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五章如何进行观察研究本章框架第一节幼儿教师观察什么1.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2.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3.定量观察与定性观察第二节观察前的准备1.确定观察问题2.制定观察计划与观察提纲3选择合适的观察法4培训观察者5获准进入现场第三节观察的实施1.进入观察现场2.观察记录观察是人们对周围存在事物的现象和过程的认识。“观”是看,“察”是分析研究。强调“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对观察对象不加任何干预控制。观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形式。日常观察VS科学观察日常观察是对自然存在的现象的随机的、自发的感知,无一定目的和计划,也不要求严格的记录。优缺点:信息丰富但是具有自发性、偶然性和零碎性,不能系统的说明问题。日常观察VS科学观察科学观察一般指科学研究中的正式观察方法,是有明确目的、有计划安排、有一定控制、有严格记录的观察。教育观察就属于科学观察。优缺点:信息比较客观,可靠和系统,不能回避日常的观察,日常观察是科学观察的基础和初级形式。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主动性是科学观察的基础。第一节幼儿园教师观察什么一、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按照观察的情境条件划分自然情境中的观察现场观察是指在现场的自然情境中不加以控制的观察,观察者一般不做任何努力去操纵变量或控制个体的行为而只是观察与记录自然发生的事件与行为。一、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按照观察的情境条件划分自然情境中的观察能系统地记录儿童的发展变化,能获得相对比较客观的资料。弱点在于需要花费较多的事件与精力,观察所得的资料一般是观察对象的外在行为与相关的现象,往往不能确定行为或现象之间内在因果关系。同时,这种观察比较难以克服观察者的主观倾向性,观察现象的细节容易被忽略。一、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实验室中的观察控制观察/条件观察,是指在实验室有控制的条件下的观察,需要设置特定的情境,规定刺激的性质,观察特定条件下的特定行为。一、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实验室中的观察观察是在相对严密的控制下进行的,能较好地克服由于观察者的主观选择而产生的误差。观察者往往会告诉研究对象该做什么,而不是该怎么做。可以帮助观察者获得那些在幼儿园或其他教育环境中不容易观察到的事件。由于实验室实验对环境条件的人为控制要求比较高,对于一般的幼儿教育机构来说,实施起来比较困难。由于这种观察的生态效应较差,其研究结果推广性比较差。二、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参与性观察观察者实际地参与了观察对象正在活动的环境当中,观察者的身份是公开的,也可以是隐蔽的。二、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参与性观察参与性观察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有着显著的优点。首先,参与性观察由于研究者与被试的心理距离缩短,有利于发现研究问题,研究可以比较深入,可以追究根源。其次,参与性观察还是行动研究的重要基础和必备的方法。但其由于研究者的参与尺度把握不当,如果左右活动的人物,就会影响观察的客观性。二、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是指观察者不介入观察对象的活动,以局外人或者旁观者的身份进行的观察。在非参与性观察中,观察可以是公开的,即被试知道观察者正在观察;也可以是隐蔽的,研究者可以利用单向玻璃或暗中设置仪器进行观察。非参与性观察由于是不干预观察对象的活动,得到的资料与相应结论的客观性会较强,但观察内容易停留于表面,难以获取深层次的信息。三、定量观察与定性观察定量观察定量观察是事先运用一套定量的结构化的记录方式所进行的观察,也称为结构性观察或系统系观察。要求指标体系明确具体;严格进行观察行为、事件进行分类与下操作定义;在一定控制程度下进行观察;进行必要的观察者培训,建立信度;经过统计分析的量化式处理观察所得到资料等。定量观察记录方式主要有四种形式:时间取样记录表、事件取样记录表、项目清单、等级量表。三、定量观察与定性观察定性观察定性观察是研究者依据简要的观察提纲,在观察现场对被试进行最详细的、多方面的记录,并在观察后根据回忆加以必要的追溯性的补充与完善的一种观察。定性观察记录方式:描述系统、叙述系统、图示记录、仪器记录。第二节观察前的准备一、确定观察的问题确定观察问题在于确定观察活动中应该观察什么。要使得观察问题能有效地反映课题研究的内容,一方面研究者应该对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分析,主要确定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另一方面,研究者应该按照一定标准将所罗列的行为与事件形成一个体系,可以使得观察问题更加明确,以帮助研究者按类别进行观察,提高观察的效果与效率。二、制定观察计划与观察提纲观察研究计划的制订一般应考虑研究问题特征、观察对象活动特点与要求、观察者自身所具备的主客观条件等方面,力求在科学设计上的基础上,保证观察研究计划的切实可行。一份完整的观察研究计划应该包括:观察内容、观察时间(包括什么时间观察、观察时间有多长、要经过几次观察)、观察对象的选择、观察地点、观察方式与手段(即观察是公开式还是隐蔽式,是否使用录音与录像设备)、对观察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观察者之间的分工、观察报告撰写规划……观察提纲在遵循观察目标与观察计划的基本要求下,应该包括:观察对象行为表现时间要素地点环境观察方式三、选择合适的观察方式选择合适观察方法考虑的因素:观察研究目的观察对象活动特点观察者已具备的观察条件(一)观察研究的目的•观察研究目的是观察研究活动的统帅,直接影响对观察方法的选择。如果观察研究需要了解的是程度、好坏的水平等,就需要运用定量观察方法,而观察研究还需要了解行为或事件是怎样发生、为什么发生时,一般可以采用定性观察方法或者参与性观察。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在观察研究中,有时可以根据观察研究的目的选择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观察方法对观察问题的不同方面进行研究,可以使获得的资料更为全面、客观。(二)观察对象活动的特点观察对象活动的特点是指观察对象的活动在时间上的规律性和在生活空间上的分散与集中,以及活动中行为与事件的复杂性和变化的快慢等。如果与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相关的活动有比较明显的时间规律,宜采用时间取样研究,“教学活动幼儿注意力分散状况研究”‘幼儿午睡入睡状况研究”等属于这种情况。如有些观察所指的行为或者事件在空间上比较分散,参与性观察就比较困难。有时观察对象的行为发生种类多,变化又快,定性观察难度就很大。所以,研究者应该充分顾及以学前儿童为主体的研究对象的特点,了解幼儿园一日生活安排与一般教育与教学活动特征,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以便于观察者观察到所要观察的行为与事件。(三)观察者已具备的观察条件在不同研究水平的观察中,对观察者的观察条件都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观察条件会直接影响到观察者对观察方法的选择,观察者应考虑自身具备的观察条件来选择观察方法。这里所指的观察条件包括观察者能用的时间、观察设备(录音与录像器材等)、参与观察研究的经验、观察者与被试之间的关系等。就观察者能用的时间来分析,以幼儿教师做科研为例,幼儿教师主要工作是教育与教学,科研工作只能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展,因此,定性观察的结构性相对较低,比较适合,幼儿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成长档案进行运用。(三)观察者已具备的观察条件另外就观察者与被试的关系来说,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相互熟悉,假如教师能避免对幼儿成见的影响,参与性观察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观察方法。在观察设备方面,观察研究者拥有必要的而且能够正确使用的单向玻璃、相机、录像机、录音机等设备,可以保证观察资料收集的全面性、真实性,间接观察也才能得以开展。在现实生活中,幼儿教师学做科研,应该立足于本园经济能力、设备条件,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进行力所能及的观察研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应该创造条件提升观察研究的质量。四、培训观察观察者效应是指观察者对收集的数据或文字信息的效度或信度有着负面影响的行为。观察者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观察者对被观察者的影响。降低这种影响的方法之一是观察者事先来访多次,以使幼儿教师与儿童将这种“侵扰”视为正常,从而表现自然。(2)观察者个人偏见。观察者个人偏见指观察者的某种特征与观念可能会左右他们所“看到”的东西,与其相关的一个问题就是观察者期望。认真作好田野笔记、以团队的方式进行观察、利用录像等反思研究中可能存在的主观偏见都是比较理想的克服观察者个人偏见的方式。(3)观察者污染。当观察者对某一课题特定数据的理解影响到他记录其他变量的数据时,会产生观察者污染。使观察者远离污染性信息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措施。(4)观察者遗漏。观察者遗漏是指没能记录与观察提纲中某个类目相符的行为。这种误差可以在观察者培训中重点予以解决。(5)观察者倾向。观察者倾向是指观察者逐渐重新定义观察变量的倾向。观察者在受训以后马上开始收集观察信息可以有效克服观察者倾向。培训观察者是提高观察信度与克服观察者效应的有效手段。观察研究有时可以由研究者自己完成,也可以训练其他人进行观察,或与别人共同承担观察任务。对观察者进行培训一般包括与研究问题有关的理论知识培训,观察目的和内容培训,观察对象及相关活动特点等因素培训,观察方式方法与相关技能培训,观察记录的方法、工具使用的培训,突发事件处理方法培训等。培训观察者具体步骤:1、要与他们讨论观察的方式,培训者应该详细地描述观察计划或者观察提纲中的每一个构成要件,帮助受训者对被观察和被记录的内容以及方法形成深刻理解。2、进行实践观察,这种实践性观察可以进入幼儿园的班级进行,也可以通过录像进行。五、获准进入现场顺利进入观察现场,研究者必须做好两个方面工作:一方面研究者通过向观察对象所在的单位(如幼儿园、家庭等)详细解释观察的目的,争取相关人员的支持和配合,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力争为观察研究创造有利的氛围。五、获准进入现场•另一方面,研究者要切实了解与熟悉观察对象的生活与活动规律、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安排、家庭的作息习惯等,尽可能将研究与实际的情况联系起来,以免出现不必要的冲突。必要的时候,研究者可以参与观察对象的某些活动,使得进入现场前在观察对象与研究者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以保证正式观察活动的顺利进行。第三节观察的实施一、进入观察现场研究人员进入实际观察环境进行观察时:一方面研究人员要尽可能注意不干预被试的活动。不干预活动的目的在于不影响被试自然行为的发生,从而能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在具体的操作中,研究者可以根据实地环境、成员的特点、成员间的分工以及研究者是否想使自己处于从完全的参与者到完全的观察者的地位来设计程序。另一方面,研究者要讲究观察记录的方式、方法。二、观察记录定量记录与定性记录是两种常用的、比较适合中国人思维习惯的观察记录方式。在学前教育领域的观察研究中,这两类记录方式并不相互排斥,相反它们相互补充,相互证明。在实际研究中,研究者往往可以进行综合利用。观察过程中还可运用摄像机、录音机、照相机等仪器对事件和研究对象的行为进行记录。二、观察记录(一)定性观察记录定性观察记录是以非量化如非数字的形式呈现观察内容,包括用书面语言、用录音与摄像设备记录口头语言、行为。1、描述体系描述体系是在一定分类框架下对观察目标进行的除数字之外的各种描述,既属于分类体系,又属于开放定性的体系。描述活动场所需要的问题:空间、时间、环境、行动者、事件、行动、目标、感情2、叙述体系叙述体系是事先抽取一个事件片段,在观察的同时对相关事件与行为做详细真实的文字记录,必要时还可以加入观察者的一些主观评价。2、叙述体系田野笔记主要是用书面语言进行记录,观察者针对某个较大主题,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地、尽可能详细地记录被试所有的行为动作表现,包括目标对象自身的全部言行,以及该对象与环境及他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田野笔记是定性观察最基本的记录方式。田野笔记意在根据研究者的观察描写情境、人物及其活动。主要包括的内容在:被试的肖像交谈过程的再现物理情境的描述对特定事件的记载对活动的叙述记录田野笔记应注意的事项:用日常语言尽可能准确地做记录,记录过程中,不做主观的推断、解释和评价。按行为和事件发生的原有顺序进行描述。分层次对行为事件进行描述记录。确定观察的时间界限。日记描述日记描述是对同
本文标题:如何进行观察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256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