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发现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发现——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思考谢亚南(3100000304) 摘要 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给了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吕克·蒙塔尼等3人,其中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吕克·蒙塔尼的获奖原因是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本文介绍了他们的获奖成果及其意义,并重点介绍了笔者对该项成果的思考。 关键词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艾滋病防治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是一种感染人类免疫系统细胞的慢病毒,属反转录病毒的一种。普遍认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导致艾滋病,艾滋病是后天性细胞免疫功能出现缺陷而导致严重随机感染及/或继发肿瘤并致命的一种疾病。艾滋病自1981年在美国被识别并发展为全球大流行至2003年底,已累计导致两千余万人死亡,死亡率几乎达到100%,2008年感染人数已达3340万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发现对艾滋病传播的防控以及治疗有着重大的意义。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因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发现获得了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发现 198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纽约市先后报道了一种新的医学综合症[1],这种新的医学综合症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艾滋病。但其早期的病人都是男同性恋者,因此艾滋病曾一度被认为仅仅是一种性传播疾病,并被称作“同性恋病(gay disease)”,没有得到当时里根保守政府的足够重视[2]。 后来发现血友病人通过输血竟也能够感染这种疾病,立刻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重视。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立即成立了一个特别工作组对该疾病进行调查与研究,确定了这是一种新的疾病,并根据其特征首先将其命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简称为艾滋病(AIDS)。 这种疾病传播很快,在美国首次被发现后很快在欧洲也有发现。很多科学家都开始研究这种疾病的病因。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肿瘤疾病研究室主任蒙塔尼教授首次报告他和同事巴尔‐西诺西从一例持续性全身淋巴腺综合症(Lymphadenopathy Syndrome, LAS)的男同性恋患者取出肿大的淋巴结组织,在体外进行细胞培养,经过培养,他们在电镜下见到了一种与逆转录病毒相似的病毒并通过多种方法研究证明这是一种新的病毒,命名为淋巴腺病相关病毒(Lymphadenopathy Associated Virus, LAV)。为了进一步确定这种新病毒,他们曾将病毒送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肿瘤研究所盖洛教授的实验室请求帮助鉴定。 受蒙塔尼小组发现LAV的影响,1983年,美国的盖洛教授也报告从艾滋病病人的周围淋巴细胞中分离到了一种新病毒,并命名为人类嗜T细胞病毒III(Human T‐cell Lymphotropic Virus III, HTLV‐III)。随后,美国的旧金山加州大学的里维教授也从艾滋病病人分离到一株病毒,命名为艾滋病相关病毒。以上三种病毒的形态、核酸序列、蛋白结构、细胞嗜性均相同,但各自命名不同。1986年6月,国际微生物学会计病毒分类学会将这三种名称统一起来,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3]。事实上,这三种病毒都是HIV‐1,1986年蒙塔尼小组又发现了第二个病毒—HIV‐2[1]。 2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重大意义 蒙塔格尼尔和巴尔一西诺西对HIV的发现及其相关机制的阐明为HIV的进一步研究和艾滋病的防治奠定了基础。从他们发现HIV开始,有关HIV的研究迅速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这些工作使得艾滋病的相关机制陆续被人们发现,为抗病毒药物的开发和筛选提供了重要依据。 蒙塔格尼尔和巴尔一西诺西的另一贡献是开发出了艾滋病的快速诊断技术,有效地减缓了艾滋病的大流行。虽然到目前为止人类仍然无法根治艾滋病,但得益于HIV的发现和相关的后续工作,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平均寿命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或提升。成功的抗病毒治疗已可使感染HIV的病人预期寿命接近正常人[1]。 3 对HIV发现的思考 2009年11月份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2009年艾滋病流行性更新》(AIDS epidemic update 2009)显示2008年全球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数量已经超过3340万例,其中不超过15岁的儿童有210万例,占总数的6.3%。2008年新增感染者270万例,死亡200万例[4]。由于暂时还没有能够有效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因此艾滋病患者的人数将进一步增加。 右图(图1)为UNAIDS和WHO制作的1990年至2008年艾滋病全球情况估计数据统计图。尽管艾滋病患者在不断增加,但从1996年开始增加速度一直在不断减缓,年新增感染人数已有1996年的近400万人降低到270万人。由此可见,自1983年艾滋病病毒首次被人类发现以来的27年中,艾滋病的预防工作已取得较大的进展。但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同时也指出艾滋病的流行是在不断进化的(The epidemic is evolving)[4],因此有关的科研人员和医疗工作者应当进一步加强对艾滋病流行模式变化的观察和研究。 图2是1996年到2008年全球未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和接受当前水平下的逆转录病毒预防性治疗的与艾滋病有关的死亡数的估计数据统计图[4]。当前的治疗手段已经有一定的疗效。 然而,艾滋病与普通传染疾病存在很大的不同,艾滋病无法治愈而且通过性、血液和母婴传播等特点导致艾滋病的防治工作不能单纯关注医疗技术手段,还需关注经济、文化以及政策的有关问题。 报告显示,07年我国新增艾滋病感染者5万人,其中异性性传播占44.7%;男男性传播占12.2%;注射吸毒传播占42.0%;母婴传播占1.1%。在我国,性传播已经成为了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由于性服务行业在我国大陆地区尚不合法,故监管、干涉工作难以进行。UNAIDS与WHO的文件显示,在泰国的性服务行业实行的100%避孕套计划使得艾滋病在女性性工作者中的患病率从1994年的33.2%下降至5.3%。而从2009年开始,中国台湾已经开始了性服务行业合法化的工作,给性工作者提供公正的对待[4]。大陆的许多民间组织也已经开始针对性服务行业宣传推广艾滋病预防知识,但限于政策原因这些活动目前还只是小规模的,浅层次的。政府应当在政策上给防治艾滋病通过性接触途径传播提供支持。 图1图2在我国,艾滋病传播的另一大途径是注射吸毒。《禁毒法》与减少危害战略(Harm Reduction Program)在我国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减缓了艾滋病通过注射吸毒方式的传播。针对静脉注射吸毒者的交换清洁针具和美沙酮治疗从国外和国内的经验来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5],我国应当进一步加大在这两个方面上的资金投入。 艾滋病对感染者个人及其家庭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并产生了一些社会经济问题,如加大贫富差距、加剧性别不平等、减少贫困家庭儿童教育机会、加重国家公共医疗负担等。因此,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资金、政策上的投入,以降低艾滋病的危害。 参考文献 [1]郭晓强,高英杰.2009.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发现及其重大意义.生物学教学,34(4):6~8 [2]‐cn/HIV [3]曾毅.1999.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的发现及其起源(一).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5(6):285~287 [4] [5]于宁,翟晓梅,邱仁宗.2009.我国《禁毒法》对艾滋病减少危害战略的含义. 中国医学伦理学,22(3):68~70 [6]袁建华,刘康迈,徐熙阳,姜思宇, Edmund Settle,高育华,常春,姜涛,邓昱晨,王强,林聃,夏志勇,蒲洪波.2009.艾滋病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科学决策,3:1~17
本文标题: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发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469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