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河中石兽----复习课件12张
河中石兽第一部分:石兽落水,寺僧到下游打捞,未果沧(Cāng)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1.词语解释(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河干:(2)山门圮于河圮:(3)二石兽并沉焉并:倒塌一起河边知识梳理知识梳理(4)阅十余岁阅:(5)求石兽于水中求:(6)竟不可得竟:(7)棹数小舟棹:2.句子翻译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3.句子朗读节奏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终于,到底划船寻找经过,过了///第二部分:讲学家的分析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1.词语解释(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设帐:(2)尔辈不能究物理究:物理:(3)湮于沙上湮:推究事物的道理、规律讲学,教书埋没(4)不亦颠乎颠:(5)众服为确论确论:2.句子翻译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第三部分:老河兵的“笑”和作者的思考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sù)流逆精当确切的言论通“癫”,疯狂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词语解释(1)凡河中失石凡【F】:(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3)转转不已已:(4)遂反溯流逆上矣遂:溯流:逆流大凡,凡是侵蚀、冲刷停止于是(5)如其言如:(6)但知其一但:(7)可据理臆断欤臆断:2.句子翻译(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只依照主观地判断全文梳理【全文中心】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述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最终在上游找到石兽的结局,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文意理解(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RJ课后习题)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办法。(2)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RJ课后习题)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一、阅读《河中石兽》,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二石兽并沉焉()(2)尔辈不能究物理()(3)凡河中失石()(4)但知其一()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2分)岂能为暴涨携之去金题演练一起推究大凡,凡是只/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意思。(2分)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4.作者由本篇文章得出了什么结论?请谈谈你的理解。(2分)结论: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理解:作者是想要引起人们的思考,提醒人们考虑事物要全面深入,不能一知半解,凭主观臆断就妄下结论。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据理臆断”,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本文标题:河中石兽----复习课件12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471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