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课件
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近三年高考试题统计与命题规律年份卷别题号选文考查角度命题规律2019年Ⅰ卷14~15宋诗《题许道宁画》①表达技巧;②观点态度1.从选材上看,所选诗歌以唐宋诗词为主。名家非名篇作品成为考查热点,有时也会涉及非名家的名篇作品。2.从题材上看,赠别诗、写景抒情诗、羁旅思乡诗等诗歌成为命题首选和考查重点。Ⅱ卷14~15唐诗《投长沙裴侍郎》①表达技巧;②思想感情Ⅲ卷14~15唐诗《插田歌(节选)》①表达技巧;②思想感情;③语言2018年Ⅰ卷14~15唐诗《野歌》①思想感情;②语言;③表达技巧Ⅱ卷14~15宋诗《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①思想感情;②表达技巧;③形象Ⅲ卷14~15唐诗《精卫词》①语言;②表达技巧;③思想感情年份卷别题号选文考查角度命题规律2017年Ⅰ卷14~15宋诗《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①思想感情;②语言;③表达技巧3.从考点上看,重点考查语言、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形象的考查还是隐含在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考题中,较少直接设题考查。4.从题型上看,2019年高考为一道4选1的客观题,3分;一道主观题,6分。Ⅱ卷14~15宋诗《送子由使契丹》①表达技巧;②形象Ⅲ卷14~15唐诗《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表达技巧;②思想感情真题自主·诊断(2019·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答案:D解析:“受恩必报”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的意思是“男子接受人家的恩惠应当根据自己的能力情况,我平生就不随便接受人家的恩惠”,这是对别人施加恩惠的态度,展示了诗人高尚的气节,并无“受恩必报”之意。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参考答案: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解析:第一问,情感表达方面的作用。颈联描写了渔乡隐居(垂纶,垂丝钓鱼,指隐居)和风中鸿雁鸣叫两个场景,“隐者”和“鸿雁”都是孤高耿介的意象代表,形象化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怀。第二问,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其他三联直抒胸臆,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态度,感情激烈。颈联在诗歌中间描写两个具体场景,使得全诗的节奏变得舒缓。“四陷阱”“三步骤”,解答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情分析选择题(4选1)这一命题形式在注重考查考生对诗歌全面理解的同时,扩大了考点覆盖面,也降低了试题的难度。选择题和主观题只是题型的区别,考查角度没有变化,多是从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形象画面、表达技巧、语言特点等角度设计题目。因此,答题时,只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找到选项的设误点,仔细分析,认真比对,就可以顺利作答。提分指导常见设问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满分技法诗歌鉴赏选择题设题“四陷阱”陷阱设误类型失误原因形象、画面分析不准。形象身份理解错误、形象特点概括不当、形象判断失误、形象作用分析不当、画面描绘不当、意境概括有误等。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不当,对诗歌形象的意义理解不当,概括的方法不当,不知常见意象的特点等。语言鉴赏不当。词语解释错误、语言特色分析错误、语言风格判断错误等。对词语的性质特征理解不清(主要为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对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是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理解不透,不能准确判断诗歌的语言风格等。满分技法陷阱设误类型失误原因表达技巧确认不准和效果分析不当。表达技巧判断错误、表达技巧的作用分析不当、相关内容联系错误等。表达技巧方面的知识积累不够,或不能理解表达技巧的特征和作用,或不能联系相关内容进行鉴赏分析等。情感分析不当。哀乐颠倒、对象错误、诗句理解错误等。没有正确理解诗意,不会利用诗歌中的某些暗示性词语进行推导。满分技法解答诗歌鉴赏选择题“三步骤”典题研析(2019·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注许道宁:北宋画家。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答题示范]第一步:反复咀嚼,读懂诗歌第一步:反复咀嚼,读懂诗歌第二步:选项切片,找敏感点第三步:分析比对,找出答案首联写画中山水的特点:入目之间皆是滚滚东流的长江之水,镜头拉远,那重重青山是多么苍翠,多么渺远。“满眼”写出了江水气势的浩大与江水在画中所占篇幅之大。“苍然”写出了青山的苍翠与渺远。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此项对应诗歌全篇。本诗写出了江山淡远之景,抒发了诗人悠然心会之情,写水用“满眼”,写山用“苍然”,写林用“含晚”,写云用“不还”,描写简淡而不事雕琢;且平中见奇,大有韵致。通过比对可知,此项对诗歌的赏析是正确的。第一步:反复咀嚼,读懂诗歌第二步:选项切片,找敏感点第三步:分析比对,找出答案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此项对应诗歌首联。诗人观画,映入眼帘的是盈目的江水,“满眼”写出了江水气势的浩大与江水在画中所占篇幅之大。而写山则用一个“苍然”,就写尽了山之远,有树而不可细辨。通过比对可知,此项对诗歌的赏析是正确的。第一步:反复咀嚼,读懂诗歌第二步:选项切片,找敏感点第三步:分析比对,找出答案颔联赞叹画作之精妙:一直以来山水渺远的意境难以体会,眼前的这幅画只有一扇窗子那么大的尺寸,却将万里山水展现于眼前。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此项对应诗歌颔联。诗中“一窗间”指的是尺寸不大的画,“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的意思是万里的山水竟被浓缩在尺寸不大的画作里。作者赞美许道宁通过一扇小窗大小的画作,表现出辽阔万里之势。通过比对可知,此项中的“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分析错误。第一步:反复咀嚼,读懂诗歌第二步:选项切片,找敏感点第三步:分析比对,找出答案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暮色苍茫中,连林间的树木也含着晚意。一个“含”字用得极其精当,说明画师配色之精妙,使每根树木都给人一种夜晚即将来临的感觉。抬眼望去,天上飘着一片浮云,它似乎也为这暮色下的山水美景而流连忘返。云的流连也是诗人的流连,说明诗人沉迷于画中,久久不忍离去。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此项对应诗歌颈联。暮色苍茫中,连林间的树木也含着晚意。抬眼望去,天上飘着一片浮云,它似乎也为这暮色下的山水美景而流连忘返。树木有情,云也有情——说到底还是诗人动了情。通过比对可知,此项对诗歌的赏析是正确的。第一步:反复咀嚼,读懂诗歌第二步:选项切片,找敏感点第三步:分析比对,找出答案尾联赞叹画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意义,不能用言语道出:这幅画中蕴含着更加绝妙的诗句,但我吟来吟去也觉得自己的诗并没有言尽画中之意。这是诗人谦称自己的学力浅薄,衬托画师技术之高超与画中山水景物之绝妙。与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异曲同工之妙。[我来答题]C跟踪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疏雨韩偓疏雨从东送疾雷,小庭凉气净莓苔。卷帘燕子穿人去,洗砚鱼儿触手来。但欲进贤求上赏,唯将拯溺作良媒。戎衣一挂清天下,傅野①非无济世才。注①傅野:殷代名相傅说曾筑室于傅岩之野,后用“傅野”借指贤人隐居的草野。1.【鉴赏性选择题】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迅疾的雷声仿佛是被疏雨送走,“送”字将疏雨描写得富有情趣,极具表现力。B.疏雨为小院带来凉意,莓苔如洗,既写出了环境的清幽,也蕴含了诗人的感受。C.诗人卷帘时,燕子从身旁飞过,洗砚时,鱼儿触手可及,画面宁静祥和,充满生机。D.尾联用典,含蓄蕴藉,意在表明诗人想要脱去戎衣,像傅说一样隐居草野。答案:D解析:“意在表明诗人想要脱去戎衣,像傅说一样隐居草野”错误。尾联借用“傅野”这个典故,是一种春秋笔法,看似是诗人想要归隐,但其实意在含蓄、婉转地表明自己济世救民、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2.诗歌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二者之间是如何关联的?请作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诗歌前两联描写环境的清幽和谐,表现闲居生活的美好。②后两联诗人抒发济世救民、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③“但欲”“唯将”构成情感上的转折,流露出诗人闲居于此的不甘,将前后两部分关联起来。解析:古诗鉴赏中,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来说,景有乐景与哀景,情也有乐情与哀情,这二者之间大致有以下四种关系: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就本诗而言,前两联描写的是乐景,而后两联抒发的是哀情,诗歌以乐景写哀情,“但欲”“唯将”构成情感上的转折,流露出诗人闲居于此的不甘,将前后两部分关联起来。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不遇咏王维北阙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百人会①中身不预②,五侯门前心不能。身投河朔饮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且共登山复临水,莫问春风动杨柳。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悦君应知。济人然后拂衣去,肯③作徒尔④一男儿!注①百人会:众多重臣被召的盛会。②预:同“与”。③肯:岂肯。④徒尔:仅能如此,意指平庸。3.【鉴赏性选择题】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献书报效朝廷却不被接纳,想要回归田园却收成不好,表现了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况。B.诗人渴望得到朝廷重用却无法如愿,然而又不肯违背自己的心志去趋附权贵、求取功名。C.远赴他乡后,诗人虽然可以和友人一起饮酒、登山、临水,仍不免触景生情,思念家人。D.今人自私冷漠而友人知我心忧,两者对比,反映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愤慨,对友人的感激。答案:D解析:“反映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愤慨,对友人的感激”错,“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悦君应知”两句,表现出诗人对今天世上的人只为自己着想、自私自利的现象的不悦,但并没有表现出对友人的感激。4.本诗因不遇而作却并不消沉,请结合全诗加以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诗人尽管不遇却不愿阿谀权贵,在落魄中仍保持自己的一身傲骨。②诗人与友人登山临水,在对家人的思念中仍不失豪迈豁达的胸怀。③诗人批判世人自私,在忧愤不平中仍坚守自己济世进取的志向。解析:“不遇”是指诗人当时被贬济州的处境,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然“不消沉”,诗中体现出“不消沉”的地方即为答题的关键。诗歌前四句主要写诗人“不遇”的窘境,第四句写自己即使怀才不遇,也不愿到权贵的家去阿谀奉承,落魄中仍然保持一身傲骨。第七、八两句写诗人与友人登山临水,不问春风杨柳,表现出诗人豪迈豁达的胸怀。最后四句,诗人批评世人的自私,表达了自己要济世致用的志向。诗人在失意潦倒、栖迟零落的境遇下,仍然说出如此高亢激昂的誓言,表现出他仍然有强烈的入仕的愿望。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①苏轼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②。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长与东风③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④魂。注①苏轼被贬黄州后,曾作诗赠友人,本
本文标题: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694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