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教育学-第六章教学-知识点总结
第六章教学知识点总结第一节教学的意义和任务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途径。教学是完成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二、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中心)工作。三、教学的任务: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2、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当代“教学”观变革: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的转变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移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第二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概念:(一)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孔子的“学、思、行”思想;《学记》的“教学相长”、“藏息相辅”、“长善救失”等;朱熹的“朱子读书法”;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苏格拉底“产婆术”;夸美纽斯推行班级授课制;卢梭能动的儿童观和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三中心”、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阶段论;杜威、凯洛夫、赞科夫、布鲁纳等人的教学思想。(二)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二、教学过程的性质(一)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间接性;2、引导性;3、简捷性。(二)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三)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三、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一)传授/接受模式:引起学习动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和技能——应用知识和技能——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掌握情况(二)问题/探究模式明确问题——深入探究——作出结论第三节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二、我国中小学教学原则(一)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辩证统一规律)的反映。直观一般包括三大类: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要根据中学学科的特点和实际,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2、直观教具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3、运用直观教具要和语言讲解结合起来4、要防止为了直观而直观的偏向(二)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教和学相互依存辩证统一规律)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辩证统一规律)的反映。孔子、《学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和责任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2、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指导学生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自立和独立工作的能力。3、发扬教学民主。要尊重学业不良的学生、有过错和缺陷的学生、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辩证统一规律的反映。在西方,古希腊智者派认为,没有实践的理论和没有理论的实践都没有意义。乌申斯基也指出:“理论不能脱离实际,事实不能离开思想。”毛泽东同志多次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正确处理感知与理解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重视联系实际,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向理性飞跃;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学生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指导学生善于在已经形成的概念基础上去认识新的具体事物,促使概念向更高水平发展。2、处理好理论与实际的关系。3、教学中应注意联系三个方面的实际。第一,教学实践;第二,中学生本身实践;第三,社会实践(四)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贯彻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教师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研究课程准和教材,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因素,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3、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五)巩固性原则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俄国的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这个比喻非常精辟,道出了巩固知识对教学的重要意义。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要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比如年代、人名、单词等本身需要机械记忆,但是教学中的大部分内容本身具有一定意义。2、要及时地组织学生进行系统的复习和练习。3、要指导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六)循序渐进原则《学记》中“不凌节而施”“学不塌等”的思想。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教师应按照中学课程内容的逻辑体系进行教学。2、教师应根据中学生发展的“序”抓好教学。3、教师既要循序,使教材内容和教学进度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要使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这样才能使他们有所提高,才能促进他们的发展。(七)因材施教原则我国首倡“因材施教”者应为孔子。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考虑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2、教学中,教师还应了解每个中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3、正确对待“先进生”和“后进生”。第四节教学方法一、教学方法概述(一)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采用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方式)的总称。(二)教学方法的选择1.教学目的和任务2.教学过程规律和教学原则3.本门学科的具体内容及其教学法特点4.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包括生理、心理、认知等5.教师本身的条件,包括业务水平、实际经验、个性特点6.学校与地方可能提供的条件,包括社会条件、自然环境、物质设备等7.教学的时限,包括规定的课时与可利用的时间8.预计可能取得的真实效果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一)(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坚守课程内容的方法。它是中小学各科教学的一种主要教学方法,具体包括(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1、要把高难度的思想性和严密性的科学性有机地统一起来。2、要经常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3、要讲究语言艺术。4、可恰当运用板书和教具。(二)谈话法(提问):是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师生交谈,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提高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的一种教学方法。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1、教师要充分作好谈话前的准备。2、问题的提出要明确、具体、难易适中,富有启发性。3、在谈话进程中,要抓住学生思维发展的脉络,提出问题,因势利导,逐步引出结论。4、教师要掌握提问的技巧。(三)(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教师提出的议题,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最终弄清问题的一种方法。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1、讨论的题目要有价值。2、讨论前应作好充分的准备。3、讨论时,要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4、讨论结束时,教师应进行小结。(四)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等材料,以获得知识、培养自学能力以及发展其他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读书导法包括(指导学生预习)、(复习教科书)、(阅读参考书)和(自学材料)等。(五)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各种实物,教具,音像资料或作示范实验,以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取关于事物的感性认识,说明、印证和巩固可通所讲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演示法)直观性强。(六)参观法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外一定的场所,对实际事务进行观察,研究,从而获得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一种方法。(参观法)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把课堂学习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七)练习法(练习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八)实验法(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以获得与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九)实习作业法(实习作业法),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参加实践活动,进行实际操作,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发现法”是由美国的教学心理学家(布鲁纳)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第五节教学组织形式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一)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织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历史上最早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17世纪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总结了前人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在其所著的《大教学论》中,对班级授课制作了理论上的阐述和论证。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道尔顿制是由美国的H.H.(柏克赫斯特)于1920年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建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组织。道尔顿制的显著特点是重视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三)当代国外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1、小队教学2、朗特普制3、小组合作学习4、开放教学(开放教学)的特点是在教室内分成几个“兴趣区”;教学活动没有固定结构;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在活动中学习;不分年级,也不按能力分组;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建议、鼓励和帮助,创造一种令学生喜爱的环境。二、教学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也叫课堂教学,它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特点:1、以“班”为学生人员组成的单位2、以“课时”为教学的时间单位3、以“课程表”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周期4、以“课”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一)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优点:1、把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班级,使学生成为一个集体,可以互相促进和提高2、教师按固定的时间表,同时对几十名学生进行教学,扩大了教育对象,提高了教学工作的效率3、在教学内容和时间方面,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使教学工作能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4、各门学科轮流交替上课,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又能减轻学生的疲劳,符合学生大脑活动的规律和用脑卫生缺点:班级授课制的最大缺陷是不能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特点和发展他们的个性。三、教学的辅助形式作业、参观、讲座、辅导四、教学的特殊形式教学的特殊形式是(复式教学)。五、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备课、上课、课后教导工作(包括作业、辅导、学生思想教育)、学业评价,其中(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评价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一)、备课1、备课的意义(备课)是指教师在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具体地说是指教师在课前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适当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创造必要的教学环境与条件,以便使新的教学活动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学准备过程。2、备课应做的工作1、备教材2、备学生3、备教材备教材时,要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2)突出重点,解决难点(3)领会插图,认真准备插图、挂画和板画(4)钻研习题,认真准备练习和作业(5)备提问3、备课应写的计划备课要相应地编制出三个计划:(1)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2)课题(单元)计划(3)课时计划(教案)(二)上课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上好一堂课的要求(或一堂好课的标准)1、教学目的明确2、教学内容明确3、教学方法恰当4、教学组织得好5、师生互动得好6、教师要有全面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掌握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当代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学业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本文标题:教育学-第六章教学-知识点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626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