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十二章:1.准备活动的作用是什么?生理机理是什么?准备活动的作用:①调节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和促进相关运动中枢之间的协调;②使体温升高,提高代谢水平:体温适度升高可使肌肉粘滞性下降,提高肌肉收缩与舒张的速度,增加肌肉力量;使氧离曲线右移,释放更多氧;代谢酶的活性增强,加快了能量供应的速率;提高神经和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增加肌肉和韧带的伸展性和弹性,预防运动损伤发生;③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④调节赛前状态。准备活动的生理机理:赛前状态是机体在各种条件刺激下产生的自然条件反射,而准备活动则是有意识地通过身体活动引起相关器官、系统产生痕迹效应。这种痕迹效应包括神经系统兴奋的后作用、某些激素的分泌增加和体温升高引起的各种生理效应等。2.什么是极点,极点产生的原因?极点:在剧烈运动的开始阶段,往往会出现一系列暂时性的身体不适的感觉的状态。不适的感觉主要包括:呼吸困难、肌肉酸痛无力、动作迟缓、情绪低落、不愿继续运动。原因:可能是由于内脏器官的活动跟不上肌肉活动的需要,造成肌肉内氧供应不足,糖酵解产生的乳酸以及其他代谢物质在血液中积累,引起呼吸循环系统功能失调(如呼吸频率和心率加快、动脉血压升高等)。这些机能失调又导致大脑皮层运动中枢抑制过程加强。3.什么是重新振奋,重新兴奋产生的原因?重新振奋:极点出现后,若继续坚持运动,一段时间后身体不适的感觉消失,机体重新出现呼吸均匀自如、动作轻松有力、精神振奋等现象,这种状态叫重新振奋。产生的原因:①由于内脏器官活动的生理惰性被克服,其机能得到改善,逐渐赶上运动器官的需要,肌肉内氧供应增加,血乳酸产生减少;②与此同时,由于极点引起的运动强度下降,使得运动器官不仅对氧的需求量减少,而且也减少了传向大脑皮质的强烈神经冲动刺激,使得原先被破坏的运动力定型得到恢复。4.什么是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目前有哪些解释运动性疲劳的学说?运动性疲劳:运动过程中,机体不能将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某一预定的运动强度的生理现象。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理:衰竭学说、堵塞学说、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保护性抑制学说、突变学说、自由基学说。5.促进机体恢复的具体措施有哪些?整理活动、睡眠、营养学、物理学、医学手段。6.分别说明800米跑和马拉松跑引起的运动性疲劳的原因以及运动后所采取的恢复措施。7.何为稳定状态?两种及其特点。稳定状态:在一定强度的周期性项目运动过程中,当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及机体工作能力处于一个较高的、变动不大的水平上,此时的功能状态称为稳定状态。稳定状态分为真稳定状态、假稳定状态。真稳定状态:运动过程中机体摄氧量能满足需氧量的一种状态,常见于强度小、持续时间长的有氧运动。假稳定状态:运动过程中机体的摄氧量不能满足需氧量的一种状态,常见于强度大、持续时间短的运动项目。第十一章1.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1)肌肉的形态和结构:①肌肉生理横断面积(肌肉力量与之成正比);②肌纤维类型(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力量大,慢肌纤维相反);③肌肉的结缔组织(主要指肌肉的弹性成分)。(2)神经调节机能:①运动冲动的频率和运动单位的募集;(频率越高,收缩产生的力量越大;募集越多,收缩产生的力量越大)②相关运动中枢之间的协调。2.力量训练应遵循哪些原则?影响训练效果的因素?原则:①超负荷原则(70%-80%1RM);②专门性原则(举重-练绝对力量,投掷-速度力量,马拉松-力量耐力);③有序性原则。影响因素:①负重练习的重量;(负荷)②练习的次数和组数;(重复次数)③间隔时间;(频率)④动作的速度;⑤肌肉收缩形式;(等长收缩、向心收缩、离心收缩)⑥练习动作的形式。3.短跑速度的生理学基础?如何提高短跑的速度?生理学基础:短跑速度主要取决于步长和步频。步长受肌力的大小、腿长和下肢关节的灵活性影响,步频受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兴奋与抑制的转换速度)、快肌纤维的百分比及其肥大程度、与运动有关的神经中枢协调能力的影响。提高短跑的速度的方法是使用重复练习法:在两组练习之间应保证充分恢复的时间,以专项最大强度进行练习是短跑训练的主要特点。4.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如何进行有氧耐力训练?生理学基础:①氧运输系统;②肌肉组织利用氧的能力;③耐高温能力。方法:采用持续练习法和间断练习法。间断练习法包括重复训练和间歇训练。5.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如何进行无氧耐力训练?生理学基础:①肌纤维类型及其糖酵解能力:即产生乳酸的能力,越强越好;快肌细胞中乳酸脱氢酶的活性是慢肌的2~2.5倍。②缓冲乳酸的能力:越强越好。剧烈运动时,机体主要靠血液中的缓冲对来缓冲肌细胞产生的乳酸;③肌细胞和脑细胞耐受乳酸的能力:越强越好。方法:间歇训练法。6.简述提高速度素质的训练.提高速度素质的训练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速和位移速度。7.举例说明如何确定运动员训练的负荷量。8.测定乳酸阈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乳酸阈:人体在进行递质增负荷运动时,由有氧氧化分解供能过渡到大量动用糖酵解供能的临界点。常以血乳酸含量达到4mmol/L时所对应的运动速度来表示。又叫无氧阈,但它是反映机体有氧耐力的指标。有氧耐力好的运动员,个体乳酸阈也高。乳酸无氧阈实验室模拟训练测定法:乳酸无氧阈测定方法很多,一般都是以乳酸——强度曲线为原理,采用逐渐递增负荷方法测定。起始负荷和递增负荷的大小取决于运动员的性别年龄和训练程度。例如,跑台的起始负荷,一般无训练者为2.5m/s,中等训练水平的男子和具有高度耐力训练的女子为3.0m/s,高水平耐力训练的男子3.5m/s。根据每级血乳酸值和相应的强度,在坐标纸上画出乳酸——强度曲线,取对应于4mmol/L血乳酸浓度的功率值(瓦或跑速),即乳酸阈功率(或跑速)。第十章1.什么是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有什么不同?条件反射是经过后天学习、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比较: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先天的,遗传的种族所有的任何条件下发生的固定的神经联系大脑皮层下部可实现后天的,生活中获得的个体所有的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暂时的神经联系高等动物主要通过大脑皮层实现2.何谓运动技能?它的形成包括哪几个阶段?⑴形成运动技能就是:建立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⑵运动技能形成三阶段: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巩固阶段。另外还有动作自动化。①泛化阶段:由于动作初期接收的是一些新异的刺激,引起大脑细胞强烈兴奋,且兴奋呈现扩散状态,出现泛化现象。在此阶段,教师应以正确的示范和简练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动作的主要环节,不应过多强调动作细节。②分化阶段: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集中,运动能力定型初步建立。在此阶段,教师应特别注意错误动作的纠正,让学生体会动作的细节。③巩固阶段:通过进一步练习,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集中和精确。在此阶段,教师应要求学生进一步练习,并指导学生进行技术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动作质量,使之达到自动化程度。④动作自动化:运动中整套动作或动作的某些环节可以在无意识的条件下完成,是形成运动技能的最高阶段。(并非需要大脑皮层参与)3.从生理学角度谈谈促进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的方法。方法:①充分利用各感觉机能间的相互作用;②充分利用两个信号系统的相互作用;③促进分化抑制的发展;④充分利用运动机能间的相互影响。第九章(见讲义)1.什么是激素?激素的种类?2.激素的作用?作用的特征?3.垂体分泌的激素的种类和作用。4.甲状腺分泌激素的种类和作用。5.胰岛分泌的激素的种类和作用。6.肾上腺分泌的激素的种类和作用。第六章1.机体的排泄途径有哪些?①由肺排出CO2和少量水分;②由消化道排出的主要是经肝脏代谢所产生的胆色素(通过胆汁排入肠管),以及经肠粘膜排出一些无机盐,如钙、镁、铁等;③由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一部分水、少量尿素和盐类;④由肾脏以尿的形式排泄。2.尿生成的三个环节?①肾小球的滤过作用;②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滤过液的重吸收作用;③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作用。3.影响肾小球滤过的主要因素?滤过膜的通透性、有效滤过压、肾血浆流量。第五章1.基础代谢?基础代谢率?正常人?基础代谢:人体在正常睡眠8小时后,清醒、静卧、空腹和环境温度在20~25℃条件下的能量代谢,单位是kcal/m2,或kJ/m2。常用基础代谢率(BMR)表示。2.人体的三大功能系统及各自特点?①ATP-CP系统(磷酸原系统):利用CP分解所释放的能量合成ATP时,不需氧,且合成ATP的速度非常快,但持续时间很短,只有7~10s。ATP-CP系统是合成ATP速度最快的供能系统。对应运动项目有100m跑、50m游泳、跳跃、投掷、举重等。②糖酵解系统(乳酸能系统):合成ATP的速率大约是ATP-CP系统的一半,不需氧,但机体依靠该系统供能可持续1~3分钟。对应运动项目有400m跑、100m游泳、1km场地自行车等。③有氧氧化系统(氧化能系统):合成ATP的速率比较慢,需氧,但持续时间比较长。一般3分钟以上,对应的运动项目有马拉松、50km竞走、公路自行车等。第四章1.何谓呼吸?呼吸的全过程包括哪些环节?呼吸: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呼吸的三个组成环节: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2.何谓氧离曲线?分析氧离曲线的特点和生理意义。影响因素。氧离曲线:反映血红蛋白与氧结合量随PO2而变化的曲线。(血氧饱和度与氧分压的关系)①氧离曲线上段:PO2在60~100mmHg的段落。氧分压(PO2)处于较高水平,曲线较平坦,表明氧分压的变化对Hb氧饱和度的影响不大。②氧离曲线中段:PO2在40~60mmHg的段落,曲线较陡,是HbO2释放O2的部分。其生理意义:保证正常状态下组织细胞的氧供应。③氧离曲线下段:PO2在15~40mmHg的段落,曲线最陡,氧分压稍有下降,HbO2就会解离出大量的氧。表明氧的贮备能使机体适应组织活动增强对氧的需求。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①血液的pH值;②CO2分压;③温度;④有机磷化合物。如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pH值降低和CO2分压升高,右移;温度升高,右移;2,3-DPG浓度升高,右移。右移容易出氧(血红蛋白对氧气的亲和力降低)。3.简述运动时改善呼吸的方法。①节制呼吸频率,加大呼吸深度;②减少呼吸道阻力;③呼吸动作与技术动作相吻合;④合理利用憋气。4.胸膜腔负压(胸内压)的生理意义。保持肺的扩张状态,维持正常呼吸;使胸腔内其他器官,特别是壁薄且可扩张性大的静脉和胸导管等扩张,有利于静脉和淋巴液回流。5.合理闭气的方法。①憋气前吸气不能太深;②呼气肌强劲压迫胸腔时,微启声门让呼吸道中少量气体有节制地从声门挤出,即发出“嗨”声呼气;③憋气用于决胜时刻,如跑步冲刺时刻等。7.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机体通过呼吸调节O2、CO2、H+的水平。⑴CO2和H+对呼吸的调节CO2对呼吸中枢的刺激作用实现的两种途径:①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再兴奋呼吸中枢;②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⑵低O2对呼吸的影响:动脉血中O2分压过低时,可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O2分压越低,反射性加强呼吸运动的作用愈明显。第三章1.简述心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是心肌的电生理特性,是以心肌细胞膜生物电活动为基础的。收缩性是心肌的机械特性。2.简述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能影响每搏输出量和心率的因素都能影响心输出量。影响每搏输出量的因素:①前负荷(心肌初长度或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正相关②心肌收缩能力:受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各环节的影响,负相关③后负荷(动脉血压):正相关3.简述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动脉血压是在心血管系统内有足量的血液充盈的前提下,由心室射血、外周阻力和大动脉弹性的协同作用下产生的。形成条件:前提条件:血液充盈血管基本条件:心脏射血、外周阻力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①每搏输出量: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了每搏输出量的大小;②心率:减慢时,舒张压降低幅度比收缩压降低的幅度大,脉压增加;③外周阻力: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④大
本文标题:运动生理学大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523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