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企业理财战略与风险管理
【内部参阅】北京国家会计学院理财专家新视点总第17期会计准则与税法研究所资本运营研究所编审计与风险管理研究所2008年12月10日企业理财战略与风险管理z观察国际制鞋业的三个特殊视角¾产出相对稳定¾消费相对确定¾布局相对安定z中国制造业国际化战略的三个层次¾练好产业内功¾贴近目标市场¾协调国际分工1中国制造业国际化战略的三个层次1卢力平2(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资本运营研究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迅速提高,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一个又一个辉煌的奇迹,用很短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长期演进的历程。但是最近几年,中国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却又快速遭遇了一个又一个险恶的困境,有些是经历了发达国家类似的历程,有些又是中国特有的经历。今年中国制造业尤其是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遇到了如下重大困难:人民币汇率升值、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原材料价格飙涨、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劳动成本突升、出口退税下调、企业融资艰难。2008年,七大利空纷至沓来;2008年大喜大忧大幅波动;2008年,会不会是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国际化进程的峰顶?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巨大的挑战。现实提示我们:这些经历不仅要求我们寻找一个企业的脱困之道,不仅促使我们研究一个行业的应对之策,还将激励我们探索整个行业的国际性调整方向。中国的企业家将思考:中国产业经济能给其他发展中国家留下什么精神财富?全球制造业是否会一轮又一轮简单重复着历史类似的“国际产业转移”?产业经济的国际化考验着人类的智慧。以制鞋业为例,中国一些行业领先的企业在面临困境时沉着应战,发挥蓝海战略的优势,率先突围,逆风飞扬,取得不俗战绩。接下来,这些企业将面临一个新问题: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化战略,与普通企业用常规战略进行思考不同,作为行业领袖应有什么样的思维。本文在简要分析国际制鞋业的现状及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制造业国际化战略在三个层次上的选择建议,谨供读者参考。一、观察国际制鞋业的三个特殊视角观察目前国际制鞋业的整体运行及发展态势,除了其行业技术与产品特征之外,在生产与消费过程——相对其他制造业而言——还可以从以下三个特殊视角来观察:一是全球制鞋行业的产出“相对稳定”;二是各国鞋类需求的消费“相1本刊仅为北京国家会计学院会计准则与税法、资本运营以及审计与风险管理三个研究所进行教学和科研交流之用,刊内观点为作者个人观点.2卢力平,管理学博士,金融学博士后,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副教授2对确定”;三是企业国别的布局“相对安定”。当然,这不意味着竞争压力和创新动力的减少,而是要求全球制鞋行业深入思考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化整合战略。1、产出相对稳定目前,全球年产鞋量约150亿双,制鞋大国主要分布在亚洲、南欧、南美。亚洲的主要制鞋行业在中国、印度、越南、印尼和泰国;欧洲的主要制鞋行业在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南美洲的主要制鞋行业在巴西。全球现有各种制鞋企业约4万家,制鞋业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合计约1000万人。中国的制鞋业年产量约100亿双,占世界产量的2/3,中国鞋业的年出口约75亿双,占全球出口的1/23。虽然全球制鞋厂家的生产能力时有结构性过剩,但是在行业自身调节能力范围内,每年的产出及销售,相对轻工纺织行业和其他制造业而言,还是比较稳定的,即:从全球行业的角度来看,具有比较稳定的产出,比较稳定的增长。但是我们面临着如下几个问题。问题1:产业集中度不理想。目前鞋业的产业集中度不理想。一是比较标准化的产品,在不同国家的集中度不同;二是高端个性化产品,在产业链条不同环节的股权、控制权方面的集中度不高;三是鞋业国际贸易与投资中跨国的、稳定的合作不多。鞋业的手工制作、个性化批量、地域文化、潮流性等特征,也会对行业集中度有区别于其他制造业的要求。问题2:发达国家制鞋业的选择方向?从国际和行业两个维度看,近年来,发达国家的制鞋业,例如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的制鞋业,在受到发展中国家几大制鞋国贸易冲击后,已经基本完成了发达国家制鞋产业体系的调整。该转移的已经转移完毕,该调整的已经基本调整到位。当未来5-10年,发达国家制鞋业再面临发展中国家制鞋大国在中高端领域的竞争时,不可能退回低端,却有可能在产业链的延伸领域进行一些调整。另外一个可能的出路:发展中国家制鞋大国的中高端市场机会在发展中国家之间,甚至在发展中国家制鞋大国自身!问题3:制鞋业再发生全球性大转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在哪里?在现有国际制鞋业生产布局的基础上,很难再有大规模的产业/行业性迁徙,3“中国每年生產各种鞋超过100亿双,占全球制鞋总量的66%,是世界最大的鞋类製造基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鞋类出口国。2006年,中国鞋类出口达76.5亿双,出口总值为218.1亿美元,出口量占世界出口总量的53%以上”。参见《中国制鞋业与世界鞋业的博弈》中外鞋讯,。本文注。3这种转移会受到需求习惯、投资规模、成本结构、贸易格局、甚至地缘政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既具有可观的需求、又可能大规模投资的区域有北美、东欧、非洲。但是,北美已经经历过转移;东欧具有西欧、南欧之便;非洲产业经济体系尚不健全。为此,我们尝试做出三个推测:一是国内转移,主要是指发展中国家制鞋大国,在本国内进行转移,如:产能重新进行合理布局、调整结构并走向集中、注重创新与效率、业内高中低端分工、以及针对不同消费群的品种分工和上下游分工。二是周边转移,以一个主要产地国为区域中心,按照垂直和水平分工,实施合理的产业布局,构建协调高效的行业分工体系,力求配置要素资源的低成本流动,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制鞋业的若干产业群。群之间的分工,依据区域资源供给能力、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文化及习惯、相关产业配套能力等情况,会因一些个性化、特殊性的差异,伴生一些产业在高、中、低端的分布。但是一国一国地简单的、重复性的大规模转移,显然不是国际制鞋业的福音。目前,基于劳动成本的国际竞争正逐渐失去相对比较优势,产业集中度的进一步提高,不会带来不合理的垄断,行业上下游利益的合理分配,也会减轻业界的贸易摩擦并影响同业的壁垒偏好。否则,一个新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制鞋业高、中、低端产能和国际营销已经相当成熟的情况下,再做出大规模进军制鞋业的投资选择,未必能带来本国现实的福利,未必能获得明显的成本优势,未必能形成可靠的产业经济配套能力,还可能面临先行者更为“集中”的竞争。三是控制权转移,通过企业股权的交易,按照不同国家制鞋业企业家的偏好,从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分享各自的话语权、获益权、控制权。2、消费相对确定人们在鞋类消费与其他轻工纺织产品的消费方面,有一个明显的区别:经济不景气时,大部分消费者会自动减少时装类、甚至常规类服装的消费,但是习惯穿鞋的人,很少会自动减少“走路”。全球大宗鞋业的国际贸易,从需求特性与消费市场两个方面来看,目前主要集中在两类地区,一是在发达国家与地区,如美国、欧盟、日本、加拿大、澳洲等,二是在人口众多的国家及地区,如中国、印度、巴西、印尼、巴基斯坦、东南亚等。据国际有关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全球前10名的年鞋类消费大国情况分別为:中国年消费22.57亿双,人均1.71双;美国年消费21.33亿双,人均7.094双;印度年消费20.09亿双,人均1.78双;日本年消费6.2亿双,人均4.88双;巴西年消费5.52亿双,人均2.91双;印尼年消费4.8亿双,人均2.04双;法国年消费3.3亿双,人均5.16双;德国年消费3.24亿双,人均3.95双;英国年消费2.78亿双,人均4.57双;巴基斯坦年消费2.3亿双,人均1.39双(参见表1:国别人口及鞋消费量统计)。表1:国别人口及鞋消费量统计序号国别人口总数年消费量/双人均消费/双1中国1,321.851,88822.57亿1.712美国301,139,94721.33亿7.093印度1,129,866,15420.09亿1.784日本127,433,4946.2亿4.885巴西190,010,6475.52亿2.916印尼234,693,9974.8亿2.047法国64,057,7903.3亿5.168德国82,400,9963.24亿3.959英国60,776,2382.78亿4.5710巴基斯坦164,741,9242.3亿1.39合计3,676,973,07592.13亿2.51相关数据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THEWORLDFACTBOOK》,截止日期2007年7月,;《中国制鞋业与世界鞋业的博弈》中外鞋讯,2008年03月07日整理。本文注。中国、印度、巴西、印尼等国家人口基数大,拥有巨大的鞋消费市场,同时又是制鞋业大国,除部分高端、特殊消费文化因素外,对进口鞋品需求不大。但随着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和“时髦化”意识的不断增强,鞋品消费市场的增长空间很大。中国鞋品的人均消费不仅不及制鞋业大国的水平,也低于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水平。从现代营销理念出发,中国不论在消费总量、消费结构、还是人均消费量上,都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潜量。中国在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中,应当进一步理解“国际化”的涵义:“中国走向国际化”与“中国身在国际中”是一个范畴的5两个方面。中国鞋业的内销、中国鞋业不同品种的内销、中国鞋业高中低端分层的内销,实际上对中国鞋业是个巨大的保险。问题在于如何加大创新投入、避免简单重复、防止杀价竞销。不过从总体上看,鞋的需求不会大规模萎缩,中国制鞋业的机会仍大于其他劳动密集型出口制造业。3、布局相对安定近半个世纪以来,现代制鞋业意义上的国际产业迁徙,主要是从欧洲走向新兴国家,再走向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全球制鞋业的重心随之不断转移。早期的全球制鞋业中心主要分布在欧洲的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全球制鞋业转移到成本相对低廉的日本、台湾、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上世纪80代末、90年代初,又转移到土地及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产业资源更为丰富、投资环境相对优良的中国。1996年,中国已成为世界鞋类生产和出口的第一大国。同时,越南和印度由于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相对低廉的成本而成为制鞋业新的产业聚集地。目前,中国、越南、印度、印尼和泰国等亚洲国家,为全球市场提供了超过85%的鞋品。国际制鞋业在经历了近20年较大规模的行业调整、产业转移之后,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产业格局。欧洲三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的制鞋业定位在中高端市场,生产以中高档产品为主,注重自有品牌,强化自主设计,开发国际高端市场。另外,制鞋业是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产业,其发展和转移受到土地资源、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供应、环境保护以及销售市场等因素的制约。而对于一些比较标准化的生产企业,其规模效应又取决于产业组织能力、市场成熟度、投资能力、产业配套能力的影响。从目前世界制鞋业的产业格局来看,出于竞争压力、比较优势、需求调整等因素的影响而引致的、以一个国家一个国家为特征的大规模产业转移,还未发现明显的信号。目前,中国制鞋业在综合竞争力方面仍然具有明显的优势。例如:在原材料、环境保护、劳动力成本方面的压力,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制鞋业大国都面临同样的境遇。但是在劳动力素质、企业家偏好、投资支持、原材料谈判、定价话语权等方面,中国制鞋业的一些行业领先企业,却具有或潜在具有相当大的比较优势。6按照目前国际制鞋业产业转移的状态判断,发达国家之间的制鞋业转移已经完成,中低端需求可以吸纳发展中国家鞋业的供给,中高端需求基本由其本国、发达国家的产业集中地以及发展中国家的贴牌生产完成;发展中国家的制鞋业大国在满足自身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向全球供给;其他国家的鞋类消费,分消费层级从上述国际制鞋业大国获得供给,暂时不能也不必从事大规模鞋业投资。基于上述分析,全球三大制鞋业集中区域的国际市场营
本文标题:企业理财战略与风险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41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