院的共同点是二者的康复病区都邻近于生活疗法部,反映出康复病区的患者使用生活疗法部较为频繁。24 疗养病区 疗养病区以慢性精神病患者为对象,由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行为训练,使他们尽量恢复洗脸、穿衣、饮食、排泄、入浴及行走等生活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经过一段时间的疗养后有退院可能的患者将被送至康复病区进行回归社会的康复训练。疗养病区的功能模式如图13所示,通常护士站(NursingStation)不再位于病区的中心;另一方面,出于就近照顾与训练患者的需要,分散在病区中各单元附近的护理站(CareStation)则取代了护士站的地位而成为医护人员昀重要的工作场所。图14中的疗养病区平面由11间四床室和8间单人室构成,分别以6个护理站为中心组成6个病室单元[文14]。图15是其中一个单元的放大图,由2个四床室和一个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区构成。护理站周边设置了家庭式卫生间、厨房、餐厅和起居空间,在病室外墙一侧还设置了普通家庭式阳台,护理人员常时在护理站工作,训练患者各方面的日常生活能力。图16为护理站作用示意图。三、基于疾病种类的专门病区设计方法除精神分裂症患者外,精神病住院患者还包括老年痴呆症、儿童及青春期疾病、抑郁症、药物依赖症等疾病的患者以及躯体合并症患者。由于这些疾病的治疗流程有一定特殊性,为了有针对性地提供医疗服务和疗养环境,应尽可能创造条件来设置专门病区,并可依据实际需要按治疗阶段对其作进一步划分。下文探讨几种典型专门病区的理想模式。图10康复病区功能模式图11N医院康复病区平面图12F医院康复病区平面图13疗养病区功能模式图15Y医院护理站详图图14Y医院疗养病区平面图图16护理站的作用31 老年痴呆症病区 老年痴呆症病区通常可根据治疗阶段进一步细分为老年痴呆症治疗病
本文标题:第一课:建筑学报-精神病医院建筑设计探究设计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123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