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线虫一、形态(一)成虫:1、圆柱形,不分节,两侧对称,雄虫多较雌虫小,尾端向腹面卷曲.2、原体腔(protocoele)或假体腔:无上皮细胞3、体壁:由角皮层、皮下层、纵肌层组成4、消化系统:消化道完整,组成:口孔、口腔、咽管、肠、肛门;消化腺5、雌雄异体;生殖系统:雄虫的,单管型;雌虫的,多为双管型(二)虫卵:卵圆形,无卵盖卵壳:由外向内为卵黄膜(受精膜)、壳质层、脂层或蛔甙层二、生活史1、基本发育阶段:卵、幼虫、成虫幼虫发育需4次蜕皮(molting)、移行2、生活史类型:(1)生物源性线虫(间接型):需中间宿主幼虫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为感染期幼虫,以组织线虫为主,如:丝虫(2)土源性线虫(直接型):不需中间宿主以肠道线虫为主:卵产生后不久即具感染力,如蛲虫;卵在外界发育至感染期虫卵,如蛔虫、鞭虫;卵在外界孵出幼虫并发育至感染期幼虫,如钩虫似蚓蛔线虫(蛔虫):最大的肠道线虫一、形态:1.成虫:圆柱形,似蚯蚓,活时呈粉红色,死后为灰白色;体表具细横纹,两侧有侧线;头周可见品字形唇瓣;生殖系统:雌性为双管型,雄性为单管型,尾端向腹面弯曲,交合刺一对2.虫卵受精卵:短椭圆形,棕黄色,卵壳厚,外被波浪状的蛋白质膜,向内依次为受精膜、壳质层、蛔甙层,卵壳内有一个椭圆形的卵细胞。未受精卵:长椭圆形,卵壳蛋白质膜较薄,卵壳内含大小不等的卵黄颗粒,也称屈光颗粒。感染期虫卵:受精卵细胞不断分裂而形成幼虫盘曲在壳内二、生活史(直接型,不需要中间宿主)成虫→虫卵→感染性虫卵→幼虫→(小肠小肠壁静脉或淋巴管→肝→右心→肺→气管→咽喉→胃→小肠)成虫感染阶段:感染性虫卵感染方式:经口感染唯一终宿主:人寄生部位:人小肠蛔虫寿命:一年离体阶段与途径:卵、成虫随粪便排出受精蛔虫卵在外界适宜环境发育3周为感染期卵三、致病(幼虫移行和成虫寄生)1.幼虫①蛔虫性哮喘或蛔蚴性肺炎②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③异位寄生2.成虫(主要致病阶段)①掠夺营养、破坏肠粘膜,消化道功能障碍②并发症:(钻孔习性):胆道蛔虫症、蛔虫阑尾炎、肠穿孔、肠梗阻、肝蛔虫病③超敏反应(IgE):荨麻疹、皮肤瘙痒、蛔虫中毒性脑炎四、实验诊断:⑴病原学诊断依据是粪便中查出虫卵或虫体1、直接涂片法:检出率一张80%,三张95%2、饱和盐水浮聚法3、沉淀法⑵痰中查蛔蚴五、流行1.世界性流行,主要流行于温暖、潮湿、卫生条件差的地区、2.传染源:粪中含受精蛔虫卵的人3.蛔虫病流行广泛的原因:①产卵量大②虫卵对外界抵抗力强(蛔甙层)③生活史简单④感染方式多样、简单,极易传播⑤不良的卫生习惯、不完善的卫生设施⑥未经处理的人类粪便六、防治原则:1、查治传染源(病人、带虫者):阿苯哒唑、甲苯咪唑、伊维菌素等;2、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加强预防工作3、加强粪便管理、管好水源毛首鞭形线虫(鞭虫)1.形态:成虫:形似马鞭,尾端钝圆,雄虫向腹面环状卷曲,生殖系统均为单管型虫卵:纺锤形,黄褐色,卵壳较厚,两端各有一个透明盖塞(非卵盖)2.生活史:①成虫寄生部位:盲肠(定居于肠壁),亦可在结肠、直肠、回肠②感染期:感染期虫卵(粪便内新鲜虫卵没有感染性,需在泥土中发育3-5周)③幼虫直接在肠道中发育为成虫④感染途径:经口⑤无体内移行过程3、致病:机械性损伤、分泌物刺激、虫体以组织液和血液为食,可使肠壁粘膜组织充血、水肿、出血等慢性炎症,严重者可致贫血或直肠脱落4、诊断:①粪检查虫卵: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沉淀集卵法、饱和盐水浮聚法②虫卵小,易漏检得阴性结果是应连续检查3张涂片5、防治:甲苯咪唑、阿苯哒唑,需反复治疗蠕形住肠线虫(蛲虫)一.形态:1.成虫:细小,乳白色,线头状;头端膨大(头翼);口周具3个小唇瓣;咽管末端形成食道球;雄虫:后端卷曲“6”字形;单管型雌虫:长纺缍形,尾尖直;双管型2.虫卵:无色透明,不对称三角、D形,一侧凸出,一侧较平;卵壳由外向内:蛋白质膜、壳质层、脂层;卵内:含蝌蚪期胚胎二.生活史:1.寄生部位:盲肠、结肠、回肠下段2、感染途径:肛门--手-口途径、接触或吸入、自身重复感染(逆行);3.感染期:感染期卵4.雌虫在交配后,夜间肛门括约肌松驰时爬至肛周产卵(雌雄虫交配后,雄虫很快死亡)5.受精卵发育至感染期卵仅需6小时6.终末(唯一)宿主:人7.成虫寿命短(2~4周)三.致病:1.雌虫特殊产卵习性:肛门瘙痒及炎症失眠、烦躁、消瘦、惊厥等2.异位寄生:阑尾炎、泌尿生殖系统和盆腔的慢性炎症和肉芽肿3.局部肠黏膜的损伤:消化功能紊乱四.诊断:午夜肛周查成虫;晨起便前查虫卵(透明胶纸法,棉签拭子法)五.流行特点:世界性分布,城市高于农村,儿童高于成人,国内感染率高低不一六、防治1、防止再感染2、驱虫:阿苯哒唑、甲苯哒唑、三苯双脒或生理盐水灌肠3、肛周涂蛲虫膏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钩虫)形态:1.成虫:活时呈粉红色,死后为灰白色。雌虫:尾端呈圆锥状;雄虫:尾端膨大成交合伞,由2个对称的侧叶和1个背叶组成;具有头腺1对,咽腺3个区别点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大小稍大较小体态呈“C“形呈“S“形口囊腹侧前缘有2对钩齿腹侧有1对板齿交合伞展开为圆形展开为扁圆形背肋分支远端分支2×3近端分支2×2交合刺长鬃状,末端分开末端合拢2.虫卵:椭圆形,无色透明,卵壳薄,刚排出虫体的的虫卵内含4—8细胞3.幼虫:杆状蚴:体壁透明,前端钝圆,后端尖细,有口孔丝状蚴(感染期蚴):体表具鞘膜,口孔封闭,具有口矛,穿刺作用。二、生活史成虫→虫卵→杆状蚴→丝状蚴→(真皮的血管、淋巴管→右心→肺→气管→咽喉部→胃→小肠)→成虫1.寄生部位:小肠(成虫借口囊内钩齿或板齿咬附于肠粘膜,以血液、组织液、肠粘膜为食)2.感染阶段:丝状蚴3.感染方式:皮肤、黏膜或口腔,胎盘4.幼虫的迁延移行:人体经皮肤感染十二指肠钩虫后,部分幼虫在组织中,发育暂停或迟缓,经过一段时间后,才到达小肠发育为成虫(可达250多天)的现象5.转续宿主:猪、兔、小牛、小羊三、致病(成虫致病为主)钩虫病:既有钩虫感染,又有临床症状和体征。钩虫病的临床表现可分三个时期,即由幼虫引起皮肤(或黏膜)侵袭期、肺部移行期和成虫在肠道寄生期(此期危害最严重)。幼虫:1.钩蚴性皮炎(粪毒/着土疹):烧灼、针刺感、瘙痒、丘疹、水泡、继发细菌感染形成脓疱等2.全身变态反应及呼吸道症状:钩蚴性肺炎(出血性)咳嗽、咯血、发热,大量感染可致钩虫性哮喘成虫:1.贫血(钩虫最严重的致病作用)低色素小细胞型贫血【a.吸血:以钩齿或板齿咬附肠黏膜吸血。b.渗血:钩虫吸血时,头腺分泌抗凝素,使伤口血液不易凝固。自咬附部位黏膜伤口渗出的血液量与吸血量大致相当。c.虫体不断更换咬附部位:原伤口在凝血前仍可继续渗出少量血液。d.虫体活动造成组织、血管的损伤,也可引起血液的流失。】2.消化道功能紊乱:黑便、柏油便、血便3.异嗜症:与缺铁有关4.婴儿钩虫病:发病年龄5-12个月5.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全身变态反应的一个表现四、实验诊断(依据是粪便检查钩虫卵或孵化出钩蚴)1、直接涂片法2、饱和盐水漂浮法3、钩蚴培养法4、痰查幼虫五、流行1、传染源:患者、带虫者2、人粪施肥,旱地作物,手足接触土壤3、易感季节:夏、秋清晨露水未干,久雨初晴,久晴初雨4.世界性分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为广泛。六、防治:综合防治1、驱虫治疗:阿苯哒唑、甲苯哒唑2、纠正贫血:铁剂(补充VitC、铁、蛋白)3、个人防护4、粪便管理匍行疹:或称皮肤幼虫移行症(CLM):感染期幼虫侵入人体的局部症状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丝虫)生物源性寄生虫虫媒病一、形态1、成虫:乳白色,细丝线状,体表光滑,雌虫大于雄虫,雄虫尾部卷曲成圈。存在于人的淋巴系统,引起淋巴丝虫病。,临床上难以检测.2、微丝蚴:(卵壳随着卵内幼虫的发育形成包裹于幼虫体表的鞘膜时期的幼虫)卵胎生幼虫,状如小蛇,头端钝圆,尾端尖细,外被鞘膜,体内有体核,头端无核区为头间隙,见于外周血及淋巴液中3.丝虫没有虫卵形态:二、生活史(幼虫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和成虫在终宿主人体内的发育于繁殖两个阶段)成虫→微丝蚴→腊肠期幼虫→丝状蚴→成虫↓↑蚊胃→蚊子胸肌→蚊下唇蚊体内:蚴虫只有形状改变,没有数量改变1.寄生部位:班氏---浅表及深部淋巴系统(下肢、阴囊等)马来---四肢浅表淋巴系统2.感染阶段:丝状蚴3.感染方式:蚊子叮咬4.终宿主:人保虫宿主:多种脊椎动物(马来)中间宿主:蚊【人是班氏丝虫唯一终宿主,至今尚未发现保虫宿主】5.夜现周期性:微丝蚴通常白天滞留在肺毛细血管,夜间出现在外周血液,这种微丝蚴在外周血中夜多昼少的现象称做夜现周期性。班氏微丝蚴:晚上10时~次晨2时马来微丝蚴:晚上8时~次晨4时三、致病:主要为成虫对淋巴系统的损害1.急性期超敏反应和炎症:淋巴结炎、淋巴管炎、流火、丹毒样皮炎、丝虫热班氏丝虫:急性精索炎、附睾炎、睾丸炎2.慢性阻塞性病变:淋巴水肿和象皮肿;乳糜尿;睾丸鞘膜积液致病;隐性丝虫病3.微丝蚴血症四.实验诊断:1.病原学诊断:(确诊依据为从患者外周血、体液或活检物中查到微丝蚴或幼虫)血液检查:夜间取血查微丝蚴(采血时间:晚上9时至次日清晨2时):厚血膜法,鲜血片法2.免疫学检测抗原或抗体3.分子生物学诊断五.流行:鉴别要点班氏微丝蚴马来微丝蚴大小较大较小体态柔和,弯曲自然硬直,大弯上有小弯头间隙较短,长:宽为1:1-2较长,2:1体核较圆,大小均匀排列整齐,疏松,清晰椭圆,大小不等排列紧密,互相重叠,不易分清。尾核无两个。传染源:携带微丝蚴的病人和带虫者传染媒介:班氏丝虫---淡色库蚊、致倦库蚊;马来丝虫---中华按蚊、嗜人按蚊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丝虫病流行的两个因素:自然因素:利于蚊生长、繁殖、吸血的因素,如温度、湿度、雨量等社会因素:疾病的防治策略、重视程度等六.防治:1.普查普治,控制传染源:海群生(乙胺嗪)+食盐;呋喃嘧酮,伊维菌素2防蚊灭蚊3流行病学监测流火:患者局部出现淋巴肿大、压痛、淋巴管红肿,发作时皮肤表面可见一条呈离心性发展的红线丝虫热:患者出现局部症状的同时伴有畏寒、发热、关节酸痛丹毒样皮炎:患肢皮肤呈弥漫性红肿、发亮,有灼痛感和压痛象皮肿:由于淋巴液淤积的长期刺激,致使皮肤和皮下组织增生,局部皮肤增厚、明显变粗变硬似象皮,进一步形成永久性淋巴肉芽肿,故名象皮肿。隐性丝虫病:也称热带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TPE)旋毛形线虫(旋毛虫)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一、形态:1.成虫:微小,细线状,乳白色,前细后粗;雌雄生殖系统均为单管型,卵胎生。雌虫子宫较长,中段充满虫卵,后段则为幼虫.2.幼虫囊包(囊包蚴):梭形,与肌肉纤维平行,内含1~2条盘曲幼虫,具有感染性。3.没有虫卵,没有体外感染二、生活史特点:1.成虫、幼虫同在一宿主体内,无需体外发育,但完成生活史必须更换宿主2.人因吞食含活幼虫囊包的动物肉类和肉制品而受感染(经口)3.有多种保虫宿主:多种哺乳动物如猪、犬、鼠、猫及熊、野猪、狼、狐等野生动物4.人可作为终宿主和中间宿主5.成虫寄生于小肠,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幼虫寄生在宿主的横纹肌内。6.感染阶段:含幼虫的囊包防治:不吃生肉。三、致病(旋毛虫的主要致病阶段是幼虫)1.侵入期(肠道期)十二指肠炎、空肠炎。2.幼虫移行期(肌肉期)指幼虫侵入肌组织引起血管炎和肌炎的过程。患者突出而多发的症状为全身肌肉酸痛、压痛,尤以腓肠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疼痛明显。3.囊包形成期为受损肌细胞修复过程四、实验诊断1.病原诊断肌肉活组织检查法(易漏检)2.免疫诊断ELISA试验。五、流行旋毛虫病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猪和鼠的相互感染是人群旋毛虫病流行的重要来源。猪为主要的动物传染源。生食或半生食受染的猪肉是人群感染旋毛虫的主要方式六、治疗原则1.治疗患者首选药物用阿苯达唑和甲苯咪唑,2.加强肉类食品卫生检查。3.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肉类。4.改善养猪条件,灭鼠,搞好环境卫生。粪类圆线虫既是兼性寄生虫,又是机会致病性蠕虫。一.形态寄生世代成虫仅见雌虫,体表细横纹,尾部尖细,末端略呈锥形。生殖器官为双管型。虫卵与钩虫卵相似,部分虫卵内含有幼胚。杆
本文标题:临床寄生虫学检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517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