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中外电影史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中外电影史知识点总结考虑到之前文豪上传的版本五万字背起来难度太大,所以根据该版本结合老师画的重点整理出了这个精简版,希望能帮到大家,祝考试顺利^_^——————————————分割线—————————————————第一章世界电影艺术发展概述电影诞生于1895年12月28日,(特点:是科学技术的产物。)1927年《爵士歌王》(第一部有声电影)1931年3月《歌女红牡丹》(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第二章法国电影法国电影艺术的先驱者:卢米埃尔兄弟&梅里爱第一部电影作品——卢米埃尔兄弟《工厂大门》P12~13卢米埃尔兄弟被称为“世界电影之父”,著名影片包括《工厂大门》、《火车到站》、《婴儿午餐》、《水浇园丁》、《烧草的妇女们》、《出港的船》。特点:·大都是由一个固定视点的单镜头拍摄而成·物体与人物时远时近,不同景别的视觉变化,形成了纵深的场面调度。(“长镜头”的拍摄方法,即固定视点的单镜头拍摄下来的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连续体。)·卢米埃尔兄弟已经很恰当地规定了影片的真正领域。小说、戏剧主要是表达人类的心灵。至于电影,它所表现的乃是生活的动态、自然界和它的现象、人群和人们的变动。凡是运动的东西都在电影机的拍摄范围之内。电影机的镜头是向世界开放的”。梅斯吉希·体现了电影与生俱来的记录的本性。梅里爱1902年《月球旅行记》1905年《太空旅行记》意义:摄影机始终静止地面对舞台空间,缺乏运动感;演员保持着舞台表演的意识……受到戏剧舞台观念的束缚A.奠定了乔治·梅里爱在电影史上的地位:首位电影技术探索者B.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剧情影片的某些规范:历尽磨难的主人公尖锐的矛盾冲突生动曲折的情节评价梅里爱:将科学与魔术、现实与幻觉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充满魁力的光怪陆离的幻想世界。梅里爱的影片代表着一个惊奇的孩子眼中所看到的一个充满科学奇迹的世界,是以原始人的那种聪明、细致的天真眼光来观察一个新世界。卢米埃尔&梅里爱卢米埃尔现实生活写实的记录性的倾向自然模拟现实电影纪录片先驱梅里爱银幕戏剧幻想的浪漫主义的倾向技术改变现实电影故事片先驱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背景:经济危机使得电影工作者关注现实和日常生活,在困境中寻找生命亮色和生存诗意。30年代以后,电影艺术家在左翼力量的影响下,拍摄了一批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影片。人们常称30年代的法国电影为“诗意的现实主义”。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代表人物:雷内·克莱尔(RenéClair)、让·维果(JeanVigo)、马赛尔·卡尔内(MarcelCarné)、让·雷诺阿(JeanRenoir)雷内·克莱尔1930年《巴黎屋檐下》影片内容:叙述了一个街头歌手的恋爱故事…阿尔伯特视觉表现极为精彩…布景设计富有诗意,各色人等幽默风趣,手风琴伴奏带来轻松愉悦的好心情,巴黎郊区充满浪漫情调……把现实主义和理性的世界变成为一个幻想和歌唱的场所。电影化手法(后窗)人物设置(马路天使)细节(神女)《巴黎屋檐下》,在德国、美国、日本,甚至在整个欧洲都受到欢迎。原因:就是作品尽可能地少使用对白,一切思想和含义都在人物的动作、眼神和歌曲中完成。并非是停留在默片的视觉观念中,只是就对白的使用采取了极为慎重的态度。写实主义电影大师:让•雷诺阿P27~29《托尼》《幻灭》《游戏规则》“对意大利电影起过重要的、决定性的影响”“意大利电影在戏剧性方面很出色,而我在《托尼》中竭力不在戏剧性上面做文章。”托尼的故事:托尼(意大利人)玛丽亚约瑟夫阿尔博特《托尼》(1935)的故事来自三十年代法国南部一则真实事件…朋友,当地警察局长,不重戏剧性,重对生活原貌的再现:1、电影在事件的发生地拍摄,2、片中演员均为业余的无名小卒,据雷诺阿说他们大部分都讲法国的南方方言。3、《托尼》不在戏剧性上面做文章,但因为故事本身就是一则社会新闻,有较强的戏剧因素(例如片中相对复杂的恋情关系,凶杀),但是,导演做到了:着重事件的描述和生活原貌的再现,而非处心积虑设置悬念来折磨观众的智商。4.雷诺阿说:“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另一个区别是声音。我酷爱现场实录。”《托尼》中开进马尔提格站的那列火车发出的声音,完全是现场录制,而且就是人们在银幕上看到的那列火车发出的。相反,《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中的声音完全是后期配制,《托尼》的拍摄手法,譬如采用真实内景与外景、起用业余演员等,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有很大影响。《托尼》的外景主要在乡村(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多以城市生活为题材),电影大部分场景于室外拍摄,自然美景仿佛一个天然舞台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的风格:白描式的写实,诗情洋溢的画面,质朴的影像语言突出的误识:其一,忽视电影艺术的视听性。这表现在一些影片中,由于过于强调对白和编剧的作用,强调文学的作用,却往往忽视了电影首先是一门视觉性和听觉性的艺术,这是十分令人遗憾的。其二,编剧:普莱卫、斯派克、让松具有近似性同样的戏剧模式:搬到当代平民社会现实中的悲剧的模式。普莱卫、帕涅尔的门徒们一拥而起,这些平庸的模仿者匠气十足,抹平了电影艺术创作的独特性与个性。法国“新浪潮”电影背景:模仿好莱坞(制片人操纵投资大虚构故事人工背景明星幻觉)理论主张:1.电影的本体——纪录本性:巴赞:电影比其他艺术更接近生活,贴近现实推崇巴赞的纪实美学,即纪实性是电影的第一本性;2.场面调度理论:在影片中大量运用长镜头和移动摄影;3.作者电影概念:他们强调导演的主导地位,提出作者电影观念,即电影必须具有作者自己的个性。创作特点:1)“新浪潮”电影的最大特点就是其强烈的个人色彩的“作者电影”风格,为此,他们首先在电影制作方式和制片技术上进行了一场革命。电影不再以制片人为中心,而是强调导演的主导地位。采取与好莱坞“优质电影”完全不同的制作方法,成本低,制作周期短,采用实景拍摄与自然光效,大量启用非职业演员,特别是打破了格里菲斯以来的叙事模式和情节结构方式,用无逻辑的事件组合代替和打乱情节结构。2)“新浪潮”电影在叙事结构上的变革,与电影作者对世界和人生的存在主义看法相一致,要求探究一种非理性的全新的艺术表达形式。3)“新浪潮”电影为了打破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银幕梦幻机制,大胆革新电影语言,在电影编剧、摄影、音响处理、剪辑技巧和演员表演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于传统的特点。4)在电影剪辑上,“新浪潮”电影打破传统束缚和影片画面恪守的流畅规则,时空表现更为灵活和随心所欲。总之,“新浪潮”电影在“作者电影”观念的指导下,对传统的电影模式、电影语言和电影技法采取了大胆超越的态度,一切为我所用,并不断创新,其形式的探索一直与其影片意义的表现相配合、相一致。主要导演及其作品让-吕克·戈达尔《筋疲力尽》(1959)、《女人就是女人》(1960)、《放荡的生活》(1962)、《卡宾枪手》(1962)、《蔑视》(1963)、《男性与女性》(1965)、《阿尔法城》(1965)、《狂人彼埃罗》(1965)、《我所知道关于她的二、三事》(1967)、《周末》(1967)、《中国姑娘》(1967)、《快乐的知识》(1968)、《东风》(1969)人物:存在主义玩世不恭反秩序反传统1959年,在特吕弗的帮助下,戈达尔导演了第一部长故事片《筋疲力尽》并一举成名。P34~37如何评价米歇尔这一人物形象?出卖?与类型片有何不同?让·吕克·戈达尔开创了怎样的影像风格?类型电影:指按照不同类型(或称样式)的规定要求制作出来的影片。例如:西部片、歌舞片、喜剧片、恐怖片、强盗片……演员直接对着观众说话开放空间(美国侦探影星)汉弗莱·鲍嘉西部片正、反面?本片无此借鉴其情节框架米歇尔:无政府主义者放荡不羁可怜悲剧人物帕特丽夏:易变出卖自私警探:举报打死不想逃跑的罪犯呈现:20世纪50年代法国社会中某一类年轻人的生活行为,真实的面貌。展示行为和存在没有对其本质下结论为什么要那样做?存在主义:存在先于本质弗郎索瓦·特吕弗,作者电影的提倡者和突出代表。将安德烈·巴赞当作自己的精神导师。1954年,《电影手册》上发表“新浪潮”宣言:《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主要作品:《四百下》(1959)、《二十岁时的爱情》(1962)、《偷吻》(1968)、《夫妻生活》(1970)、《飞逝的爱情》(1978):5部自传体影片,主人公安东尼由同一演员(让-皮埃尔·莱奥)扮演。另有《枪击钢琴师》(1960)、《朱尔和吉姆》(1961)、《柔肤》(1964)、《穿黑衣的新娘》(1967)、《密西西比美人鱼》(1969)、《野孩子》(1970)、《两个英国姑娘》(1971)、《美国之夜》(1973)、《阿黛尔·雨果的故事》(1975)、《最后一班地铁》(1980)、《隔壁的女人》(1981)等。1959年,特吕弗导演了他的第一部长故事片《四百下》。书本P38~39自传——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导演自己童年生活的自传,………大部份情节都是他及其玩伴的真实故事。少许是虚构的。巴赞与特吕弗之间是一种亲如父子的关系…青春——主人公安东尼:…十三岁的少年在青春期的叛逆、僵化的学校教育制度和不和睦的家庭之间,得不到理解和关怀,找不到宣泄的出路。成为程式化的社会表面之下的牺牲品。特吕弗自己说:“和别人的青春期比起,我的青春期相当痛苦,希望藉本片描述青春期的尴尬。”悲悯的俯看、指责片名——特吕弗说:“一个人在那样的转变时期,会有令人忧患的经历,感情还很幼稚,身体开始发育,既渴望独立,又慑于父母师长的权威……稍有不快就会爆发,他们就会不顾一切地胡来,在法国,有句话来形容这类胡来,叫‘打他四百下’。这就是片名的由来。”影片创作特点:1、反对棚内拍摄,进行实景拍摄,强调写实精神。(为了方便实景拍摄,从原有的定轨摄影,走向创作自由度较高的手持摄影。)2、自传3、选择非职业演员莱奥(少年犯)4、非情节化、非故事化(打破了以冲突律为基础的戏剧观念):没有刻意渲染富有戏剧性的矛盾冲突,而是通过叙述发生在学校、家庭、少管所中的一些日常琐事来一步步展现……5、影片制作周期短接着《四百下》拍摄了一系列电影——《二十岁时的爱情》(1962)、《偷吻》(1968)、《夫妻生活》(1970)、《飞逝的爱情》(1978)镜头运用特点:跟拍是特吕弗的标志性语言,如:俯拍老师带着学生跑步,穿越巴黎的街道,而学生三三两两地溜掉。经典长镜头:从安东尼冲出少管所的球场起,跟拍他穿过树林,越过田野,滑下陡坡,一直跑到茫茫的大海边。他趟过浪花,任浪花拍击他的双腿。突然,他转过身,向岸边走来——定格——一个充满人间幸酸而又满脸稚气、踌躇不定的面部特写,久久地凝视着观众。(经典镜头——虽然场景和剧情有点平铺直叙,但是始终维持着一种张力,在结尾时候的定格,就把此前积累的张力无声地爆发了出来。这个电影史上被经常提到的经典场面,宣告新浪潮运动登上电影的历史舞台。)法国“左岸派”电影:“左岸派”为“新浪潮”的一个分支,阿伦.雷乃是这一集团的代表。他们拍摄的影片注重:探索人的内心意识,更使用大量现代色彩十分浓郁的时空倒错的“意识流”手法。左岸派与文学的联系十分紧密,当时盛行的“新小说”派作家中一大部分即是“左岸派”的成员。如“新小说”派的代表人物玛格丽特.杜拉斯。“新小说”派作家给“左岸派”电影带来了强烈的文学风格,因而“左岸派”电影又被称为“作家电影”。“作家电影”一词广义上具有双重含义:其一它意味着影片的导演即是影片的创作者,影片必须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其二,影片的剧本只选为电影原创的剧本,其中一大部分是文学家为电影创作的剧本,影片中许多表现手法因而来源于对文学表现手法的借鉴。左岸派电影创作特点/“左岸派”电影的艺术特点:书本P42~451)作为现代主义电影流派,“左岸派”较之“新浪潮”受到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更为广泛与全面。2)“新浪潮”电影提倡“作者电影”,要求电影表现导演的个性化特点。其实,“左岸派”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更能体现“作者电影”的特色。3)“左岸派”电影十分关注人的精神状态与活动,注重表现人物的回忆、记忆、想象、潜意识活动等主题;同时侧重人物的内心表现,特别是人物瞬间的意识流动,因而有人称其为“意识流”电影。(“新浪潮”侧重于把没有因果关联的生活事件串
本文标题:中外电影史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550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