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影像学名词解释双筒枪征:指胆总管扩张在肝门部与并行的门静脉内径相似,似“双筒枪”,称为双筒征。彗星尾征:超声波遇到子宫内金属避孕环或腹膜游离气体、肝内胆管积气等时,声像图表现为强回声及其后方的狭长带状回声,形如“彗星尾”闪烁,称为彗星尾征。超声莫非氏征阳性:胆囊炎时将探头压迫胆囊体表区,触痛加重,即超声莫非征阳性。胆囊双边征:胆囊壁水肿增厚时形成胆囊壁内外膜分离成双边的征象,多见于化脓性胆囊炎。牛眼征:转移性肝癌的典型表现:肿瘤周边呈较宽低回声,中心呈圆形高回声,即“牛眼征”。明亮肝:脂肪肝时肝脏近场回声呈较亮的密集增强回声,称为明亮肝。骨质增生硬化:是一定单位体积内骨量的增多。X线表现是骨质密度增高,伴或不伴有骨骼的增大。面团征:良性囊性畸胎瘤声像表现的一种,贴附于囊壁的大团块,内有弥漫性均匀分在布的点状强回声,常无声影,边缘圆钝,与囊内液体境界分明,称“面团征”脂液分层征:卵巢畸胎瘤的特征性征象,是指肿瘤内有一高回声水平分界线,线上多为脂质成分,呈均质密集强小光点,线下为液性无回声区。稽留流产:指胚芽停止发育超过2个月以上尚未排出宫外。胎盘早剥:指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上剥离。处女膜闭锁:处女膜发育异常,无孔道交通内外即为处女膜闭锁,因处女膜褶发育旺盛所致。因月经血不能流出,积存于生殖器官腔内形成经血潴留,时间短者,形成阴道经血潴留,时间久者,则形成阴道,子宫或输卵管经血潴留。先兆流产:先兆流产是指妊娠28周前,先出现少量阴道流血,继之常出现阵发性下腹痛或腰背痛,妇科检查宫颈口未开,胎膜未破,妊娠产物未排出,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相符,妊娠有希望继续。胎盘早剥: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称为胎盘早剥。夏柯氏三联征:指寒战,高热,黄疸,腹痛三联征,可见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总胆管结石等。巧克力囊肿: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卵巢组织中因反复出血而形成单个或多个囊肿,囊肿内含褐色陈旧性血液,色似巧克力样,故称为“巧克力囊肿”。异位妊娠:指孕卵在子宫宫腔以外的地方着床。其中以输卵管妊娠最常见。超声莫菲氏阳性:将探头压迫胆囊体表区触痛加重,探头深压腹壁接近胆囊底部嘱患者深吸气,触痛加剧并突然屏气不动。前置胎盘: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或覆盖于子宫内口处,位置低于胎儿先露部。植入性胎盘:胎盘植入子宫肌层为植入性胎盘,甚者胎盘还穿透子宫肌层。肺野:含有空气的肺组织在胸片上所显示的透明区域。正压电效应:由声波的压力变化使压电晶体两端的电极随声波的压缩与弛张发生正负电位交替变化,称为正压电效应。伴随阴影:伴随阴影是指在标准的正位胸片上,在肺尖部沿第2后肋的下缘,可以见到1~2mm宽的线条状阴影,是胸膜在肺尖部的返折处及胸膜外肋骨下的软组织所形成的,不要误认为是肋骨破坏或是胸膜肥厚等病变。腋亚段:从解剖上讲,右肺上叶的前段和后段支气管均分为两支亚段支气管,其中后段支气管的外分支向腋部走行,前段支气管也有一水平支向腋部走行,也就是说,右上叶的后段和前段的腋分支共同构成了所谓的“腋亚段”中间支气管:中间支气管,实际上为右主支气管的直接延续,是指右上叶支气管开口以下至中叶支气管开口之间的一段长约2~3cm,管径10~11mm的支气管。左侧无中间支气管。奇叶:奇叶是副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肺叶变异,是由于奇静脉的位置异常走行,奇静脉与周围的胸膜返折形成奇副裂,使右肺上叶内侧分隔成奇叶。奇副裂呈细线状影,自右肺尖部向内、向下走行至右肺门上方,终端呈一倒置的逗点状。奇叶发生率约为0.5%肺小叶:肺小叶是肺组织的最小单位,大小约(直径)为10~25mm。每个肺小叶的中部有小叶支气管及小叶动脉进入,小叶与小叶之间有小叶间隔,后者是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中有小叶静脉和淋巴管走行肺实质与肺间质:肺组织由肺实质与肺间质组成。肺实质是指肺脏具有气体交换功能的含气间隙及结构,主要包括肺泡管、肺泡囊、肺泡和肺泡壁等;而肺间质是指肺的结缔组织所组成的支架和间隙,包括肺泡间隔、小叶间隔、支气管和血管的周围组织。水平裂:水平裂也称横裂,是右肺上叶和中叶之间双层脏层胸膜组成的,有时在正侧位片上均可显影,约平第4前肋水平;侧位上横裂后端起自斜裂中部,向前且稍向下行走至肺的前缘处,多为线样致密影,有时也可表现为双曲面影。肺不张:肺不张是指肺的部分或完全无气而不能膨胀导致的体积缩小的状态,是支气管完全阻塞的结果。支气管完全阻塞后18~24小时,肺泡腔内原有的气体被循环的血液所吸收,肺组织萎陷,密度增高。阻塞远侧的肺组织可并发肺炎或支气管扩张等。支气管气像:支气管气像(airbronchogram)也称空气支气管征,是发生在肺渗出性病变和肺实变中的一种征象,是指当病变扩展到肺门附近时,可在实变的密度增高影中显示含气的支气管影,表明无支气管的阻塞,有助于肺实变和阻塞性肺不张的鉴别。虫蚀样空洞:充蚀样空洞,也称无壁空洞,为大片坏死组织内形成的空洞,洞壁为坏死组织,表现为大片阴影内可见多发性边缘不规则虫蚀样透明区,最常见于结核性大叶干酪性肺炎。渗液曲线:在中等量游离胸腔积液中,胸腔内的负压,液体的重力,肺组织的弹力和液体表面的张力,使得胸腔积液上缘在X线胸片上表现为外高内低边缘模糊的弧线影,称之为渗液曲线,也称反抛物线影,是游离性胸腔积液典型的X线表现。叶间积液:叶间积液是局限性胸腔积液的一种,是指积液局限在水平裂或斜裂的叶间裂内,并且不随体位的变化而变化。X线表现为沿着叶间裂走行的梭形阴影,密度均匀,边缘清楚,有时两端有尖端指向叶间裂的方向,以侧位胸片显示清楚。肺下积液:位于肺底与膈之间的胸膜腔内的液体称为肺下积液,以右侧多见。由于肺下积液使得肺下缘被推挤向上呈圆顶形状,导致所谓的“膈升高”,但这是假性“膈升高”,实际膈肌的位置正常。X线表现为“膈升高”圆顶最高点位于偏外1/3,该侧肋膈角变深而锐利,立位向一侧倾斜60°或取仰卧位检查多可见游离性积液的征象。自发性气胸:气胸是指空气通过破裂的脏层或壁层胸膜进入胸膜腔内的状态。如果由于某种诱因如咳嗽、憋气等,使得原本位于脏层胸膜下的肺部病变如胸膜下肺大泡等破裂,导致气体进入胸膜腔内者称之为自发性气胸,该气胸一般并无明显的外伤史,以青少年较为多见。纵隔摆动:当一侧主支气管的异物引起不完全阻塞时,导致两侧的胸腔压力失去平衡,呼气时患侧胸腔压力升高,纵隔向健侧移位,吸气时两侧胸腔内压力基本相等,纵隔恢复原位,称此为纵隔摆动,应在胸部透视下动态观察。心前间隙:心前间隙是指心前缘与胸壁之间的三角形透明区,尖向下,亦称胸骨后区。主动脉型心脏:主动脉结凸出,主动脉弓增宽,左心缘向外膨凸,肺动脉段(心腰部)凹陷,心脏近似靴形,故又称靴形心。二尖瓣型心脏:两心缘向外膨隆,肺动脉段(心腰部)凸出,主动脉结缩小或正常,心脏外形如梨形,故又称梨形心。普大型心脏:心脏比较均匀地向两侧增大,左右心室同时增大,肺动脉段平直,主动脉结多属正常,状如烧瓶。肺充血:又称肺血增多,是肺动脉内血流量增多所致,多见于由左向右分流和双向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也可见于引起右心排血量增加的病变。心胸比率:心脏最大横经与胸廓最大横径的比率。心脏横经是中线分别至左、右心缘各自最大径之和,胸廓横径则以最大胸廓处的内缘距离为准。肺门舞蹈:肺血增多时,于透视下可见到肺动脉段与两侧肺门动脉搏动增强。肺少血:又称肺血减少,是由于血液在肺动脉发源的右心室流出道受阻,造成肺循环血量减少。肺淤血:肺静脉血液回流受阻,使血液滞留在肺静脉系统内。第三弓:正常不显示的左心耳逐渐突出于左心缘并形成单独突起的弧形影。Kerley线:Kerley线,为肺小叶间隔的淋巴管淤积水肿或为小叶间隔纤维增厚所致。最早由克氏(Kerley)所描述,分A、B、C三种间隔线。KerleyB线为长2~3cm,宽1~2mm的水平横线,最多见于肋膈角区。KerleyA线为自肺野外围斜行引向肺门的线状阴影,长5~6cm,甚至可达10cm以上,宽0.5~1mm,不分支、且不与支气管血管走行一致,多见于上叶。KerleyC线见于中、下肺野,呈网隔状交织的短细的线条影。蝶翼征:系肺泡性肺水肿的典型征象,X线上呈大片状模糊阴影聚集于以肺门为中心的肺野中心部分,两侧较对称,其密度以在肺门区为最深,向外逐渐变淡,类似蝴蝶之两翼状阴影,肺尖、肺底和肺外围部分清晰。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收缩压和平均压分别超过30mmHg和20mmHg时称肺动脉高压。肺静脉高压:当肺静脉压力>10mmHg时称为肺静脉高压。残根征:肺动脉高压时,肺动脉段突出,肺动脉及二、三级分支扩张,外围分支变细,这种骤然的改变为“残根征”。第三蠕动波:第三蠕动波是食管环状肌的局限性不规则收缩运动,形成波浪状或锯齿状边缘,出现突然,消失迅速,多发于食管下段,常见老年人和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膈壶腹:当深吸气时膈肌下降,食管裂孔收缩,致使钡剂暂停顿于膈上方,形成食管下端膈上一小段长约4~5cm的一过性扩张,称膈壶腹,呼气时消失,属正常表现。食管前庭段:贲门上方3~4cm长的一段食管,是从食管过渡到胃的区域,称为食管前庭段,具有特殊的神经支配和功能。此段是一高压区,有防止胃内容物返流的重要作用。胃小区:正常胃小区约1~3mm大小,呈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大小相似的小隆起,是钡剂残留在周围浅细的胃小沟而显示出的,呈细网眼状胃小沟:正常的胃小沟粗细一致,轮廓整齐,密度淡而均匀,宽约1mm以下。无名线:在双对比造影时,膨胀而充气的肠腔边缘为1mm宽的光滑而连续线条状影,勾画出结肠的轮廓,结肠袋变浅,粘膜面可显示出与肠管横径平行的无数微细浅沟,称之为无名沟或无名线。壶腹状肾盂;壶腹状肾盂是肾盂的一种正常表现形态,是指肾盂直接与肾小盏相连,而无明确的肾大盏。通常最常见和典型的肾盂形态是三角形的,上缘隆凸,下缘微凹,边缘光滑整齐。输尿管嵴:在膀胱底部两侧输尿管开口之间有时可见一横行的透明带,即输尿管嵴部。缝间骨(Worm骨):缝间骨(Worm骨)是指在后囟门附近和人字缝之间的小块状骨性结构,数目和大小不定,多无病理意义,也可在脑积水、成骨不全和颅锁骨发育不全等影响成骨的疾病常常见到脑回压迹:脑回压迹:为脑回压迫颅骨内板导致局部骨质变薄所致,X线上呈圆形或卵圆形的密度减低区。在婴幼儿较为显著,成人浅而少眶斜线(无名线):眶斜线(无名线)为两眶外缘稍内侧斜向下内的增白直线影,致密完整,是蝶骨大翼颞侧的切线投影。乙状窦前位:在伦氏II位X线片上,岩锥略呈长三角形,尖端指向前下方,其后下缘为向前弯曲的乙状窦前缘。正常乙状窦沟前缘与外耳道后壁的距离为10~14mm,若该距离小于10mm,称乙状窦前位,应提醒手术时注意。PTA:即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是指经皮穿刺置入球囊导管等器材,对狭窄段血管进行扩张成形的一系列技术介入放射学:、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在医学影像设备的监视下,对疾病进行治疗或采集组织学、细菌学及生理、生化资料进行诊断的科学下腔静脉滤器置放术:利用介入放射学的经皮静脉穿刺技术,引入导丝、导管,将一种能够滤过血栓的特殊装置放置于下腔静脉内,使血栓不能随静脉回流至右心造成肺动脉的栓塞。带药微球(囊):用特定的材料制成的与药物混合的微球或包裹药物的微囊,能使药物缓慢释放,具局部化疗和栓塞治疗双重作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利用金属支撑器机械扩张血管壁的血管介入放射技术,用于血管狭窄和血管急性闭塞的治疗。介入性穿刺诊疗技术:是在影像学仪器导引下,将穿刺针经皮穿至机体的病变部位,进行抽吸体液、病理性液体或切割病变组织,以获取病理学、生化学、细菌学标本,达到诊断或鉴别诊断的目的,或抽吸出病变组织及液体或注入药物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技术。血管栓塞术:通过导管,将能够引起血管腔暂时性或永久性阻塞的物质释放入病变血管或病变供养动脉,以达到治疗疾病、减少出血目的的介入放射技术。栓塞后综合征:指器官动脉栓塞后,因组织缺血坏死引起的恶心、呕吐、疼痛、发热、反射性肠郁张或麻痹性肠梗阻等症状。对症处理后1周左右逐渐减轻、消失。经皮穿
本文标题:影像学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701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