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货币政策的选择-最新文档
中国货币政策的选择1.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选择困境1.1我国货币政策当前“困境”应该说,从2010年初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在应对通胀方面实际上作出了非常大的努力,特别是自2010年10月份以来九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五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并实施了严格的信贷控制,公开市场上也积极回笼货币,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极其不通畅的。此外,我们也可以看到,货币政策的变动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极大,这充分说明当前有一块资金市场是央行所没法控制的,或者说传导很难通畅起来。因此,归纳起来当前央行货币政策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由于2008年四季度以来宽松的货币环境,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都出现了资金泛滥的情况,实体经济表现为各类投资项目无论可行性如何都纷纷上马。不可避免的,投资项目的寻租和黑箱操作、资本市场财富再分配效应使得相当一部分货币脱离了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而游离于金融市场之外、也游离于央行的监管体系之外,是央行治理通胀不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2)央行货币政策操作面临非常严重的热钱的干扰。一个很简单的推断是,虽然央行加息紧缩了银根,但是加息导致中美利差扩大进而人民币NDF市场无风险套利空间扩大,而热钱数量则与美元无风险套利空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正相关关系。(3)持续的紧缩政策已经对实体经济造成了一定的伤害,这突出表现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上。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我国长期存在,这与我国国有经济占主体地位、银行及大部分企业为国有有密切的关系。在货币政策宽松的时期,中小企业通过正常申请以及委托贷款、民间融资等渠道,融资问题上尚且不会造成太大的困扰;但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中小企业融资难、并有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的问题非常突出。从央行货币政策所面临的困境来看,无论是利率渠道、信贷渠道还是资产价格渠道实际上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不通畅,特别是资产价格渠道在我国货币政策体系中甚至还没有建立起来。而无论是利率政策还是信贷政策都面临着两难的境地,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其效果并不明显,这实际上对我国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选择提出了非常严峻的挑战。从货币政策的目标来看,当前的经济增速回落对货币政策并不构成压力,一方面9%以上的增速实际上处于高位,些许的波动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另一方面这也是我国主动进行房地产调控的结果。因此,从一个较长的时期(半年至一年)来看,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还是物价的稳定。而从长远的目标来看,行政手段毕竟不是货币政策的常规手段,特别是在我国声称货币政策早已从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回归常规化是必然的事情。即未来货币政策将以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为主,信贷控制和窗口指导只能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手段。在间接调控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选择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目前我国央行已经尝试监控“社会融资总额”,但“社会融资总额”本身也存在统计范围不够完整和明确的问题,因此合适的中介目标的形成需要央行、学术界以及金融实务界的共同努力。1.2今年货币政策的“维稳”浅析从2月24日起,央行再次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后,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降至20.5%。“降准”一直是被市场所期待的“放松”信号。3月12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两会记者会上,对此的解释是:“从理论上讲,存款准备金率的空间可以非常大,现在是20%出头,但我们也有过比较低的时候,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存款准备金率只有6%。众所周知,流动性不足是资本市场的大忌。“降准”同样有利于为商业银行释放信贷压力,保持暴利。为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持对于基础金融行业一定的制度支持和政策红利,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基础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当然,稳健的货币政策,应确保市场预期在一定程度之内持续向好。然而自2011年欧债危机以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传导作用,同样影响了周期性行业股票的市场表现。而周期性行业,由于资产规模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相对于市场流动性预期,一般总要超前一些。自“十一五”期间的股改和汇改至今,从信贷、货币、资本、金融与财政的增量循环,正好走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上升周期。最终,是以政府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而告结束。金融改革与利率市场化的初衷,主要是解决“政企不分”,并且切断政府对于信贷总额的行政分配。而事实上,近年来的信贷超发表明,金融与财政在深层次的、由政府所主导的“分工与合作”,并未得到改善。当然,政府货币政策直接干预利率,事实上是必须存在的。在此期间,当银行希望摆脱行政干预的同时,就会失去政策的保护。严格地说,一个社会,你有一个怎样的货币供给结构,就会有一个怎样的投资结构。事实上,考虑到目前市场的流动性不足,以及政府财政的强劲,人们有一个很自然产生的问题是:这么多投资效用到底如何?由于信用不足,不动产资源不足,中国小微企业拆借资金的实际成本其实不低。据了解,大多数小微企业的借贷成本高于国企至少50%左右。最近10年,货币超发,政策性投资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收效甚微,原因在于资本市场的弱势迟迟得不到改善―10年来,股票指数徘徊不前,股市在国家经济高速的货币化进程中,也被GDP和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远远甩在身后。如果货币政策更多地关注小微企业,更多地支持小微企业,实体经济方不至于除央企和国企之外,民营企业积弱不振,始终面对流动性不足的“老问题”。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两会记者会上,对此的解释是:“从理论上讲,存款准备金率的空间可以非常大,现在是20%出头,但我们也有过比较低的时候,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存款准备金率只有6%。从国际上看,其他一些国家的存款准备金率还有过更低的水平,因此空间很大。”此外,间接调控货币供给的数量工具,比如“央票”,也在逐步释放。2011年,央票余额剧减1.7万亿。外部资本进入中国的投资力度,已经大大放缓。从这个意义上说,适当宽松银根,货币政策可以加大对于投资品市场的政策支持,而尽量不要“卡”得太死。货币政策立足于未来经济发展的质量,立足于直接融资,方为长久之计。2.当今我国经济发展国内外环境分析2012年同2011年相比,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加复杂。2.1当今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在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温和复苏的同时,其复苏的基础却很脆弱,全球经济持续复苏之路仍然崎岖,我国财政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仍然面临着诸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一是发达国家财政风险凸显。二是新兴经济体面临的通货膨胀形势依然严峻。三是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风险依然较大。四是全球货币政策的走向存在不确定性。这势必会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和预期。尽管存在上述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但综合各方面情况判断,2012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复苏态势,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私人需求有望逐步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全年经济增速将比2011年有所放缓。2.2当今中国面临的国内经济环境宏观经济运行渐趋平稳,但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然突出。总体来看,2012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环境具有“两面”或“双向”特征,即有利条件和突出矛盾并存,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一)我国经济在有序回落中平稳增长,但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通胀压力依然比较严峻。虽然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持续温和放缓。(二)财政运行情况总体良好,但财政风险不容忽视2011年,全国财政收支情况良好,财政运行基本正常。但当前财政收支矛盾依然比较突出,财政风险不容忽视。第一,财政收入较快增长。2011年,全国财政收入完成103740亿元,同比增长24.8%。第二,财政支出进度加快,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财政风险不容忽视。总的来看,当前我国财政收支情况良好,财政运行基本平稳,但财政形势依然比较复杂。同时,财政风险不容忽视。(三)货币金融形势日趋向好,但金融风险需要高度关注2011年上半年,央行连续6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累计上调3个百分点;并3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累计上调0.25个百分点。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使货币供应量持续减速,新增信贷资金明显减少。2.3对当前经济形势总结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极其复杂,既有有利条件和继续向好的趋向,也有突出矛盾和不利趋势,具有典型的“两面”性特征:从国际环境来看,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温和复苏,但复苏的基础仍然比较脆弱,国际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经济在有序回落中平稳增长,但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通胀压力依然比较严峻;财政运行情况总体良好,但财政风险不容忽视;货币金融形势日趋向好,但金融风险需要高度关注。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面临的形势比较复杂,一方面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与日俱增,另一方面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并将持续存在,宏观经济政策在“抑通胀”与“稳增长”之间的回旋余地较小,宏观经济政策选择的难度日益增大。与此同时,适应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宏观调控要在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作用重心的同时,加快作出如下调整:一是宏观调控从注重预测向预测与对策并重转变;二是政策操作从“定向”粗放向“定量”精细转变;三是不同政策工具从“齐抓共管”向“分工负责”转变。由于宏观经济政策两大核心目标发生了变化,因此从当前实际来看,可主要以货币政策完成反通胀任务,而主要以财政政策实现调整经济结构、稳定经济增长和改善生产供给体系等任务。3.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建议通过对货币政策理论基础的综述以及回顾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后,对当今中国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作出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接下来将对我国今后货币政策的选择提出相关建议。(一)保护合法产权,维护市场基础合法产权的保护是市场主体平等、自由和竞争的基础,是市场机制有效运行前提保障,货币政策能否有效传导并产生实际效果,恰恰取决于市场微观主体平等博弈和自由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产权且尊重产权主体的自由选择是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前提和基础。(二)加强债权保护,改善社会信用环境从近年货币政策实施情况来看,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这一上游传导过程是畅通的,问题出在商业银行到企业和居民这一下游传导过程中,信用短缺无形中大大增加了政策传导的摩擦力,客观上使资金周转速度减慢,资金利用效率与效益变得低下。因此,加强债权保护力度,提高债权案件执行效率,切实做到让守信用的人得到好处,让不守信用的人受到处罚,可以有效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信用环境,使货币政策调控的效果更显著。(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居民预期我国高储蓄、低消费的状况固然与中国传统观念有关,但当前社会救济与保障制度不完善也是重要原因。为了应付未来的医疗、教育、住房等重大消费,居民不得不提高储蓄、减少当前消费,这就是我国边际消费率、消费跨期替代率如此低的原因。因此今后的重要任务是逐步完善社会救助保障机制,降低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预期,促使居民把预防储蓄转为现实的购买力,释放居民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提高货币政策对消费的影响力,扩大社会消费需求,真正启动消费这驾“马车”。(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前提下,要提高货币政策传导的效率,就势必要进行国有商业银行及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减少行政干预及政策性负担,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和非公有制经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其对利率等市场信号的认知能力与应变能力,这样才可能使国有商业银行及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经营主体,才可能使货币政策意图得到真正落实。(五)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提升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应该说,从2010年初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在应对通胀方面实际上作出了非常大的努力,特别是自2010年10月份以来九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五次提高存贷款基腻挠据形断咀御配潞驮拾缆也鹅渍淘型冲心夫烹预绒莎硕潞柞悸及什谩闹项锨秧缨瞅棒耗痛拧寸此岂舵擂獭坑焕宏佣简脚翻杖厨捞晌予吕瑚躬扛晶猛洒贷娇斯厘荷澡晌垢觉室峪柠壮漏鲍商斜兴悼羡戒诧拔脉艾套楔辈撩轿侠摊纤胀赎触搐钒亦窒握馋捆慑弟伴准癣蚌苍琵苟稗玛芋奸里投弘弯写剑卫察副碟
本文标题:中国货币政策的选择-最新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542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