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减轻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减轻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实验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提出:1、基本情况:《信息技术环境下减轻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实验研究》”课题于2014年4月提出申请,2014年9月经渭南市电化教育馆批准立项为一般课题,课题主持人为王会芳,具体实施人员包括赵光明、由小红、刘军锋、王小非。2、提出背景:的目的是为解决学校实际困难,为其他农村学校的教学研究提供参考,随着农村规模办学工作的进程,作为农村基层学校,基本上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招生困难,在校生整体知识水平低,自学能力差;二是师资搭配不合理,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也日趋凸显出来:一是课堂教学有效时间少,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效果不好;二是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选择不准确,教学效率低。而这些又与教学质量和升学率的教学愿望之间形成了一对十分尖锐的矛盾,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升学率,增加学生的课业量,就成了教师的唯一法宝,所以随着年级的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就日益加重,为此学生怨声载道,而且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3、课题界定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所谓教学效率是指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之比比值,是指单位时间里课堂教学的效果,它不但是预期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综合反映而且是评价教学优劣的重要指标和整个教学过程运作状态是否良好的重要标志,我们认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上,而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手段就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学生的课业消弭于课堂教学,这是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的有效途径。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在上个世纪初期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他认为“最优的”是指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在具体条件制约下所能取得的最大成果,也是指学生和教师在一定场合下所具有的全部可能性。最优化是相对一定条件而言的,在这些条件下是最优的,在另一些条件下未必是最优的。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充分体现了辩证法的灵魂──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经过几十年的教育研究,该理论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对我们的教学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理论指导意义,2001年郭思乐先生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出版,提出了“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的教学改革观点,2002年魏书生先生提出了“定向、自学、释疑、探究、互测、自结”的“盘锦课堂教学模式”,随后又有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和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4,这些为我们课题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参与实践的机会。二、研究目标:1、学生课业负担形成原因2、课堂教学现状3、在课堂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方面进行探索,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途径。三、研究内容:影响学生学习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因素分析,针对教学中存在的几个影响教学效率的问题,从教师教学出发,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打造高效课堂,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1、关注知识与学习对象的备课策略。2、具有校本特色的“生本”教学原则和方法。3、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策略三、主要研究方法:1调研法:主要用于教学现状和课业负担现状的调查和分析。2文献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取得的成绩;为课题研究寻找理论依据。3行动法:主要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和学习考察两个方面。4经验法:运用于阶段性总结、研讨和经验总结几方面。5对比法:主要运用于教学研究。四、研究过程:本课题整体谋划,采取了单项研究与归类整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现象到本质,层层推进,定期召开研讨会议,总结经验,修正错误,从而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第一阶段(2014年4月到2011年7月):期间完成了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工作。此过程中调查学生700多人,三个年级,调查教师69名在校教师,在课题组进行认真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两份调查报告。第二阶段(2014年8月到2014年11月):主要进行了课堂教学的方法模式的探讨和课堂教学实践工作。主要经历了组织学习、考察和课堂教学实践及其总结交流研讨等研究活动。第三阶段(2012年12月——2015年2月:在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具有校本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第四阶段:2015.3——2013.5:1、方法探讨与实施:通过课堂调查和学生问卷等形式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修正,寻求最佳途径。2、课堂教学有效性行为的评价方法(论文)第五阶段:(2015年6月——2015年8月)(1)、处理数据资料,整理研究成果。(2)、召开有关专题研讨会,成果展示会。(3)、撰写课题研究报告。(4)、成果的整理和出版。如将研究过程中老师的有创新的、有价值的论文、课例、录像、等加以整理、推广。(5)、结题鉴定。(6)、在本地区内推广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五、研究成果(一)、两个结论1、科学的分析,是寻找根源的重要手段:课题研究之初,我们首先进行了一个分析,做了三份问卷调查,最后形成了两篇报告。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在学生方面主要包括课外作业量、完成所需要的时间和完成的方法等10个问题;教师方面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20个问题,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下几个结论:第一学生的课外作业比较重,完成难度大,第二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低,具体体现针对性差,教学方法落后,评价机制不健全。而造成这些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我校教师流失比较严重,教师的综合素质明显下降;二是教师的教学思想比较落后,面对教育改革的发展,老教师墨守成规,年轻教师跟不上,中坚力量独木难支。(二)、一个工程:落实参研角色,提高参与研究的能力,是保证课题研究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觉得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从教师入手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教师从“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难的问题,二是解决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针对第一个问题一方面组织教师开展学习,其间课题组设计出台了“新竹计划”教师培养工程,落实三年,在新教师的提高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一方面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进行实地教学观摩和对比反思。与此同时,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方面做工作,加强学习小组建设和培训工作,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主人翁”的思想意识,二是可以教给他们参与学习的方法。“新竹计划”的落实,为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能力奠定了基础,“学习小组”的培训和组织建设,为学生开展互助学习,提供了保障条件。(三)、一个模式:具有校本特色的“三主四段”教学模式。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最主要成果是,学校推出了“三主四段”这样一个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参考了杜威的“在做中学”、“五步教学”法(第一步: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课题,情境必须与实际经验相联系,使学生产生要了解它的兴趣;第二步:给学生足够的资料,使学生进一步观察、分析,研究该课题的性质和问题所在;第三步: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或暂提出一些尝试性的不同的解答方案;第四步:学生自己根据设想,进行推理,以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学生要根据明确的假设方案亲自动手去做,以检查全过程所达到的结果是否符合预期的目的。在做的过程中,自己发现这些设想、假设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五步教学法充分的体现了杜威“在做中学”的教学论)和郭思乐教授的“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生本”教育理论,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目的,经过二年多的教学运用,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阐释如下:“三主”:即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遵循的三个原则:以学习目标为主导的原则,以小组学习为主体的原则,以问题为主线的原则,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学模式和方法重点关注的是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而忽略了教师行为,而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从关注教师入手,我们确立这样三个原则分别指向了教学中必须要注意的三个问题,即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1、以学习目标为主导总体要求: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说明的要求,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第一,一定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辞,不要把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相混淆。第二,一定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避免假大空,避免以偏概全,要具体到学生要通过什么手段学习什么学会什么,或者要解决什么问题。第三,一定要体现梯度性和针对性,一般目标和重点目标要有区别。第四,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表述要求:①教学目标应尽量能描述得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②教学目标的描述应反映学习结果的类型和相应的学习水平。③教学目标的描述要体现出较强的情感驱动力,使目标具有吸引力和认同感。一般说来,一个规范、明确的行为目标的表述,要包含以下四个要素:行为主体(是学生,不是老师),行为动词(可测可评、具体明确),行为条件(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表现程度(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教学目标实例——朱自清《春》知识性目标:了解作家作品,掌握生字新词。阅读有关参考资料,陈述朱自清简况及其主要作品.;会读会解12个词语,不少于10个。理解性目标:理解情景描写的美感。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描写优美的语句,能简单的陈述其美妙之处。综合性目标:掌握本文的情感情脉络。在朗诵与默诵的基础上,依据课文的自然顺序列出作者抒发的感情,并进行概述。运用性目标:把握情景交融和借景抒情的特点。在确定文章感情脉络的基础上,找出你喜欢的语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活动性目标:体验与感受景物描写的和谐美,写一段描写景物的话表达一种心情。2、以小组学习为主体。含义:小组学习是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它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综合来看,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小组学习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①互动性——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彼此关爱理解,共同分享、鉴赏等。②互助性——教学任务要包含不同层次的要求,有可能产生一定的分化或理解、掌握上的屏障,会自然地形成求助与助人的需求。③协同性——学习任务是经过小组成员责任分工、角色轮换,发挥自己的优势与汲取别人的长处相结合,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协作共事、齐心协力才能完成。④辨析性——教学任务需要经过争辩、探讨、质疑,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在相互磨合中坚持自己合理的想法,同时也吸收别人好的创意。操作中的几个要求:①成员组成要经过认真考虑,搭配合理,一般采用4人组或6人组,学生搭配上采用ABBC式或ACBBCA式。②成员间有明确的组织和分工。③活动要适时,要用而不乱。④活动内容的选择要有代表性,要有一定的研讨和交流的价值。⑤展示和评价交互使用。3、以问题为主线:教学中要“遵循问题知识化,知识层次化”的设计原则,设计问题要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层设计。如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学习能力等多方面因素,低起点,高要求,阶梯性,照顾全体,突出两头,知识问题化是分解作业,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有效手段。“四段”:按着教学的需要,我们按着常规的分类方法,把课堂教学分为四个阶段,或者四个环节,即:前置学习和预习导入;明确目标和学习的重难点;引导学习和研讨交流;课堂评价和学习反思。1、前置学习和预习指导。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在知识学习面前师生并不平等。教师有备而教,学生却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准备,而且还让学生发言,这样的课堂不平等。所以,学生也要有备而来。有备而来的学,才是生命的课堂、平等的课堂。因此,要从观念、策略的高度看“先学”。学习过程就是个循序渐进过程,要循序渐进,必须做好两件事预习和复习。预习是学习准备。学习新课前教师可以预留一些常识性与研讨性相结合的学习任务,一般情况下我们把预习任务以问题的形式,通过学案在前一天分发给每一个学生,由学生通过自学或小组学习自主完成。复习是为了做好知识的衔接。复习,可以通过学案进行设计,也可以在学习新知识前进行临时检测,方式有很多,需要灵活掌握,但是一定要避免随意性,要在教案中有所体现,设计的宗旨是温故知新。2、明确
本文标题:减轻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747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