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浅谈中西狐狸意象1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0941041023王晓琳浅谈中西方狐狸意象摘要:狐意象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典型动物意象有着机智,狡猾,聪慧的属性特征,但是由于审美心理与文化背景的存在差异,中西方狐意象又大又不同。本文从一些中西方的文本之中摘录了一些有关狐的片段,并对其的意象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关键词:狐、《太平广记》、《任氏传》、《小王子》、《伊索寓言》、《列那狐的故事》我们说到“狐”这个意象,往往会想到以美色侍人,对男子极有诱惑力的女子,通常都是带有贬义的,被蔑视的形象。然而狐这一种意象可不是中国文学作品所独有的,作为一种典型的动物意象,它有一些共同的属性特征,就是:机智,狡猾,虚伪等等。但是由于审美心理、文化背景存在差异,狐这个意象势必会在不同文学里表现出自身的个性。一.西方狐意象西方的狐意象不像中国,总体说来没有被完全人格化,大多数出现狐意象的作品是在童话或是寓言之中。像熟知的《伊索寓言》中,狐这个意象就出现在《狐狸与葡萄》、《狮子和狐狸》等三十多篇之中,多数都是以一种聪明,狡猾,虚伪,奸诈的形象示人。(一)正面形象在我的印象中,狐作为正面形象最典型的就属于《小王子》中的狐狸了。在《小王子》中,狐狸化身成为一位“智者”,对小王子循循善诱,让他逐渐明白,爱、爱与责任、唯一的意义。当小王子在为不是唯一的“唯一的玫瑰花”哭泣时,他遇到了狐狸,狐狸好像一个智慧的老者一样,给他解释了“驯养”的意义。“这是已经早就被人遗忘的事情。他的意思就是‘建立联系’。对我来说,你还只是一个小男孩,就像其他小男孩一样。我不需要你。你也同样不需要我。对你来说,我也只不过是一只狐狸,和其他千万只狐狸一样。但是,如果你驯养了我,我们就互相不可缺少了。对我来说,你就是世界的唯一的了;我对你来说,也是世界的唯一的了。”[1]这是狐狸教给小王子的第一件事。他教会小王子相处之道,教会他“驯养”就是是原本与自己没有关联的事物变得与自己有关,使其独一无二。让小王子不再为“唯一的玫瑰”伤心,因为在小王子心中,她确实是唯一的“她是我的玫瑰”,独一无二的玫瑰,她的美丽不是空虚的,因为她有欣赏之人,有等待之人。他教会小王子的第二件事就是“只有用心才看得清。实质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1]一语道破爱情的真谛“正因为你为你的玫瑰花花了时间,才使你的玫瑰花变得如此重要。”其实这也是在教小王子责任的重要性,因为爱的驯养,使得他对玫瑰花有了责任,所以需要对她负责到底。也意味着爱情其实是与责任相辅相成的,爱情会使人有责任感。在小王子中的狐狸不仅仅教会小王子很多的道理,还不计较自己的得与失。当小王子即将要离开时,他对狐狸说,可“那么你什么好处也没得到!”狐狸却说:“由于麦子的缘故,我还是得到了好处。”因为金黄色的麦子会使狐狸联想到小王子金黄色的头发,他甚至会喜欢那风儿吹麦浪的声音。可见,在小王子中的狐狸是聪慧的,他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了解交往之道,知道珍惜,知道爱与责任相伴,知道不应过于计较自身得失。俨然一位智者。浅谈中西狐狸意象2(二)反面形象其实,狐处于反面形象的占大多数。最熟悉的莫过于《狐狸与乌鸦》中狐狸不择手段的骗取了乌鸦嘴中的肉,给与人狡猾奸诈的形象,简直是心怀鬼胎,费尽心机,甜言蜜语,巧舌如簧。当被人识破时就会,原形毕露,丑态倍出。就如同《狐狸与蝉》中一样,为了想捕捉蝉而巧舌如簧,一经试探就原形毕露如饿虎扑食。丑恶的面目暴露无遗。在《列那狐的故事》中,狐就如同被赋予人类性格一样,自然的具有双面性。在列那狐的世界中,上有狮王,狼,狗熊等凶恶的上层阶级,亦有鸡,兔,鸟等底层人民。列那狐作为一个中层阶级上斗狮王、狼、熊,下欺鸡,兔,鸟,把公平公正、勇敢坚毅、除强扶弱,向往荣誉,光明正大等美德弃之不顾。把中世纪的中层阶级的角色演绎的丝丝入扣。虽然算不上绝对的反面形象,但是却深入人心,把狐所具有的特性发挥极尽。其实《列那狐的故事》中有我们所熟知的故事,只是狐的名字“列那”不知被谁所隐去,如《列那狐教伊桑格兰捉鱼》其实就是小时候哦时常听的一个故事:冬天,狐狸见河上有个窟窿,于是教狼去用尾巴钓鱼。狼引以为真,于是将尾巴放入河中。结果,狼的尾巴被冻住,无法动弹,领主来到,要捉狼,但脚下一滑,只是斩断了狼的尾巴,狼才得以逃生。这个小故事也充份的显示了列那狐的狡猾,当然,这也是他对上层社会的挑战的一个形象展示。在《列那狐的故事》中也描写了很多列那狐奸诈残忍的一面。如《草地上的惨剧》列那狐假意向尚特克示好并且欺骗他说:“那些旧时代的令人担心的事情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和平已经确立,人人都不会遭受残杀了。······请你相信我,我怀着看到建立普遍和平的喜悦心情,已经忏悔了我的罪孽,而且决心一辈子不再吃肉。禁食、戒斋和祈祷,这将是命运为我规定的今后的生活内容。”[2]尚特克勒轻信了列那狐的话,使他的一家踏出了院子,最终导致血的惨剧。这一段的描写展示了列那狐的残忍,狡猾,成为了典型的反面形象。其实在西方,狐狸的意象不论好与不好,伴随的都是它的机智。好则称之为聪慧,坏则命名为狡猾。可能因为多是动物寓言探讨道德建构,所以幻化成人的形象少之又少。二、中国狐狸意象中国古代的小说中有很多的狐的形象,特别是幻化成为美女的形象。其实狐的记载很早就已出现,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从祥瑞之物渐渐转变为妖魔之物。关于狐的民间传说则多为狐女,她们有的好有的坏,不一定被完全的妖魔化,也有展现智慧与灵性的一面,并且狐女在与人的交往之中不再单纯的是凶狠的妖物,而是有感恩回报的形象,有了人性化的色彩。而这些转变则大多都被记载于《太平广记》之中。(一)狐地位的转变1.祥瑞之狐狐在先秦两汉地位最为尊崇,与龙、麒麟、凤凰一起并列四大祥瑞之一。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蜍、青鸟并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还有人总结说狐狸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后大,死则丘首”[3]其义则为毛色柔和,符合中庸之道;身材前小后大,符合尊卑秩序;死的时候头朝自己的洞穴,是不忘根本。由此可以推论,狐狸在夏至汉两千多年的日子里,是生活得非常滋润的。在远古时代,人们把动物与植物都看做有灵的东西所以经常有帝王见祥瑞动物之说。比如九尾狐。“九尾狐者,神兽也。其状赤色,四足九尾。出青丘之国。音如婴儿。食者令人不逢妖邪之气,及盅毒之类。”[4]及然九尾狐是神兽,所以就有“周文王拘羑里,散宜生浅谈中西狐狸意象3诣涂山得青狐以献纣,免西伯之难。”[5]就是利用祥瑞之物九尾狐进行比附,来作为帝王统治的合理性在唐代,还是有事狐神之说“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神,房中祭祀以乞恩,食饮与人同之,事者非一主。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6]还是可见唐人对狐神的迷信程度。2.妖媚之狐到了汉代以后,狐最为祥瑞的地位就急剧下降了,先前对狐狸的好话几乎都没了,剩下的就都是些不好的词汇,如狐媚,狐疑,狐臭等等。原因可能是因为狐狸不像龙凤是一种虚化的祥瑞之物。狐一直生存在人们的周围,通常行为不端,高高在上的神话色彩难免渐失,人们的崇拜就慢慢的失去了。并且狐曲线优美,眼睛尖而细,并且向额头飞起,给予人忧伤而内敛的感觉,这些都令人联想到美女。六朝以后,狐的妖媚化开始定性,而且密切的与性有关,狐逐渐幻化为人形。“后汉建安中,沛国郡陈羡为西海都尉。······道士云:“此山魅。狐者先古之淫妇也,名曰阿紫,化为狐。故其怪多自称阿紫也。”[7]在我看来,把狐妖媚化是在古代封建社会男权下对女性观点的体现。是对女性“祸水”的污蔑与歧视。狐狸精是红颜祸水的代名词。按照男权社会的逻辑,昏君之所以昏聩,总是因为女人不好。于是亡国之君,就大抵与这些妖媚的狐狸有了联系。让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是妲己。明代许仲琳的《封神演义》,妲己已经被塑造成集邪恶与美貌于一身,奉神明旨意惑乱纣王,断送商朝六百年天下的九尾狐狸精。(二)狐女形象的幻化由上所述,狐的形象歧视是兼祥瑞与妖媚化的,而这些特点就体现在了小说与文本之中在《太平广记》中有许多狐女的形象,有好的也有坏的,相同的是往往被赋予与人心相似,与人情相通,或者与人间伦理道德相符的言行。在这里重点描写《任氏传》。在其中狐女形象兼并了狐的美好的一面与其妖媚化的一面。1.妖媚性《任氏传》开篇第一句就是:“任氏,女妖也”,她初遇郑六,便“白衣时时盼睐,意有所受”,说明任氏在某些方面狐的淫性没有完全脱去。她为了报韦崟恩,两次施展计谋招来女子供韦来享受,这一行为我们可以看到,任氏不受伦理道德的约束,还具有妖异性。她初见郑生就意有所受的样子,分明是狐媚惯技,显而易见为狐女。郑六收到这隐隐的邀请,大胆上前戏之。才一见面就有了情,这种情实际上不能脱离任氏郑六两人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寻求性欲,这能反映出她做为狐妖不受三纲五常限制的洒脱。任氏为韦崟猎艳,大方的对他说:“或有姝丽,悦而不得者,为公致之可矣。愿持此以报德”[8],为人猎色却这样理直气壮,也体现了任氏放浪不羁,开放泼辣的一面,以及不为世俗所约束的性格。任氏的结局在这里其实这是作者对狐妖的看法。虽然作者同情狐妖任氏但是更多的是可惜郑六不能“揉变化之理,察神人之际,著文章之美,传要妙之情”,任氏的死对于作者来说是必定的,因为任氏不是人,毕竟是狐妖,在唐传奇的小说中,最好的结局就是缘尽而散。2.美情性任氏作为一个狐女,不仅美丽,而且善良。任氏在郑生发现自己身份后向郑生坦白自己“凡某之流,为人恶忌者,非他,为其伤人耳。某则不然”[8],讲清了自己虽然是狐妖,却并不伤人。她从来没有表现出来有害人的邪念,也没有施展过半点祸害人的妖术。甚至唯浅谈中西狐狸意象4一一次使用法术也是为了帮助郑六通过倒卖马匹来增加经济收入,任氏完全以一个尽心伺候丈夫,贤良淑德的形象出现。任氏不仅仅善良还十分的聪慧,首先从她与郑六第二次的会面中就可看出,任氏对于和郑六的再次相遇,表现的十分理智聪慧与谨慎。她知道人鬼殊途,狐媚历来被人所不齿,所以任氏才会“背立,以扇障其后”并回答说:“事可愧耻,难施面目”,“惧公之见恶耳”表现出了任氏对自己身份的顾虑。当郑六表现的情真意切,对天发誓后,任氏才转身拿去扇子的遮挡,向他袒露明确的说明了自己虽为异类,却并无伤人之心的立场,并提出自己“愿终己以奉巾栉”来相报。这番行为之中任氏大方的坦白了自己的身份,进而维护了自身的尊严,表现出了任氏自尊自爱,聪明大方的品行。另一点表现出任氏的聪慧就是任氏抵抗韦崟侵犯的作为。任氏先以兄弟情意来软化韦崟,接着“忍以有余之心,而夺人之不足”据理力争,以柔克刚博得韦崟的同情和后来的倾囊相助,任氏用言辞的力量获得一劳永逸的靠山,免除了她和郑六在经济上的后顾之忧。任氏不同于妖魔化的狐女最主要的是她的多情多义。其“多情”体现在四件事上,一是虽郑六并非良人,但任氏只在乎心意相通,可谓是真性情。其二是拒绝韦崟的凌辱。不因自己是狐女就不在乎伦理纲常,随意交合。其三是让郑六买马卖马,以获厚利,供二人生计。其四,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任氏的结局。任氏已预料到途中必遇猎狗,所以借种种理由拒绝此次同行,在任氏看来,狐命不足惜,但真情难得,任氏保存自己的狐命,为的是同郑六有长久的厮守,而这一切,并不为莽夫郑六所察觉和领悟,最后“任氏不得已,遂行!”多义则是是指任氏自知韦崟对自己的一份深情却不能以身相许,便主动为韦崟广求丽人,以满足韦崟的食色之好。在中国,狐狸的意象从历代文学作品都可以发现。狐狸意象从祥瑞到妖媚,从男性倾向到女性倾向,最后到用“狐狸精”作为媚惑他人女子的代名词,“狐狸为女性”便成为了固定的审美心理,这说明“狐狸精”更符合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审美感受和女性观念,成因也许就是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对人尤其是对女人的性格与心理有着很严重的迫害与压抑,而这种压抑就成为了诞生“狐女”形象的最佳的温床。结语:狐狸这一意象在中西方的笔者之下各自大放异彩,聪慧,狡猾亦或是幽默,口蜜腹剑都各自有着各自的味道。西方的狐狸意象大多数出现于寓言童话之中,大致与西方喜欢以动物喻人,以动物叙事讨论道德建构,在文笔之中流露出的性别指向偏向男性化。而中国的狐狸意象经过时代的变迁,由最先的祥瑞说到妖媚说,从男性倾向到女性倾向,从
本文标题:浅谈中西方狐狸意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310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