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高中三种基塘模式对比
高中三种基塘模式对比(2011-12-1220:10:18)“桑基鱼塘”农业模式基塘式水陆结合模式以我国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为典型代表。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势低洼,常闹洪涝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劳动人民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在一些低洼的地方,把低洼的土地挖深为塘,将泥土堆砌在鱼塘四周成塘基,可减轻水患。这种塘基的修筑可谓一举两得,塘中养鱼,基上种植桑树、甘蔗、果树和花卉,以塘泥作桑、蔗、果树的肥料,桑叶养蚕,蚕粪、桑叶、蔗叶作鱼饵,塘基互养,形成水陆互养的基塘农业人工生态系统。在基上种果树、蔬菜、甘蔗,分别称为果基鱼塘、菜基鱼塘和蔗基鱼塘。后来由于国际贸易对丝绸需求的扩大,种桑养蚕的获利大大超过了水果的收益,果基鱼塘的生产方式,逐渐演变为鱼塘里养鱼,塘基上种桑树的桑基鱼塘。桑基鱼塘基上的桑树是生产者,蚕以桑叶为食,是第一级消费者,生产丝、茧、蛹,排出蚕粪。塘里的鱼是第二级消费者,为充分利用各种饲料和立体空间,施行不同鱼种分层放养,上层鱼吃剩的残余物及粪便成为下层鱼的饲料,鱼类的排泄物和其他动植物的残骸又被微生物分解为含氮、磷、钾的简单物质,混入塘泥。这种塘泥肥力高、肥效长,又有抗旱和防止杂草滋生的作用,是施用于桑基的好肥料,从而进入新的循环。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水陆相互联系、动植物相互作用、物质循环和能量层层利用的农业生态系统,形成“桑茂、蚕壮、鱼肥大,鱼肥、泥好、桑茂盛”的有机联系。桑、蚕、鱼、泥互相依存、互相帮促进的良性循环,避免了洼地水涝之憋,营造了十分理想的生态环境,收到了理想的经济效益,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这样就较好地解决了低洼地积水内涝的问题,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台田—鱼塘”模式台田—鱼塘系统是水陆复合人工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进行规划、实施和建设的。黄淮海平原低湿地区,地势低平,渍涝严重,科技工作者“因洼制宜”摸索出了低湿地的治理模式,即台田—鱼塘模式。以辛店洼为例,该地地势低平,地下水位较高,挖沟困难,排水更困难的特点,变挖沟为挖鱼塘,筑台田,变排水为蓄水。台田地势增高,地下水位降低,摆脱了渍涝危害,为农林果牧的发展提供了较优越的生产条件;台田坡地和台地上的盐分、养分和有机物质通过地表径流对鱼塘水质产生影响;台田种植的粮食、饲草等是鱼类饵料来源;鱼塘底泥也可作为有机肥料肥田;蓄水而成的鱼塘,可以养鱼养鸭,栽种水生经济作物,这样就构成了台田-鱼塘互相促进,物质、能量良性循环利用的立体开发模式。台田-鱼塘模式可细分为以鱼为中心的鱼一果一粮、鱼一果一棉、鱼一果一菜、鱼一果一草(饲料)等四种立体种养模式。台田-鱼塘系统包括鱼塘和台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两个子系统,子系统各有自己的物种结构。从鱼塘物种结构来看,表层养鸭,上层养白鲢和鳙鱼,中层养草鱼,底层养鲤鱼、鲫鱼。草鱼吃草,其粪便可作水体中的浮动植物的养料,并增加水体中絮凝物,成为鲢鱼、鳙鱼的饲料。鸭子在水面活动,排泄物落入水体,不断提供碳、氮和磷源,提高鱼塘鱼类天然饵料生物的产量。从台田物种结构来看,果-粮间作:粮食作物包括小麦、玉米、甘薯、大豆、花生、绿豆等,果树为苹果;果-棉间作:苹果树行间种植棉花;果-菜间作:苹果-蔬菜(韭菜、白菜、茄子、番茄、扁豆、青椒、黄瓜、西葫芦、冬瓜、蒜、大葱、萝卜、胡萝卜等)间作和葡萄-蔬菜间作。这种立体农业布局和以林果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模式,是一种建立在良性循环基础上的生态农业,有利于加强区域的水土保持,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又有能促进当地当前和中远期受益的多种农副产品,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实现脱贫致富,有良好的社会效益。辛店洼试验区经过多年建设,已经成为黄淮海平原低湿涝洼地新型农业生态区建设典型。鱼塘建设成鱼苗鱼种人工繁育场、成鱼饲养场、河蟹饲养场、水生经济植物开发区过水河道养鱼场;台田建设成果园、农田,实现了当年开发、当年见效的预期目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辛店洼低湿地的治理和开发遵循客观规律,促进人地关系的协调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山区农业”模式在地形变化大、气候垂直变化明显的山区,人们充分利用这种“立体气候”资源,依据不同物种的生活习性和空间的多层次性,实行多种生物结构有机结合,合理布局农、林、牧、副、渔业,这种农业模式就是“山区农业”模式。在江西省赣江流域中部的泰和县千烟州,这是一个典型的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过去这里千烟州只是开垦了沟谷、河滩上的土地,重点进行粮食生产,农业生产单一、落后。从1983年开始,这一地区进行了综合开发和治理,逐步建立了高效的立体农业生态体系。因地制宜,挖掘自然资源潜力,通过改变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从过去的以粮食为主转变为现在的以林果为主,建立立体的农业生产体系,从而充分发挥地区农业资源的优势。从丘上到丘下,农业布局大体为用材林(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经济林或毛竹(幼林地可间种人工牧草)—果园或人工草地—农田—鱼塘。千烟洲这种“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果鱼粮”的立体农业布局和以林果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模式,是一种建立在良性循环基础上的生态农业。这种农业既可以促进中、远期才能受益林果生产,又可带动当前即可受益的农、牧、渔业的发展,达到致富的目标。千烟洲仅开发6年时间,就使农业用地占开发区总面积的比重从11%增至86%,人均总收入从180多元增至1500多元,农业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景象。千烟州这种山区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加强区域的水土保持,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又有能促进当地当前和中远期受益的多种农副产品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经济效益显著;实现脱贫致富,利于社会安定团结,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使山区农业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千烟州这种基塘农业的缺陷是:分散的农户较难广泛推广多层次综合性立体农业生产;实行立体农业机械化有一定困难;需要的农业投入量较大等。三种基塘农业的相同点这三种基塘农业都是区域立体生态农业,是在一定区域或同一基面土地上(含水域中),以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生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为主要目的,根据自然和社会资源分布的时间和空间差异,以及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理生态特点,发展为塘中养鱼,基上发展种植、林果业立体农业模式。种植业、养殖业甚至农产品加工业结合起来,形成多物种共存、多层次结构、多产业组合、产品多级加工转化、空间布局和结构更为合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农业各部门联系紧密,农林渔全面发展,增加土地的最终有效产品的物质转化率和生产量,都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珠江三角洲以西江、东江为主的河流在入海口附近冲积形成的平原,平原上河道纵横、水系发达,地势低平;黄淮海平原是由黄河、海河、淮河冲积而成的地势低平的平原。由于河流水系多,降水时不易排水,容易形成洼地积水,这是珠三角的基塘农业模式和黄淮海平原台田-鱼塘模式在地貌的共同之处。三种基塘农业的不同点利用的具体目的不同。珠江三角洲地处我国南部亚热带湿润地区,水热条件极为丰富,为了充分利用水热而创造了“基塘农业”的生态模式。黄淮海平原地处我国的暖温带半湿润地区,春旱、夏雨的气候极易造成干旱,引起盐碱化,创造“鱼塘-台田”模式治理了低湿洼地,改造了盐碱地,是一种趋利避害的生态农业。南方低山丘陵区的千烟州模式是为了充分和合理利用低山丘陵丰富的自然资源,改变当地脆弱生态环境而发展的立体农业。农作物种类和农业结构不同。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基上种蔗、果或者桑,为当地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原料,形成蔗基-制糖,果基-罐头加工、桑基-养蚕-缫丝业,农业发展潜力大;而黄海海平原的“鱼塘-台田”则形成鱼-果-粮、鱼-果-棉、鱼-果-菜、鱼-果-草(饲料)模式,生产结构比较单一;千烟州的立体农业布局以林果为主,同时带动当前农、牧、渔业的共同发展,促进中长期才能受益的林果业的发展。鱼塘的功能不同。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和黄淮海低湿涝洼地上的鱼塘主要是水产养殖,千烟州的基塘模式中的鱼塘的主要作用是利用微型水库积蓄降水和泥沙,使塘坝以下的农田免受洪涝灾害,保证旱季农业灌溉,次要作用是发展水产养殖业。功能效益不同。辛店洼的塘田农业和珠三角的基塘农业则是以经济效益为主,生态效益为辅,而千烟州基塘模式以生态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
本文标题:高中三种基塘模式对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323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