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哥特式服装13服装4班曾丹红1309081602401吴少媚1309081602434靳嘉淳1309081602417文化背景公元12世纪中期,欧洲进入中世纪第二大国际性时代——哥特式时代哥特式(Gothic),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对中世纪建筑等美术样式的贬称,含“野蛮”之意,语源自日耳曼的哥特族所谓“哥特式”(法语为Gothique),是指12世纪中后期开始到15世纪欧洲出现的一种艺术样式,包括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和文学等所有文化现象,是发祥于法国北部,普及于整个欧洲的一种国际化的艺术样式,在某些地区一直持续到16世纪中期。•哥特式最鲜明的特征表现在教堂建筑上,哥特式教堂一反11~12世纪流行于欧洲的另一种国际化的样式——罗马式(Romanesque)建筑那厚重的墙壁、阴暗的小窗户和半圆形拱顶,采用线条轻快的尖型拱券、造型挺秀的尖塔、轻盈通透的飞扶壁、修长的立柱或簇柱、宽敞豁亮而又五光十色的彩色玻璃镶嵌的花窗,用大量垂直线和锐角来强调向上升腾、神秘莫测的天国一样的幻觉,充分反映了基督教的理念和中世纪末期欧洲城市发展的物质文化风貌。米兰大教堂(意大利)•到中世纪末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财富的积累,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封建主和新兴资产阶级(大商人、企业家、银行家)生活的奢靡,教皇权力的衰落,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冲击封建上层建筑,基督教的精神统治力也逐渐衰落——这为服装上对人体的表现,性别意识的复苏,人性的复归提供了可能,也为之后的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思想解放和服装造型上的各种夸张做好了铺垫和精神准备。罗马式时代的男女装哥特式时代的服装从形态上看,哥特式时代的服饰文化有如下特点:(1)女性胴体形态的表现(2)上下装分离的“二部式”男装女性胴体形态的表现•14世纪,意大利出现一种“新奇的衣服”(cotehardi),男装为紧身的前开式上衣,衣长到臀围线上下。女装为紧身窄袖的拖地连衣裙,其特点是衣身紧包整个胴体部分,非常合体,也非常写实地勾勒出女性胴体的外轮廓形曲线,领口横向开得很大,裸露出双肩,自臀围线往下的裙子部分加入数条三角形布,加大裙子的量,裙长拖地,行走时一定要用手提着长裙。在臀围线上装饰一条缀有金属板和宝石的腰带,这腰带成了紧身合体的上半身与宽敞的下半身的分界线——这种“新奇的衣服”很快越过阿尔卑斯山,在14、15世纪流行于西欧。这种女装上还常常套穿一件无袖长袍“sarcote”,俗称“sidelessgown”,即“没有腋下部分的长袍”。其特点是袖窿向下一直开过臀围线,而且前片比后片向里挖得更多,从这个大洞可以看到里面紧身合体的cotehardi,特别是那条装饰在臀围线上的华美腰带。这无袖长袍胸前还装饰一排金属或宝石做的扣子,与里面臀围线上的华美腰带形成呼应。无袖长袍“sarcote”上下装分离的“二部式”男装•14世纪中叶,受军装的影响,男装中出现了短上衣与紧身长统袜的组合,打破了中世纪以来男女装同形的一体式长袍,形成了强调男性特征,更加富有机能性的上下装分离的“二部式”男装。这种新式上衣法语称pourpoint,这个名称来自古法语pourpoindre,原意指“布纳起来的、绗缝的衣服”,在英国称gipon,到15世纪改称doublet。这种上衣出现于中世纪中期,本来是为防止锁子甲磨损肉体,用数层布纳在一起,有时还加有棉絮,穿在士兵的锁子甲里面的,最初衣长及膝,到14世纪中叶,衣长变短到腰或臀,在一般男子中普及。衣身紧窄合体,前开襟,用扣子固定,一般无领,后来出现立领。绗缝是这种衣服的一大特点,两层布夹上填充物,用倒针法绗缝,绗缝的线迹形成一种装饰,显示着曾做过军装的痕迹;用泡泡袖来夸张肩部是这种上衣的另一个特点,这非常有效地强调了男子的雄健和阳刚气质,与紧包双腿的下半身衣服一起形成一个上宽下窄的倒三角形,突出了男装的能动性造型特征,与女装那稳定的正三角形造型形成强烈的对比;前开襟和用扣子固定是这种衣服的又一特点,因为西方人此前的衣服除了用一块布披裹外,几乎都是各种套头式的筒形连衣裙“tunic”,前开式的衣服正是这时开始在欧洲普及的,这和固定衣服的扣子的使用是同步的,都是西方人从亚洲学来的。当时人们不仅把扣子作为固定衣服的道具,还强调它的装饰作用,贵族们的扣子一般用贵金属或宝石来制作,使用的数量也远远超过实际所需,前门襟多达38粒,袖口处多达20粒。这种上衣的用料也十分豪华,有天鹅绒、织锦缎、各种丝绸及高档毛织物。自14世纪中叶起,一直到17世纪中叶,这种上衣整整流行了三个世纪之久,虽然后来被衣长及膝的长外衣“justaucorpr”取代,但自19世纪中叶兴起的近现代男装中依然可以看到其影子。•初期的哥特式服装,男女性别别区分不明显,以宽敞的筒形为主,但到公元13世纪,罗马式时代产生的那种收腰的合体意识得到发展和强调,出现了立体化的裁剪手段,使包裹人体的衣服由过去的两锥空间构成向三锥空间构成方向发展。•14世纪中叶,出现了男女衣服造型上的分化,与男子服短上衣和紧身裤组合这种上重下轻的相对,女子服上半身紧身合体、下半身裙子宽大、拖裾,上轻下重,更富装饰性婚礼具有象征意义的服饰色彩•中世纪的欧洲人热中于色彩的象征作用,通过服饰色彩的象征寓意追求美好的生活愿望,体现服装的社会符号功能。绿色象征青春,活力,希望•右图表现的是五月节,骑在马上的三位男女系都穿着绿色的衣服,头上装饰着刚从森林里采来的嫩枝叶,以庆祝夏天的到来。这是节日盛装,是用绿色毛织物做的•在中世纪,人们认为五月是恋爱的季节,因此,这五月节的绿色服装还有青年男女恋爱的寓意,暗示结婚和生育。右图画面中阿诺菲尼的妻子穿着绿色的衣服,就暗示着两人的婚姻关系和新生命的孕育。由于战乱和黑死病,中世纪末期欧洲人口锐减,因此,女性怀孕、生子备受社会重视,连当时女性的站立姿态也都腆着肚子,像是身怀六甲,这一点在图中骑马的女性身上也可得到印证。鞋、帽子、服饰品受哥特式建筑的尖塔造型的影响,哥特式时代的男女装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这种锐角的感觉:男子时兴戴一种叫“夏普仑”(chaperon)的帽子,帽尖呈又细又长的管子状,可以披在肩上或垂于脑后,也可缠于头上,最长可达地面。哥特式时代男子的帽子•与这种男帽造型相呼应的是男子脚下穿的尖头鞋“波兰那”(poulaine),据说这种尖头鞋始于当时波兰的首都克拉科夫,因此,法国人称这种尖头鞋为“波兰那”,而英国人则称其为“克拉科夫”(crakows)。早在13世纪,男子的鞋尖就开始变尖,到14世纪中叶,鞋尖向长发展,14世纪末达到高峰,最长可达1米左右,而且鞋尖的长度成了表现身份地位的标志,王族可长到脚的两倍半,高级贵族可长到脚的两倍,骑士则为一倍半,富商为一倍,一般庶民只能长到脚的一半。鞋尖部分用鲸须或其他填充物支撑,为不妨碍行走,常把鞋尖向上弯曲,用金属链把鞋尖拴回脚踝或膝下。尖头鞋“波兰那”•14、15世纪,法国男女流行在脖子上挂各种奇形怪状的小银铃,所佩戴的项链又大又重。女子的金银珠宝项链、手镯和戒指也令人注目。•14世纪,女子时兴戴无指手套•15世纪,男子时兴用手杖裁剪方法革新从裁剪方式上看,哥特式时代正好处于从过去的直线裁剪向立体地包装人体的曲线裁剪转变的关键时期。所谓“直线裁剪”,是指构成衣服的裁片以直线为主,特别是衣片相互连接处多为直丝,不强调衣服对人体起伏的适合和表现,注重衣服表面的平整性,造型具有很强的平面性;而“曲线裁剪”则指构成衣服的裁片有明显的曲线,特别是衣片相互连接处多为不同程度的斜丝,通过一定的缝制工艺使衣服造型适合人体起伏,重视对人体外形特征的表现,具有很强的立体感。两者的区别如表1所归纳。这个时期会出现裁剪方式上转变的原因•(1)日耳曼民族大迁徙后,经中世纪近千年的发展,已经在欧洲形成影响势力,原来南欧的宽衣已经无法适应欧洲内陆的寒冷气候,来自北方的“窄衣文化”逐渐取代南方的“宽衣文化”是大势所趋,因此,这是北方型窄衣文化发展的结果。•(2)十字军东侵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打开了贸易通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冲击封建主义上层建筑,基督教的精神统治力渐趋衰弱,被禁锢了近千年的人性开始复苏,人们开始关注人生,追求现世享乐,表现现实生活——这就促使表现男女体型特征的性别意识不断强化,最后终于形成男女装造型上的对立现象:即男装上下分离,出现“二部式”结构,上宽下窄,上松下紧,上重下轻,富有机能性;女装上下连体,仍然是“一体式”结构,上窄下宽,上紧下松,上轻下重,不便行动,富有装饰性。新的裁剪方式使衣服裁片形状更复杂,衣片数量也大为增加•(3)中世纪西方军人最常用的护具是锁子甲(mail,或称chainmail),是用数万个铁环相互连接构成的可以随人体动作弯曲的软甲,12~13世纪在骑士中最为盛行。但由于这种甲对于兵器的冲击抵抗力较弱,因此,后来就常在这种甲上增加用钢板做的胸甲、臂甲和腿甲等,到14世纪,按照人体形状打制的钢板铠甲(platearmour)登场,这种由胸甲、背甲、肩甲、臂甲、腿甲以及手甲、足甲等组成的体形型的全身铠甲不仅各部造型严格模拟人体对应部分的形状,而且还按照人的运动机能设计各关节连接点(图14)。总之,这种铠甲与我们东方的铠甲造型不同之处就在于对人体的写实性表现,这一方面是由于西方人的古典文化中就有此传统——古希腊、古罗马战士的铠甲就是体形型的;另一方面,体现了这个时期人们对人体形态的关注和重视。这种对于人体的写实性的分段研究、表现无疑也影响并促进了当时服装裁剪技术和缝制技术的革新发展。
本文标题:哥特式服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716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