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 营养缺乏病预防--维生素(李老师)
维生素缺乏病维生素A缺乏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公认维生素A缺乏为世界上四大营养缺乏病之一(维生素A缺乏,PEM,缺铁性贫血,缺碘性甲状腺肿);早在公元前1500年,中国就有肝、蜜、龟壳等治疗夜盲的传说;维生素A缺乏是维生素缺乏甚至营养缺乏病中最广泛与最重要的缺乏病之一。病因学:原发性:维生素A缺乏在婴儿与4~5岁幼儿中发病率远较成人为高。(胎盘屏障,肝中维生素A的储存量很低);动物性食品供应较少,食物中维生素A与胡萝卜素摄取量不足;影响消化吸收的因素:消化道疾病、胰腺炎、膳食中脂肪含量较低;影响储藏、利用与排泄的因素:肝脏疾病、一些消耗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以眼、皮肤改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眼部症状:夜盲症:在维生素A缺乏时,眼部最早发现的症状是夜盲;干眼症:眼部发干、结膜失去光泽,变混浊;毕脱斑(Bito‘tsspot):位于角膜缘外侧,在结膜中间;角膜软化症:角膜干燥、混浊、溃疡、糜烂、穿孔、失明。皮肤症状:初期的皮肤症状为干燥、变粗和脱屑,继而发生丘疹;皮脂腺的分泌受抑制,因而形成皮肤干燥症并伴有皱纹,因其外表与蟾蜍的皮肤相似,所以又称蟾皮病;较重时皮肤皱纹明显,有如鱼鳞;多见于上臂与大腿的伸侧,以后逐渐向臂、腹、背及颈部蔓延。其它症状:骨骺系统:骨组织停止生长,影响发育,使儿童发育延缓;生殖系统:女性影响受孕、胎儿畸形;男性精子减少、性激素合成障碍;免疫功能:感染。维生素A缺乏病的诊断:生化诊断:血浆维生素A含量测定:成人0.35umol/L缺乏,儿童0.7umol/L缺乏;生理或功能评价诊断方法:暗适应测定:可作为早期诊断依据;夜盲发生前或轻度夜盲,则暗适应的功能会降低;生理盲点的测定:是反映维生素A缺乏的一个较灵敏的指标,生理盲点扩大(正常人1.8cm2);其它诊断流程:首先采用生理或功能性评价方法,观察其夜视力(即暗适应能力)有无减退,生理盲点有无扩大,这在缺乏中最早发生。血维生素A含量测定,观察其肝中维生素A的储藏情况。发生临床症状如眼的毕脱氏斑、角膜软化已到缺乏晚期。治疗:关键要及时发现与及早治疗;维生素A缺乏病的治疗比较单纯,补充维生素A:食补(志愿军,蛙肝),口服维生素A,急性严重缺乏时浓缩维生素A每日肌注;对症治疗预防:P340维生素D缺乏病机体的钙、磷代谢中,维生素D起重要的调节作用;突出的表现是佝偻病(rickets)或骨软化症(osteomalacia)的发生;主要发生在受日光照射不足,并缺少食物维生素D来源的人群中。病因:日光照射:皮肤(7-脱氢胆固醇)生成维生素D3,是主要来源,需要户外日光直接的照射;日光紫外线照射不足,现在仍是世界各地发生维生素D缺乏的主要原因;我国大面积普查的结果:东北地区发病率明显地高,其次长江流域;长时间的日光(紫外线)照射也不会引起维生素D3中毒。婴幼儿户外活动时间与佝偻病的关系:每日户外活动时间佝偻病发病率(%)北京天津上海哈尔滨在2h以上者9.6013.6613.3727.60在2h以下者25.7827.0218.9867.10食物:一般天然食品中维生素D含量很少,普通膳食中的含量也难以满足机体的需要;没有充分的日光照射,喂养不当,缺少富含D的食品是婴幼儿发生佝偻病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早产儿、多胎儿先天不足肝储存量少;动物性食品的控制及多种疾病都是导致老人发生维生素D缺乏的重要原因;维生素D缺乏病的发生不仅与食物维生素D的供给量有关,与食物的钙、磷含量、比例及其它成分也有关。肠道吸收障碍:胃肠道病患者胃切除手术后其它原因:肝病患者肾病患者维生素D的代谢及其作用的靶组织示意图:临床表现:佝偻病:主要是神经精神症状和骨胳的变化神经精神症状:常见于病的初期和极期;多汗、夜惊、哭闹;睡眠不安、枕秃,痉挛和手足搐搦等症状。骨胳的变化:与年龄、生长速率及维生素D缺乏的程度等因素有关。头部:颅骨软化;前囟边缘软化,闭合迟;重者颞枕部呈乒乓球样软化;形成方颅;或因睡眠压迫而变形;出牙迟,牙齿排列和发育不好。胸部:肋骨串珠;胸廓畸形:鸡胸、漏斗胸、赫氏沟;四肢、脊柱:长骨干骺端肥大似手镯、足镯;“O”型腿或“X”型腿;扁平足;其它:一般发育不良,神情呆滞;直立行走的时间也较晚;低血钙常出现肌痉挛或手足搐搦。骨软化症:多见于妊娠、多产的妇女及体弱多病的老人;最常见的症是骨痛、肌无力和骨压痛;肌无力是维生素D缺乏的一个重要表现;在骨痛与肌无力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患者步态特殊,被称为“鸭步(waddling)”或“企鹅步态(penguingait);伴发骨质疏松、压迫性骨折诊断: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化验及X线检查作出全面的诊断。病史:早产、出生体重、居住条件、营养及日照时间等。化验:碱性磷酸酶活性;血浆25-(OH)-D3含量;X线检查:佝偻病以骨骺临时钙化带改变明显,增宽、模糊,干骺端呈绒毛状;骨软化症X线检查最常见的现象是骨质疏松、畸形和骨折。防治:预防措施:容易发病的婴幼儿、孕妇、乳母和体弱多病的老年人,重点照顾;鼓励户外活动,得到充分的日光照射,是预防佝偻病和骨软化症最简便有效的方法;饮食营养;补充维生素D,补充的方法:☆维生素D强化牛奶;☆小儿出生后1~2星期,直到2岁,在牛奶中每天滴加400~1000IU维生素D滴剂;避免摄入维生素D过多,注意血钙☆间断补充大剂量维生素D:从新生儿出生后半个月开始,南方地区每月补充维生素D糖丸1粒(含50000IU),北方地区每月2粒;半岁以上的儿童,夏季可停止使用;对北方地区1岁以内的儿童,也可以在冬春季分2次口服或注射维生素D360万IU,南方儿童可一次使用维生素D330万IU;对1~3岁儿童的使用剂量应较1岁以内儿童减半。维生素B1缺乏病习惯称本病为脚气病;多发生在以白米为主食的南方地区;与乙醇中毒合并发生亚临床缺乏。缺乏病因:硫胺素摄取不足:长期食用精白米、面、偏食、烹调方法不当;硫胺素的需要量增加:生理状态有妊娠、哺乳、儿童生长发育、成人剧烈劳动等,疾病状态;吸收或利用障碍:胃肠道疾病、肝病吸收不良;抗硫胺素因子:耐热:贝类、虾、鱼;不耐热:植物,槟榔、茶叶、咖啡。慢性酒精中毒:影响摄入、吸收、代谢,肝硬化储备减少。临床表现:成人脚气病的症状:*前驱症状(亚临床):软弱无力、常有沉重感;厌食、消化不良和便秘;失眠、不安、易怒等精神神经系统症状;*神经系统:常有上行性对称性周围神经炎,表现为运动和感觉障碍;*循环系统:多有心悸、气动过速和水肿,可有心肌病变致心衰。临床上,神经型为主的称为干型脚气病。以水肿和心脏症状为主的称为湿性脚气病。以急性心脏病变为主者称心脏或称脚气性心脏病。婴儿脚气病的症状:多发生于出生数月的婴儿;病情急,发病突然;误诊时可死亡。以心血管症状占优势,相似于成人的急性心脏型脚气病。有喉水肿而失音,形成特殊的喉鸣(脚气病哭声)。症状开始到死亡约1~2天,治疗及时可迅速好转,婴儿脚气病死亡率较高。诊断与鉴别诊断:依靠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心电图,实验室检查和实验性硫胺素治疗而可做出可靠诊断;病史:是否长期以稻米为主食,稻米碾磨的程度、有无偏食、有无饮酒、妨碍吸收和利用的疾病,病人否存在硫胺素需要量增加的因素;实验室检验:尿中硫胺素排出量;4h负荷实验;血液中红细胞转酮酶活性;鉴别诊断:有神经炎者需要与铅、砷中毒症状鉴别。治疗:去除病因;补充硫胺素:♥病情轻,口服硫胺素,一日3次,每次5mg。♥重者肌注或静注硫胺素一日2次,每次10mg。到病性缓解后,可改为口服;♥暴发型:首次静注硫胺素20mg,其后每4小时肌注10mg、直到可改为口服,每日10mg;辅助药物治疗:酵母4~20g或用复合维生素B。一般治疗:卧床休息以及对症治疗。维生素B2缺乏病在我国,核黄素缺乏病是一种常见的营养缺乏病。病因:多由于膳食中核黄素供给不足;需要量增高;吸收、利用障碍引起;药物影响。临床症状:常见的是口腔和阴囊的病变,即所谓“口腔-生殖系综合征”口腔症状:唇炎、口角糜烂、炎舌;脂溢性皮炎:多见于皮脂分泌旺盛处;阴囊炎:阴囊瘙痒为初发的自觉症状,红斑型,丘疹型,湿疹型;眼睛症状:球结膜充血、视觉模糊并容易疲劳。诊断:临床症状多为非特异性,常合并其它维生素缺乏;注意鉴别诊断;有条件可做实验室检查:尿维生素B2测定,维生素B2负荷试验。治疗:食物补充;补充维生素B2:维生素B2片口服,10mg,每日2次;对症治疗。叶酸缺乏症最常见的危害是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常见于孕妇及哺乳妇女,婴幼儿时期,其他年龄较少见。叶酸缺乏的原因:摄入不足:饮食单调,缺乏肉类及蔬菜,长期主食奶粉或煮沸后牛乳,长期偏食;需要增加:婴儿尤其早产儿生成发育快孕妇及哺乳期需要量增加;疾病因素:感染、疟疾及慢性溶血时,需要量增加;维生素C缺乏:不能使叶酸变为具有活性的四氢叶酸。临床表现:一般症状:面色逐渐苍白、轻度浮肿,贫血症状;消化系统症状:出现较早,厌食、恶心、呕吐较常见,时有稀便;造血器官:肝、脾肿大,肝肿大远较脾肿大为多,肿大程度亦更为著;伴有出血表现、免疫力地下;神经精神方面症状:小儿较成人常见,表情呆滞、眼神发直、对周围反应迟钝;嗜睡、智力及动作能力均可有倒退;可有手足无意识的运动震颤;其他:孕妇可至早产、胎儿发育迟缓、智利低下、畸形等。治疗:去除病因:去除同时存在的其他疾病;改善饮食:选择易消化、富有蛋白质、叶酸及维生素B12的食物;药物治疗:叶酸:剂量为5~10mg·d,叶酸的疗程常需数月;维生素B12:剂量为25~100μg,症状严重时可每日1次肌注,否则可每周2~3次肌注;血象恢复期间宜加用铁剂以弥补造血旺盛后铁的不足;输血:仅用于严重病例。维生素C缺乏病维生素C缺乏病主要是指坏血病;典型表现:牙龈肿胀、出血,皮肤淤点、淤斑,广泛出血;但维生素C缺乏不仅能引起坏血病,还与炎症、动脉硬化、肿瘤等多种疾患有关。坏血病在历史上曾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有“水手的恐怖”之称,目前,成人少见。病因学:坏血病主要由于食物中缺乏维生素C而致病;自然界中多数动物可利用葡萄糖的碳链生成维生素C,但人类及其它灵长类、豚鼠体内缺乏葡糖酸内酯酶,不能合成维生素C,必须由食物供给;谷类及乳类中含量甚少,人工喂养的婴儿及成人食物中长期缺乏新鲜水果和蔬菜,可患本病;维生素C的性质很不稳定,遇金属酶(铁、铜)易被氧化破坏,对氧很敏感、碱性环境中,亦易被氧化分解,所以食物烹调、加工不当,往往导致维生素C大量破坏。临床表现:前驱症状:四肢无力、衰弱、肌肉及关节等疼痛症状,成人早期即有齿龈松肿,婴儿则有不安,骨骺周围出血;出血症状:齿龈出血是坏血病的主要病症,常伴有慢性齿龈损害,即齿龈炎;皮肤点状出血是突出表现;肌肉、关节、腱鞘等外出血;内脏也有出血,如血尿、便血及月经过多等;贫血:长期出血,维生素C缺乏影响铁吸收;骨质疏松:维生素C缺乏,胶原蛋白合成障碍,以致骨有机质形成不良而导致骨质疏松;儿童常表现出突出的特征,四肢屈曲状态、疼痛呈蛙状体位,坏血病串珠。其它:免疫力低下易感染,胶原合成障碍伤口愈合不良等。诊断:主要依据膳食史、典型症状和体征以及生理、生化检验,还可进行治疗试验。♥生理功能检查: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出血点的数目反映毛细血管受损程度;方法:①压迫法②正压法③负压法♥生化检验:血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只能反映维生素C摄入情况,但不能反映体内维生素C的储存情况。白细胞中维生素C含量:能够反映组织中的维生素C储存情况,而且不受维生素C近期摄取量的影响。负荷实验;治疗:轻症病人每日服维生素C200-300mg,重症300-500mg,感染时剂量应增加,分3次在饭前或吃饭时服用;不能口服或吸收不良时,可肌肉或静脉注射,每日一次(乳幼儿100-200mg,成人500-200mg),症状明显好转时,减至50-100
本文标题:营养缺乏病预防--维生素(李老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595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