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浙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及典型例题
至善教育1浙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及典型例题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认识1.1认识三角形①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三角形”用符号“△”表示,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做“△ABC”读作“三角形ABC”。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以得到如下性质: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②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由三角形一条边的延长线和另一条相邻的边组成的角,叫做该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两个内角的和。1.2三角形的平分线和中线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角平分线与它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三角形的平分线。在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中线。1.3三角形的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三角形的内部,垂足在相应顶点的对边上。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上的高分别与另一条直角边重合,垂足都是直角的顶点。而在钝角三角形中,夹钝角两边上的高都在三角形的外部,它们的垂足都在相应顶点的对边的延长线上。1.4全等三角形能够重合的两个图形称为全等图形。能够重合的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合时,能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全等”可用符号“≌”来表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1.5三角形全等的条件①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至善教育2当三角形三边长确定是,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完全被确定,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这是三角形特有的性质。②有一个角和夹这个角的两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简称中垂线。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③有两个角和这两个角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边角”或“ASA”)。有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角边”或“AAS”)。角平分线上的一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1.6作三角形在几何作图中,我们把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简称尺规作图。题目:1、下列图形中,不具有稳定性的是().2、将一副三角形按如图2—7的方式叠放,那么∠α=。3.以长为13cm、10cm、5cm、7cm的四条线段中的三条线段为边,可以画出三角形的个数是()A.1个B.2个C.3个D.4个4.如图,∠1=750,∠A=∠BCA,∠CBD=∠CDB,∠DCE=∠DEC,∠EDF=∠EFD.则∠A的度数为……………()A.150B.200C.250D.300图2—7450300αA、B、C、D、(第1题图)至善教育35.(7分)观察并探求下列各问题,写出你所观察得到的结论,并说明理由.(1)如图①,△ABC中,P为边BC上一点,试观察比较BP+PC与AB+AC的大小,并说明理由.CBAP第二章图形的变换2.1轴对称图形如果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起来,直线两侧的部分能够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对称轴垂直平分两个对称点之间的线段。2.2轴对称变换由一个图形变为另一个图形,并使这两个图形关于某一条直线成轴对称,这样的图形改变叫做图形的轴对称变换,也叫反射变换,简称反射。经变换所得的新图形叫做原图形的像。轴对称变换的性质:轴对称变换不改变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2.3平移变换由一个图形改变为另一个图形,在改变的过程中,原图形上所有的点都沿一个方向运动,且运动相等的距离,这样的图形改变叫做图形的平移变换,简称平移。平移变换的性质:平移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和方向。连结对应点的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而且相等。2.4旋转变换由一个图形改变为另一个图形,在改变的过程中,原图形上所有的点都绕一个固定的点,按同一个方向,转同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改变叫做图形的旋转变换,简称旋转。这个固定的点叫做旋转中心。旋转变换的性质:旋转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度等于旋转的角度。至善教育42.5相似变换由一个图形改变为另一个图形,在改变的过程中保持形状不变(大小可以改变),这样的图形改变叫做图形的相似变换。图形的放大和缩小都是相似变换,原图形和经过相似变换后的像,我们称它们为相似图形。相似变换的性质:图形的相似变换不改变图形中每一个角的大小;图形中的每条线段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2.6图形变换的简单应用利用图形变换可以将基本图形巧妙地组合起来,就能形成美丽的图案。图形变换的思想还可以用来帮助进行有关图形的计算。第三章事件的可能性3.1认识事件的可能性在数学中,我们把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会发生的事件叫做必然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不会发生的时间叫做不可能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做不确定事件或随机事件。列表或画树状图是人们用来确定事件发生的所有不同可能结果的常用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而且可以避免重复和遗漏,既直观又条理分明。3.2可能性的大小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往往是由事件发生的条件来决定的。3.3可能性和概率在数学中,我们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也称为事件发生的概率。一般用P表示。事件A发生的概率也记为P(A)。P(A)=事件A发生的可能结果总数÷所有事件可能发生的结果总数一般地,必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为100﹪,即P(必然事件)=1;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即P(不可能事件)=0。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介于0与1之间,即0﹤P(不确定事件)﹤1。题目:至善教育51、笼子里关着一只小动物,笼子的主任决定把它放归大自然,小动物要先经过第一道门(A,B或C),再经过第二道门(D或E),才能出去,问小动物走出笼子的路线(经过的两道门)有多少种不同的可能?ABCDE2、有的同学认为:抛掷两枚均匀硬币,硬币落地后,朝上一面只可能有一下三种情况:①全是正面;②一正一反;③全是反面,因此这三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若不同意,你认为哪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最大?为什么?3、一个袋中装有4个红球、2个黄球、2个白球、1个黑球,它们除颜色外都相同。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到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最大?摸到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最小?摸到哪两种颜色球的可能性相等?第四章二元一次方程组4.1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4.2二元一次方程组由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并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同时满足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4.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①消元就是把二元一次方程组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消元的方法是代入,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称为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是:1.将方程组中的一个方程变形,使得一个未知数能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至善教育62.用这个代数式代替另一个方程中相应的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出一个未知数的值;3.把这个未知数的值代入代数式,求另一个未知数的值;4.写出方程组的解。②对于二元一次方程组,当两个方程组的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相同或是互为相反数时,可以通过把两个方程的两边进行相加或相减来消元,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求解。通过将两个方程的两边进行相加或相减,消去其中一个未知数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这种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是:1.将其中一个未知数的系数转化为相同(或互为相反数);2.通过相加(或相减)消去这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3.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得到这个未知数的值;3.将求得得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的任一个方程,求得另一个未知数的值;4.写出方程组的解。4.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当问题中所求的未知数有两个时,用两个字母来表示未知数往往比较容易列出方程。一般地,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为:理解问题(审题,搞清已知和未知,分析数量关系)制定计划(考虑如何根据等量关系设元,列出方程组)执行计划(列出方程组并求解,得到答案)回顾(检查和反思解题过程,检验答案的正确性以及是否符合题意)题目:1.方程组1325xyxy的解是()A.3510...21.80215xxxxBCDyyyy10.已知方程ax+by=10的两个解为1105xxyy与,则a、b的值为()至善教育7A.10101010...4410aaaaBCDbbbb2.如果2151xxyy和是方程mx+ny=15的两个解,求m,n的值.3.已知方程组31242xyxay有正整数解(a为整数),求a的值.第五章整式的乘除5.1同底数幂的乘法①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同底数幂相乘,指数相加。②幂的乘法法则: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③积的乘法法则: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5.2单项式的乘法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法则: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5.3多项式的乘法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5.4乘法公式①平方差公式:至善教育8即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差。②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即两数和的平方,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这两数积的2倍。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即两数差的平方,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减去这两数积的2倍。上述两个公式统称完全平方公式。5.5整式的化简整式的化简应遵循先乘方、再乘除、最后算加减的顺序。能运用乘法公式的则运用乘法公式。5.6同底数幂的除法①同底数幂相除的法则是: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②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幂都等于1.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P(P是正整数)次幂,等于这个数的P次幂的倒数。正整数指数幂的各种运算法则对整数指数幂都适用。5.7整式的除法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笠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题目:1.(本题6分)已知723921nn,求n的值.2.(本题6分)已知a=2-555,b=3-444,c=6-222,请用“”把它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连接起来,并说明理由.3.用如图所示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卡片若干张,拼成一个长为ba3,宽为ab的矩形,需要A类卡片______张,B类卡片_______张,C类卡片______张.至善教育9第六章因式分解6.1因式分解一般地,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得形式,叫做因式分解,有时我们也把这一过程叫分解因式。因式分解和整式乘法具有互逆的关系。6.2提取公因式法一般地,一个多项式中每一项都含有相同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可把该公因式提取出来进行因式分解。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取公因式法。应提取的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应是各项系数的最大公因数(当系数是整数时)与各项都含有的相同字母的最低次幂的积。提取公因式法的一般步骤是:1.确定应提取的公因式;2.用公因式去除这个多项式,所得的商作为另一个因式;3.把多项式写成这两个因式的积得形式。一般地,提取公因式后,应使多项式余
本文标题:浙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及典型例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284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