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末复习提纲
1期末历史复习提纲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必修Ⅰ第一单元)(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夏商周1、夏:始创王位世袭2、商:内外服制度,神权色彩3、周:(1)分封制定义:P2;目的:巩固西周统治内容:周王给诸侯权利、诸侯对周王尽义务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殷商降族作用:扩大范围、加强统治、形成等级秩序(2)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作用:凝聚宗族,防止纷争,强化王权(3)礼乐制(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及发展1、确立:秦朝(1)特点:权力高度集中(2)内容:皇帝制:集权、世袭中央:三公九聊(分工配合、互相牵制)地方:郡县制(直接受命于皇帝,对皇帝负责)选官制度、秦律(3)影响:积极: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外来侵略、建设大型工程、发展社会经济、加强民族交流、提高行政效率等。消极:产生暴政,激发阶级矛盾,抑制文化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等。2、发展(1)皇权与相权之争演变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西汉:设中朝,察举制、征辟制2唐朝: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宋朝:二府(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元朝:中书省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趋势: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直至明清时发展到极端影响:明清时期严重影响中国社会进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2)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措施:秦朝:郡县制西汉:郡国并行制、设刺史、推恩令北宋: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元朝:行省制趋势:不断削夺地方实权,加强中央集权影响: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多民族的团结、有利于农耕经济及文化发展繁荣二、古代中国经济制度(必修Ⅱ第一单元)(一)农耕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1、农业(1)生产力:农具:石器到铁器、牛耕、灌溉工具耕作技术: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生产经营方式:集体农耕到个体农耕基本特点: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生产关系: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西周:井田制战国:土地私有制私有制类型:君主私有、地主私有(为主)、自耕农私有后果:土地兼并日趋严重、租佃关系日趋普遍(3)经济重心南移古代四大经济区域: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原因:北方人民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环境相对稳定、人民辛勤劳动、统治者重视农业影响: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政治和文化重心南移32、手工业(1)成就:冶炼业: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丝织业、棉织业;陶瓷业(2)经营方式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明中期之前占主要)私营手工业(明中后期始占主要)(3)主要特征:部门不断增加,产品内外兼销技术先进,居世界前列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私营手工业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3、商业(1)商朝:出现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2)周朝:“工商食官”(3)春秋战国:出现私商、使用黄金白银(4)秦:统一货币(铜钱)(5)北宋: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6)元朝:广泛流通纸币(7)明清:货币经济占主导、农产品进入市场、白银为主、商帮实力雄厚4、重农抑商政策(1)产生原因:商业不稳定性、商人流动性大商业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了矛盾(2)发展历程:战国产生、汉代加强、中唐松动、明清强化(3)影响:利:有利农耕经济发展。明清之前的抑商政策巩固国家的经济基础,维护政治稳定弊:明清以后抑商政策违背经济规律,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最终落后于西方4、城市(1)秦—唐:受官府的严格控制;市坊分开;政治、军事功能为主(2)宋后: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坊市破界;出现夜市、晓市、草市;以经济功能为主(3)明清: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5、对外贸易(1)西汉—唐:丝绸之路(2)唐宋:海上贸易的兴盛使港口城市走向繁荣(二)工业文明出现的趋向——资本主义萌芽41、时间:明中叶以后2、原因: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3、行业:江南的私营手工工场4、特征:商品生产、雇佣关系5、发展缓慢的原因:(1)经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封闭性(2)思想:传统思想的束缚(如重农抑商、重义轻利等)(3)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国家实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三、近代中国民主历程(必修Ⅰ第四、五单元)(一)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华1、鸦片战争(1840—1842)(1)原因: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根本)、虎门销烟(直接)(2)过程(略)(3)结果:中国战败,签订条约:《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放口岸、关税协定)(4)影响:中国主权和领土遭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原因:列强要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根本)、修约遭拒绝(直接)(2)过程(略)(3)结果:中国战败,签订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4)影响:中国主权进一步遭破坏、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洋务运动兴起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1)原因:日本制定大陆政策,对外扩张(根本)、朝鲜东学党起义(直接)(2)过程(略)(3)结果:中国战败,签订条约:《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开放口岸、允许设厂)(4)影响: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严重破坏中国主权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政府进行军事改革中国社会各阶层开展各种救亡图存斗争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1)原因:列强要瓜分中国(根本)、镇压义和团运动(直接)(2)过程(略)(3)结果:中国战败,签订条约:《辛丑条约》5(4)影响: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二)民族抗争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1)原因:阶级矛盾激化(根本)、外来侵略、自然灾害(直接)(2)过程(略)(3)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4)意义: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制定了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提出了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2、义和团运动(1)原因:民族矛盾激化(根本)、外国传教士活动猖狂(直接)(2)过程(略)(3)口号:扶清灭洋(4)作用: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加速清政府的灭亡3、辛亥革命(1)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兴起:革命团体(兴中会)和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思想论战、武装起义(3)高潮: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4)结局: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5)意义:政治:结束君主专制(帝制)经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生活:移风易俗(三)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1949年)1、五四运动(1)背景:日本加紧侵华、北洋政府卖国、十月革命鼓舞、中国外交失败(2)经过:口号、中心和主力的转移、初步胜利(3)意义:爱国救亡、民主科学、文化启蒙、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中共成立(1)条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6思想:马列主义的传播阶级: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组织: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2)成立:一大:最高纲领;二大:民主革命纲领(最低纲领)(3)意义:新型政党、面貌焕然一新3、国民革命(1924—1927)(1)开始:第一次国共合作(2)发展:北伐战争(3)结果:失败(4)教训:武装、领导权4、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1)南昌起义:打响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2)工农武装割据(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3)红军长征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直接)过程(1934—1936):遵义会议:内容(军事、组织);意义:转折结果:胜利5、抗日战争(1937—1945)(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初步、正式)(2)国共合作抗日:国民党:正面战场;共产党:敌后战场(3)抗战胜利:原因:全民族抗战、国共合作、正义战争、国际社会和海外华人的支持意义:第一次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贡献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基础6、人民解放战争(1946—1949)(1)背景:两种命运的较量: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2)进程:爆发: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防御:粉碎敌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反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决战: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追击:渡江战役、解放南京(3)结果: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结束7四、近代中国的经济(必修Ⅱ第10——13课)(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自给自足自然经济逐渐瓦解2、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3、出现近代工业(洋务企业、民族工业)(二)民族工业的发展阶段(时间)原因表现(史实)影响产生19C6070S1.外资入侵2.自然经济瓦解3.外商、洋务企业的刺激、诱导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产生新经济、阶级力量;抵制经济侵略;便于西学传播;推动中国近代化;初步发展19C末20C初1.清政府放宽限制;2.实业救国;3.收回利权;4.外侵加深,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实业家;棉纺织业发展迅速厂矿数、投资额增加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运动、辛亥革命)8(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衣、食、住、行)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铁路、轮船、飞机、邮政、电话、电报)3、大众传媒的发展(报纸、电影)五、现代中国政治(必修Ⅰ第六单元)(一)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1、新中国成立:(1)筹备:新政协会议(2)成立:开国大典(3)意义:对内:开创新纪元、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对外:壮大社会主义阵营、鼓舞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战争2、民主政治建设:(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一国两制(理论、实践:港澳回归)(5)推行和加强基层民主选举3、法制建设:完善法制——以法治国《共同纲领》(1949)、《社会主义宪法》(1954,第一部)、新时期的法制建设(二)现代中国的外交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三大政策、第一年与17国建交)黄金时期1912——19371.列强放松经济侵略2.辛亥革命的鼓舞3.实业救国4.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5全国的基本统一6国民政府政策措施。实业家;轻工业发展快;民族资本和厂矿数急增民族资本比重增加资产阶级壮大(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经济基础奠定抗日战争物质基础日益萎缩1937——1945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国民政府统制经济、官僚资本的垄断压榨、战争的破坏民族资本遭破坏、打击民族资产阶级对政府失望转而谋求建立民主政府陷入绝境1946——1949美国的经济掠夺、官僚资本的排挤、政府的苛捐杂税、战争的破坏民族工业陷绝境,工厂倒闭。9(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背景:为处理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实践: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2、70年代的外交:(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2)中美关系改善(1979年正式建交)(3)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建交)(4)国际上出现同中国建交的热潮3、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1)国际交流与合作(1)扩大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2)加入世贸组织(3)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4)推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1)改善同世界大国的关系(2)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3)开展“反恐”外交六、古代世界政治(必修Ⅰ第二单元)(一)雅典的民主政治1、条件:地理环境、城邦制度、经济条件、政治条件、东方文化的影响2、过程: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奠基、确立、顶峰)3、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体现: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4、评价:(1)积极:伟大文明的催化剂政治:首开民主政治的先河;有利正确决策、修正错误和监督政府经济: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文化:有利于文化繁荣(2)消极: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少数人的民主、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二)罗马法1、
本文标题: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末复习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580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