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7 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成因分析及走向预测(河南省统计局 徐良、马召、张亚珂)
-1-河南省统计局参赛队员:徐良、马召、张亚珂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成因分析及走向预测摘要目前,研究区域发展差距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本文通过构建统计模型,分析影响我国各区域发展差距的成因,以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走向。文章首先对我国各区域发展差距的历史演进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对一系列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指标的测算,对近年来我国区域差距的变化情况进行描述,并得出一些基本判断,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区域间的绝对差距近年来呈不断扩大趋势,相对差距趋势也大体如此,但相对差距从2004年开始有不断缩小趋势。接着,文章建立基于个体存在差异的个体变系数面板数据回归模型,选取资本投入、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等多方面经济指标,分析影响我国四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共性因素和个性因素,以求找到影响区域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最后,通过对各区域发展差距指标序列建立ARMA模型,预测和分析我国区域间发展差距的未来走向,结果显示:未来一段时间,各区域间的绝对差距仍呈扩大趋势,但差距扩大的速度有所减缓;同时,相对差距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有小幅波动。最后,文章根据前述分析的结果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和主张。关键词:区域发展差距Theil系数面板数据模型ARMA模型-2-一、区域差距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但在我国经济总体繁荣发展的同时,各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却快慢不一,地区间经济发展出现了明显分化,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日益突出。适度的区域发展差异,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一部分地区长期保持在相对贫困落后的状态,而且地区差距越来越大,不仅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也不符合经济改革的根本目的,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区域发展差距的日益扩大引起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我国政府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中部崛起”等一系列战略措施,以求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在这一系列缩小区域差距政策措施的实施下,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走向如何?影响各区域发展差距的因素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显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术界对我国区域差距问题也很关注,相关研究文章大量涌现,但由于数据来源、研究方法等的差异,不同研究对差距程度的测算结果不尽相同,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地区发展差距水平较高,有的测算结果则指出差距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为此,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历史演变,利用1987—2006年的相关数据分析影响我国区域差距的主要因素,并通过构建时间序列模型对我国区域差距的未来走向进行分析和预测。二、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历史演进分析(一)区域发展差距的研究方法和测度指标的选取-3-研究区域发展差距,必须选择相应的测度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水平指标,作为衡量各区域间差距的标准。在有关区域发展差距的研究中,使用的测度指标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二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三是人均社会生产总值;四是人均国民收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社会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等指标简单、代表性强、在统计资料获取方面比较容易,其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代表性更强。这里,考虑到数据的可比性和易取性,选择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测度各区域发展差距的指标,通过对该指标的探讨来对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历史演进情况进行分析。(二)区域发展差距的测度方法在指标计算中,由于选用不同的指标就是选择不同的衡量方法,而各个指标构建各有侧重,所以由不同的区域发展差距指标所得出的关于区域发展差异状况的结论就可能不同,因此在本研究中,将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分析地区经济差距情况,以便更全面地反映发展差异的现实情况,主要用以下几种方法测算区域经济差异。1、绝对差距(1)极差(R),用以反映总体中各区域指标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离差,用以说明指标值的变动范围和幅度,其值越大,表明各区域间的绝对差距越大。(2)标准差(S),用以反映各区域指标值与其算术平均值的偏离程度,其值越大,表明各区域间的绝对差距越大。-4-2、相对差距(1)变异系数(V),用以反映各区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标准差与其均值之比,其值越大,表明各地区间人均GDP的相对差距越大。(2)泰尔(Theil)系数(T),泰尔系数最初用于分析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其主要思想是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总水平等于各个国家收入份额与人口份额之比的对数的加权总和,权数为各国的收入份额。根据这一思想,本研究用泰尔系数指标,以四大区域1为单位构造我国的区域发展差距程度泰尔系数(T),有定义如下:(/)[(/)/(/)]ijijijijTYYLnYYNN=⋅∑∑其中ijY表示i区域中j省的GDP,Y为全国的GDP,ijN代表i区域中j省的人口数,N为全国总人口数。(三)数据整理说明数据来源于大赛组委会、国家统计局数据库以及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同时,考虑到现价和可比价的问题,本研究认为,测算区域差距时特别是对于绝对差距的测算,由于各年物价水平不同,直接用现价进行测算并不科学,因此,在对各年的区域差距进行比较时,采用的测算数据是大赛组委会提供的1987年以来的历史数据,并以1987年为基期计算可比价格。当中涉及到的人口数,根据大赛组委1四大区域是指东部、中部、东北和西部四区域,其中东部包括福建、广东、海南、浙江、江苏、山东、上海、天津、北京、河北;中部包括江西、山西、安徽、河南、湖南、湖北;东北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西部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广西、内蒙、新疆(本文分析中由于数据所限,不包括西藏)。-5-会提供的1987年以来人口数据。(四)结果分析经过计算,得到度量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具体数据见表1。表1.全国各区域发展(人均GDP)差距指标值年份极差标准差变异系数泰尔系数19878244150.36470.097419889174810.38200.104319899234880.37860.103819909024910.37400.1018199110145470.38770.1069199212646410.40060.1131199315797690.42040.1196199419079020.43660.12621995220810180.44510.12791996249511360.44940.12891997278212570.45280.13001998308413890.46050.13291999341015340.47140.13792000344415510.44480.12132001403318140.47410.13792002449920250.48060.14142003509522950.48940.14492004576325950.49190.14602005616327610.46430.13192006696731210.46480.13162007781835030.45970.1294-6-1、区域发展绝对差距分析图1全国各区域人均GDP极差变化情况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2001200320052007年份图2全国各区域人均GDP标准差变化情况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2001200320052007年份从图1可以看出,用极差测算的我国各区域发展绝对差距在1987年到2007年期间,总体上呈不断扩大的趋势,1987—1991年期间变化幅度较小,1991年之后差距不断增大,尤其在2001年之后,绝对差距有加速扩大的趋势。从图2可以看出,用标准差测算的全国各区-7-域发展绝对差距在1987年到2007年期间,总体上也呈扩大趋势,和用极差测算的趋势基本一致,1987年—1991年期间变化幅度较小,1991年之后差距幅度不断放大。以上分析表明,1987年以来,我国各区域发展的绝对差距总体上呈扩大趋势,在1991年之后,各区域绝对差异不断扩大,尤其是2001年之后,绝对差距有加速扩大趋势。2、区域发展相对差距分析图3全国各区域人均GDP变异系数变化情况00.10.20.30.40.50.6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2001200320052007年份图4全国各区域人均GDP泰尔系数变化情况00.020.040.060.080.10.120.140.16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2001200320052007年份-8-从图3可以看出,用变异系数测算的我国各区域发展相对差距在1987年到2007年期间,总体上呈扩大趋势,但波动较为频繁。1987—1991年期间变化幅度较小且相对平稳,1991—2004年期间(除2000年之外)相对差距不断增大,但在2004年之后,相对差距有缩小的趋势。从图4也可以看出,用泰尔系数测算的全国各区域相对差距和用变异系数测算相对差距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现出相似的变化特征。综上,根据得到的对区域发展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的历史演进分析结论,可以看出,1987年以来,我国区域发展的绝对差距整体上不断扩大,并且在进入新世纪以来有加速扩大的趋势;而对于区域发展相对差距,自1987年以来,整体上也呈现扩大趋势,但从2004年以来,相对差距则有所减小。三、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因素分析(一)理论分析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除了受制于区域原有的经济基础外,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发展中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区域发展差距的变化。很多经济学者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发现政府的发展战略、教育、转移支付、资本投入、劳动力转移、市场化程度、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都对地区经济增长和地区差距的形成有显著影响。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区位因素。区位因素影响区域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从而影响区域的发展速度及区域间的发展差距。Démurger(2001)指出,除-9-了改革开放步伐的不同,经济绩效的差异应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各地地理位置和基础设施禀赋的差异。改革开放后,在“东部优先、中西部次之”的区域发展战略下,东部沿海地区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发展基础,在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上远高于其他地区,先进技术在东部沿海地区集聚,经济发展明显领先于其他地区,扩大了与我国其他地区的差距。2、制度因素。田晓文(1999)指出,地区经济增长的关键是一个地区是否有效推进了市场导向的改革,是否充分与国内国际市场挂钩。在我国的市场经济进程中,各地的所有制结构、对外开放程度以及政府财政等方面制度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导致各地区要素生产率的差距极为悬殊。3、经济结构。经济结构是否合适决定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进而影响到区域间发展差距。改革开放以来,中、西部地区经济结构的转换相对滞后于东部地区,结构滞后的特点非常明显。这种结构滞后型不仅包括所有制结构,也包括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差异性导致竞争能力、经济效益的差异,加速区域发展的差距。4、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不仅是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随着区域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增多,人均收入提高,增加区域对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需求,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城市化还增加了资源的流动性,促进竞争,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正是由于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各地区不遗余力推动城市化进程。-10-5、资本投入。在经济增长理论中,资本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资本可以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在改革开放后,国家通过政策倾斜对东部地区投入力度较大,为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投资的内生增长力度也大于中西部地区,资本投入成为拉大东西部差距的因素之一。(二)实证分析本文选取1997—2006年四大区域相关经济指标,分析影响区域发展的
本文标题:7 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成因分析及走向预测(河南省统计局 徐良、马召、张亚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403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