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党情部分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报告对党情变化的内容、特点和方位的论述,大大地深化了我们对21世纪中国共产党党情的认识,是我们推进党的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一、党情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党情即党的基本情况,它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党自身的状况,包括党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及特征,党所担负的政治任务,党的活动运作方式,党员队伍构成以及党的组织构成等状况;二是与党情密切联系的社会历史条件、社会环境和时代特征,亦即世情和国情。十六大报告关于两个“成为”的科学论述,抓住了21世纪执政党党情的基本特征,反映了对包括苏联、东欧剧变教训在内的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战略思考,体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只有认清党情,才能使全党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历史性飞跃,切实回答和解决好怎样建设好执政党这一至关重要的时代课题。两个“成为”的科学论述,揭示了我们党是领导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这一党情特征。这不仅仅是对执政党历史方位的概括综合,它反映的是执政党怎样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一种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党情可用“革命党”概括之。这一事实迫使党十分地注意维护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长期执政的条件,使我们党的党情在动态性发展中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党所拥有的巨大的政治资源及其相对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的优越地位,使党面临着一种外部压力,这就是执掌政权所带来的权力、名利、地位、荣誉、声望等诱惑的压力。执政党要摆脱这种压力,必须通过党情这个窗口来深刻认识执政与群众、执政与权力的法理关系,自觉摆正公仆与主人的位置。只有认清党情,才能使全党在领导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等,使我们党在封闭状态和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一套领导体制和机制、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党的活动方式和组织方式等都出现了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尤其是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结构、社会阶层、利益格局、权力分配、人员流动、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对执政党的战斗力、渗透力、控制力、影响力、凝聚力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作为一个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要想把握历史的契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立足党情,与时俱进地调整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调整和改革党的功能、结构、运作机制与活动方式。二、执政和改革开放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党情状况正确认识和把握党情,是我国社会经济基础发展变化对政治上层建筑的要求,也是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的要求。1.中国共产党是长期执掌国家政权的党长期执政的条件极大提升了我们党的党情优势。首先,党代表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全面控制和掌握着国家政权,从而在整个国家保持着崇高的威望和不可替代的领导作用。其次,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形成了完整和科学的理论体系。第三,党把民主集中制作为立党的基本组织原则,从机制和程序上规范着党的活动内容与活动方式,为提高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生命力起到了强大的组织整合作用。第四,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强调党的思想统一、组织统一和行动统一。从中央到地方基层组织,党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式领导,全党形成了高度完善的结构特征。第五,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初步探索出一条开展反腐败斗争的有效路子。这些党情,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长期执政的过程,使我们党的党情状况也呈现出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党的执政基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使部分党员和社会群众的思想认识较之战争环境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其次增大了既得利益者脱离群众的可能性。切实解决好党控制权力而不被权力所控制的问题,是执政党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第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造成了利益主体多样化的格局。这种格局使价值取向多元与党员的终极信仰一元的矛盾日渐突出,价值真空和信念淡化的现象凸现,党员克己奉公的精神受到抑制,通过意识形态积累起来的强大的凝聚力受到削弱。第四,长期执政的和平环境,使党所承受的外部压力明显减弱。党所面临的生死考验不再如对敌斗争时期那样直接和鲜明。这种状况,使一些党员和党员干部滋生了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等意识。2.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改革开放的党改革开放对党产生着深刻的影响。首先,改革开放对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取得了执政的地位后,在一些方面仍没有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完善自己。在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各种复杂局面、依法行政和总揽全局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其次,经济发展和社会协调任务凸现,要求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须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改革开放过程中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化所形成的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格局,造成了地方保护主义和分散主义现象的抬头,引发了利益的冲突和矛盾,从而增加了执政党政策整合的压力。第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作为执政党战斗堡垒的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基层党组织的活动方式、教育管理方式遇到了前所未有挑战,党的组织整合遇到新的问题。3.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党员人数最多的执政党经过80多年的奋斗,中国共产党的党员队伍已经达到6600多万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党执政的力量和作用发挥,已经通过党员数量和质量的辩证发展体现出来。共产党员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过程中,为党充分汲取执政党合法性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党的干部队伍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面向新世纪,我们党能否抓住机遇,迎接新的挑战,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执政条件下党员队伍建设的深刻变化使党的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首先,由于党吸纳和淘汰机制不健全,除犯重大错误,有的党员即使没有为党做过工作,只要按期交纳党费和参加组织生活,一生的时间都不会被取消资格,长此以往,党员作为党的细胞功能作用将会逐步弱化。其次,新党员、新的领导干部大量增加,党员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党员流动现象的日益突出,加大了教育、管理、监督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一些新党员和刚走上领导岗位的党员干部缺乏实际的党性锻炼,理论储备不充分,很容易受到消极腐败现象的影响和侵蚀。党史部分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说法,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巨大的事变。今天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一讲建党的有关内容。第一,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历史背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在20世纪初诞生于中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历史背景。第一,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不成功,呼唤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近代以来,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状态,在这样一种积贫积弱的民族危难情况下,许多的仁人志士进行了奋勇的斗争。流血的革命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比如太平天国起义,还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另外还有改良运动的推动,比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君主立宪。但是无论是流血的革命还是不流血的改良运动最后终归于失败,其中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因为没有一个先进的用科学理论武装的政党的领导。第二,近代以来中国工人阶级不断的发展壮大,到1919年前夕,中国的工人阶级队伍已经达到200万左右,这就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雄厚的阶级基础第三,新文化运动的掀起传播了马克思主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新文化运动于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开始,这场运动的掀起,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对封建专制思想、封建文化进行了极大的冲击,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从而为人们接受马克思主义打开了闸门。第四,20世纪的国际环境为我们党的创立提供了外部条件。在20世纪初的世界史上有两件事情值得注意:第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充分暴露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矛盾和各种腐朽的现象,使得原来许多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向往的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失望,从而开始思考,接受走别的道路的问题。最后选择了中国应该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不应该仿照西方走资本主义道路。第二是20世纪初,在世界历史上还有另一件重大的事情,也就是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俄国的国情和中国十分相似,俄国的工人、农民能够挣脱国内反动统治的压迫,取得革命的胜利,这就为中国人民树立了一个榜样,也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成为当时很多追求进步的中国人的一个目标、一个方向。以上四个方面,为党的创立提供了四个条件,或者是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四个大历史背景。第二,我们讲一讲五四运动与党的建立。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那么五四运动与党的创立有什么关系呢?我认为:第一,五四运动为党的创立直接准备了大批的干部队伍。可以说,投身于“五四”运动的骨干分子后来都成为我们党创建之初的领导干部和主要成员。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李达、邓中夏等等这些人,都是在五四运动中成长起来的,后来成为我们党创建的主要成员。第二,五四运动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五四运动中,无论是陈独秀还是李大钊,都在杂志上、媒体上撰写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社会主义学说。大家熟悉的比较有名的李大钊同志署名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这两篇文章就是在当时发表的,影响很大。同时,在马克思主义宣传过程中,通过与中国是否适合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是否应该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以及同无政府主义等问题的论战,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普及,从而他的影响在知识界、理论界、思想界,尤其是广大青年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第三,五四运动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农的相结合,因为在五四运动中,很多先进的知识分子到工人夜校去讲课,到农村去、到工农群众中去,通过向工农群众补习文化、宣讲知识的方式,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工农群众中得到宣传,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工农运动的相结合,这是我们讲的第二个问题,五四运动同党的创立的关系。第三个内容,讲一讲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1920年初,李大钊专门将从监狱里面释放出来,但仍然受到北洋军阀政府监视的陈独秀护送到天津,然后转往上海。在护送的路上,李大钊和陈独秀商定要建立中国共产党。所以我们大家熟悉的“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就来自这样的历史背景。陈独秀到了上海之后,便于1920年5月间就组织了一个秘密的具有共产主义色彩的团体——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那么在考虑成立组织的名称问题上,陈独秀特意跟李大钊写信商量,李大钊明确表示,我们党的组织就叫共产党。于是,经过酝酿和准备,在陈独秀的直接领导下,上海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于1920年8月间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的杂志编辑部成立了,当时党的组织名字就直接叫做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诞生的第一个共产党的组织,当时发起人一共有8个。其中有陈独秀、李汉俊、沈玄庐、陈望道、俞秀松、施存统、杨明斋和李达,大家推举陈独秀为书记,上海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之后,实际上就开始了全国党的各地组织的成立指导工作。他们通过写信的方式或者派人去直接指导等等方式来推动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产生。因此,中国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实际上起了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织的这样一个作用。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上海共产党发起组织及担任书记的陈独秀在指导全国共产党组织建立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也正因为这样,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一次会议上特别讲到,陈独秀创造了党,有功劳。那么,在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指导下,各地开始建立共产党的地方组织。北京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是在李大钊的直接指导下成立的。早在1920年3月份,在北京大学就成立了马克思学术研究会,以这个研
本文标题:中国共产党党史党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670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