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中国情感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教育资料
.Word资料中国情感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1.情感教育是中国当代教育的软肋改革开放后,伴随中国教育机制和考试制度的恢复重建和规范化发展,培养了大批适应现代化建设需求的人才,奠定了今天中国各方面事业发展的基础,功效非凡。但近年来中小学教育逐渐走入应试教育魔圈,并影响到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方向,使创造性和多元智力倾向在题海战术和标准答案的研磨中钝化窒息,并且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应试教育过度偏重认知训练而忽略情感成长,再加上现代科技理性辖制,人文精神低迷,会造就一些有知识没文化、有头脑没心灵的机械化的畸形发展的人,这一问题在十年前已暴露,根据北京师范大学郑凡昌教授在全国的调查表明,有心理问题的小学生约13%,初中生约15%,高中生约19%,大学生约25%。而且,大学生的健康水平有随年级和年龄增长而呈下降的趋势。(参见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P233)现在这些问题更趋激化,有一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抑郁、孤僻、自卑、胆怯、自私、冷漠、不诚实、缺乏自信等心理障碍。发展至极端的并在媒体曝光引发公众高度关注的个别现象如:清华大学某学生以硫酸泼熊、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害同学、某中学生杀害亲生父母,某些少年在同伴溺死的情况下掩埋遗物若无其事地回家,不断出现的大学生研究生因学.Word资料习工作压力轻生事件等。这些令人震惊的现象体现出对生命的漠视,对待他人的冷漠残忍,处理人际关系的粗暴冲动,在突发事件面前暴露出的无知无措、极端自私和不可理喻的冷酷,对自我和他人情感的茫然和麻木,心理知识和情绪调节能力的极度缺乏。更普遍的是在过度竞争中泯灭的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单纯知识灌输、单一的评价标准造成的挫败感和人格畸形,对独生子女过度关爱所形成的非正常生活环境诱发的心理幼稚和脆弱,心理科学发展的滞后和不够普及,心理咨询和治疗机构的缺乏,人际交往中非理性行止,以及一些名牌学校学生职场遭受冷遇等,这些现象昭示出情感教育的严重滞后。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偏低、人文素养不佳、与人交往被动、实践能力不强,在大学扩招和产业结构社会结构调整的夹击中遭受就业困难,由“天之骄子”沦为人力资源市场中的滞销品,学生、教师、家长忧心忡忡,这更加剧了社会心理的跌荡,长此以往,这种忽略情感教育带来的问题会滞缓社会发展、成为现代人生存质量提升的障碍,也可能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隐患。自1995年全国范围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对纠正应试教育之弊,促进青少年心灵健康成长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目前情感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组成部分,以艺术教育为核心、形成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互补互促的重要形式,开始渗入教育方针,进入课程体系,在课程改革的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中小学教师纷纷研究在其语政外音体美甚至数理化的课程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大学的素质.Word资料教育基地建设活动也进展不错。而且情感教育开始由学校教育扩展到社会教育和文化教育领域,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热线等也开始服务大众,书籍报刊广播影视网络等各大媒体对情感主题的讨论和探索五花八门,也带动了情感理论和美育实践的发展。艺术教育的广泛普及,中小学课程体系改革,大学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转变都在促进着情感教育的发展,然而,情感教育领域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情感教育理念尚未现代化。中国传统文化以人文文化为主,伦理学政治学格外发达,在人的管理和组织方面有深入研究,但整个文化体系围绕人展开却往往缺乏人本理念、人道情怀,压抑个人独立个性发育,这使情感教育更多强调情感的升华和规范,使其成为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政治统治的有效工具,却忽略个体心灵成长精神完善自我实现,与现代人的需求有一定差距,目前情感教育的目标仍集中在培养优秀公民、合格人才,而不是把重心放在人自身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上,过分功利化的目标使教育冷漠化,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仍未真正确立起来。其次,情感教育方法不够科学。中国情感教育仍处于经验摸索积累阶段,多缺乏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最新成果的有力支持。情感教育本为心灵教育,却往往脱离人心,外在化、形式化、知识化甚至也套上应试教育的桎梏,如泛滥的艺术考级泯灭学生真正的艺术兴趣,标准化的答案替代了真实的感觉感受和细致的情感体验。.Word资料情感教育在内容上也无合理安排,往往小学阶段就开始进行爱国爱民爱社会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无私奉献精神、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教育,到大学阶段才补上基础行为习惯的文明规范、公德教育、礼貌礼仪、社会性融合、感恩亲情这样的的基础环节,而对于爱情、友情、自我认知、人际关系处理、心灵成长等重要情感的研究与教育在课程体系中几乎是盲点,或故意回避,这样早恋问题、致使学习困难的心理障碍、青春期困惑、反抗期焦虑、心理压力和精神疾患等几乎都被“正规教育”忽略,这种只见书本不见人的教育是“非人”的教育,无法满足现代需求。情感教育或者被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替代,或者被艺术教育人文教育淹没,缺乏独立性,也难以切实地碰触到情感问题的核心和焦点。当然,道德往往体现一定时代和一定文化体系中的正确情感标准,是主流意识形态强调的情感教育重点,艺术往往是情感的典型表现形式,利于情感认知和导向,是潜移默化的有效情感教育形式,人文学科研究人类主观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情感教育的依据,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情感教育资源,而非情感教育本身。事实上,情感教育关注的重点偏于个人心灵成长,而非社会需求,与道德教育区别;偏于内心体验而非外在表达,与艺术教育区别;偏于个人幸福而非文化进步,与人文素质教育区别。情感教育是最贴心的教育,与个体生命历程、心理发育和生涯规划紧密相关。.Word资料情感教育是多路径教育的配合整合化合,目前家庭情感教育多是非自觉状态甚至蒙昧状态(如部分家长对孩子青春期的性与爱的教育的回避);学校情感教育尚未有效渗透于课程体系和教育实践具体环节中,与学生年龄对应的情感教育重点也不突出,缺乏针对性;社会情感教育如职业伦理(可表现为企业文化、行规、部门规则)只在小范围通行,对全社会辐射不足,这样生产领域的现代意识与生活领域的传统观念仍在拉锯战;文化情感教育因文化人自身素质问题而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利弊参半,情感文化的引导和误导力量共存。而自发的个体相互情感交流中实现的情感教育及自我情感实践反省中的经验总结,则是初级的大众化情感教育的重要方式,目前在网络文化中盛行,但也有其重欲轻情的一面,如色情和暴力的泛滥。情感教育目标模糊。目前铺天盖地的学校情感教育课题研究或者重点放在“激情是追求真理的动力”,或者利用积极情绪促进认知,或者强调教学中渗透情感,或者着力于和谐的情感环境和情感氛围营建,或者从关心学生入手,解决心理问题或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多把情感作为手段,而真正把情感作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情感发展规律、情感理想建构、情感教育方法的并不多。而情感教育的丰富情感、深化情感、提升情感、培植情感理性的任务,以及在教育中促进人类的情感认知、情感表达、情感交流、情感理解,情感发展的具体成果也寥寥。总之,中国情感教育发展目前尚是雷声大雨点小,并未.Word资料进入实质性飞跃阶段。2.情感教育理论资源清点及实践探索总结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有较丰富的情感教育资源,儒家重视心性修炼、内仁外礼,强调礼别异乐和同,注意规范情感使其合度中庸(所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并把艺术教育作为情感教育主要路径。道家重视性情朴真,澹泊无为,强调心斋坐忘涤除玄鉴,赞同放任真情实感脱出礼教桎梏,对艺术自由有重要促进作用。释家强调慈悲为怀,脱出人伦束缚,不流于自然的空泛,把世间小情感上升为人类的包容性很强的深情大爱。连看起来薄情的法家也强调众法基于人情,其法术势的理论是对情感规律利用操控的范例,兵法也在情感心理研究的基础上把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艺术发挥到极致,而民间的人物品评、相书术数中积累了丰富的情感研究经验,并在私塾家教、科举荐贤、民俗土风等系统中体现出来,中国文学艺术的教化传统也使其成为情感教育的重要路径。传统情感教育与传统宗法统治的机制和观念基础相配合,虽有不少可供现代人借鉴的合理因素,但与现代情感教育的目标(促进人的心理现代化、为社会现代转型奠定必要的观念基础、利于人自身全面自由发展)还相距甚远。自上个世纪初期,西方情感研究和情感教育理论开始传入我国,康德关于以判断力沟通知解与理性,以情感沟通认识与实践活动(道德活动),以审美活动沟通自然界的必然与精神界的自由,为解决西方现代文化建立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物质与.Word资料精神二元对立的基础上的根本矛盾提供了思路。而这一路径在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中已提出:自由是精神上的解放和人格完美,可通过“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的审美教育来达成,而政治领域的一切改善都要来自人的性格的高尚化、完整和优美。这一诗意盎然的理想主义的审美救世论经蔡元培在中国传播宏扬,广为称颂,至今在中国谈及情感教育和美育,鲜有绕过或突破此论的。受康德和席勒哲学和美育思想的影响,王国维指出审美的情感升华功能并提出“心育”观念;梁启超强调新民自新小说始,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是艺术;蔡元培把心育推向实践,提出以美育代宗教;朱光潜旨在以审美解放促进民族生命力复兴,对中国的教育革新和美育发展起了重要促进作用。而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对“有无量希望信仰,暨无穷之爱”、“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直薄旧社会之柱石”的“摩罗诗派”的倡导,直接将情感教育借文化艺术之力推向社会,而陈独秀呼唤“要把美和爱种在我们的心里”,李大钊以“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的崇高,将革命激情推向高潮。中国情感教育从以道德教育为核心旨在培养忠顺臣民的乐教诗教,发展到新文化运动中的摧枯拉朽、破旧立新、国民性改造运动;从建国后“培养共产主义一代新人”的浪漫理想,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洗涤自己一切非无.Word资料产阶级思想”的狂热,再到改革开放时期的现代性再度启蒙,发展成为现在进入德智体美劳育并举的教育方针,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但实质性的进步并不明显。情感世界是文化的隐结构,文化体系现代化与情感模式现代化相互促进发展,在一定意义上青年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并试图寻求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统一的路径,直至在社会实践领域追求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标的、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共产主义,也是促进文化深度现代化的努力。马克思的从经济、政治、思想领域入手解放全人类的革命风暴,改变了20世纪的人类文明风貌,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法兰克福学派阶段,已在对技术理性辖制状态的全面批判中演化为相对温和的感性解放、心理解放,而这种对于单向度社会和单向度的人的改造工程也离不开审美之维(参见马尔库塞著作)。另外,现代派对人类情感世界丰富性多向性的探索,尤其是对消极情感的深刻精神内涵的发掘,后现代主义的对技术理性的情绪反抗,当代艺术对情感表现形式的无尽可能性的大胆尝试,这些都在拓展和深化着人类的情感世界,并通过文学艺术,对大众情感模式的现代化起到推进作用,这是情感的文化教育路径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伴随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而不断扩展,伴随中国加入国际经济贸易循环而渗透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领域。目前国内在情感理论研究方面,蒙培元的《情感与理性》(2002)、杨岚的《人类情感论》(2002)、仇德辉的《数理情.Word资料感学》(2001)等做出了有益尝试,在情感教育方面,朱小蔓的《情感教育论纲》(1993,2007),张志勇的《情感教育论》(1995)卢家楣的《情感教学心理学》(2000)等有一定的影响,由于多数人认为美育的本质是情感教育,所以关于审美教育、艺术教育的著作和论文也是情感教育研究的重要理论资源,这方面著述相对丰富,文章更不胜枚举。20世纪90年代后,伴随着开放力度加大,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基本同步的现象开始在情感教育领域显现,受国际教育改革潮流的影响,我国教育界由片面强调知识传授转向发展智力,并引入“情商”(丹尼尔•戈尔曼的《情感智商》)和“多元智能”(加德纳《多
本文标题:中国情感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教育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478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