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中国古代文献学史简编重点1、古文献学定义:有关古代文献典籍阅读、搜集、整理、研究、利用的学问。是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内容包括文字、音韵、训诂、名物、典制、天文、地理、算法、乐律、思想义理的剖析等知识,包括目录、版本、校勘、标点、注释、辨伪、辑佚、编纂等环节。2、文献学史的特点:以经学史为中心,随着古文献的产生、流传和积累而不断发展。分为考据和义理两个学派。传统上将典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3、文献学史的六个分期:①先秦:初创期;②两汉:成熟期。经今文学派主义理,经古文学派主考据;③魏晋南北朝:北继承汉代考据学之余绪,南方收到玄学的影响,出现义疏之学,喜义理;④隋唐:集南北朝之大成,因循集成,少有开创;⑤宋元明:疑辩思潮兴起,以理学为代表的义理之学成为主导;⑥清:集前代考据之大成,形成以小学为中心的朴学。4、孔子与六经古文学家认为孔子对六经进行了校释和整理,认为“六经皆史”;今文学家认为孔子作六经,六经当中贯穿着孔子的思想观点。①《周易》:《周易》是占筮之书,今传本包括本经和易传。本经包括四十八卦卦象以及卦辞、爻辞。易传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繫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汉书·艺文志》有孔子作易传之说;皮锡瑞认为孔子作易传、卦辞、爻辞;从宋代开始怀疑易传不是孔子所作,持此观点的有欧阳修、陈振孙、赵汝谈、姚际恒、崔述②《尚书》:是上古时候誓、诰、命、谟等记言的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现行的《十三经注疏》本的《尚书》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有孔子“序《尚书》”之说,目前存疑。洪迈、朱熹、顾炎武证明今传的《尚书》大序、小序都是后人伪作的。《史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可信,但是孔子是否系统的整理过《尚书》仍然存疑。③《诗经》: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三百零五篇,另有六篇有目无诗,称为笙诗。传统有“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汉书·艺文志》),不可信。东汉郑玄不取删诗说,宋代的叶适反驳之,后人王士祯、朱彝尊、江永、崔述、魏源等附和④《礼记》:后儒汇集而成的孔子及其后学传述礼制、论说礼义的著作。先秦时多散篇,约西汉前期汇集补撰成书。今传的小戴《礼记》共四十九篇。为儒家书,出自孔门后学之手。⑤《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十二公242年的史事。《春秋》本为鲁国史书,孔子对其进行了整理和修订,整理的时候取其义以行褒贬,所以在春秋中可以看到孔子的立场与爱憎,这就是“微言大义”。《孟子·滕文公下》:“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⑥《乐经》:礼乐相配,孔子既然传诗,就通乐。孔子整理过乐章,通晓其结构,并且能够欣赏。“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述而》5、孔子整理文献典籍的观点和方法①多闻阙疑,择善而从,无征不信②崇尚平实,排斥虚妄③为我所用,开儒家穿凿附会之先河6、孔门“四门十哲”①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2②政事:冉有、子路③言语:宰我、子贡④文学:子游(言偃)、子夏(卜商)7、校书四法①对校:利用本书不同的版本互相校勘②本校:根据本书中前后相关的部分互证③他校:利用他书与本书相关的资料进行校勘④理校:根据本书文字、音韵、训诂、名物、典制、史实等加以考证推理以断是非8、孟子的文献学思想①在训释上反对“以文害辞,以辞害志”,主张“以意逆志”。开“六经注我”之歪曲文献为我所用之先河②研究、整理古文献要紧密联系原作者,知人论世③提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对文献主张要审慎,强调怀疑和辨伪④自觉的把整理古文献服从于政治目的,发展了孔子的“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的思想,把古文献的整理作为捍卫先王、孔子之道,排斥扬、墨、法异端学派的斗争阵地9、秦始皇焚书禁毁情况①“博士官所职”,即官方所藏的《诗》、《书》、诸子书不在烧毁之列②医药、卜筮、种树、法家、兵家之书不在禁毁之列③各国的史记禁绝尤甚,损失严重④民间所藏的诗、书以及诸子书损失严重,但是远未烧绝,所以汉代屡有古代文书发现10、秦始皇焚书正确评价①起因是博士淳于越颂古非今,反对郡县制主张分封;儒生道古害今,惑乱黔首。采用了李斯的建言,加以禁绝,用以巩固封建制度,具有一定的进步的历史意义②做法片面、简单、残暴③对思想上的反对派残暴杀绝,方法简单并且不得人心11、官方定书①西汉宣帝刘询甘露三年(前51),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成《石渠议奏》②东汉章帝刘炟建初四年(79),仿照石渠就使,会群儒讨论经义的异同,成《白虎通义》③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诏群儒正定经书文字,刊于石碑,用隶书书写④魏废帝王芳正始二年(241),刊立魏正始三体石经。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以古文为主,可以看到古文地位的上升。从光绪二十年(1894)开始出土⑤唐太宗诏孔颖达等成《五经正义》⑥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到开成二年(837),成开成石经,刊刻了十二经(除孟子),以及《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只有正文,没有注文⑦明成祖永乐年间撰成《五经大全》、《四书大全》12、《尔雅》《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尔,近也;雅,正也。《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共19篇,收词4300多个。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解释一般词语,后面十六篇解释专用名词。“释雅以俗,释古以今”。按照词的义类编排,是我国第一部语言学专著,开“雅书”之先。晋郭璞注,宋刑昺疏,邵晋涵《尔雅正义》。13、《方言》全名《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汉代扬雄著。共十三卷675条,仿照《尔雅》作,专门解释方言词语,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用个人力量进行全国性方言调查的一部书。《方言》是汉代训诂学一部重要的工具书,也是中国第一部汉语方言比较词汇集。《方言》被誉3为中国方言学史上第一部“悬之日月而不刊”的著作,在世界的方言学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晋郭璞注,清戴震《方言疏证》。14、《释名》东汉刘熙著。体例仿照《尔雅》,专用音训,研究事物命名之由。27篇1502个词条。是第一部以声训为主要手段的训诂专著,语言学上第一部词源学专著。15、《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100-121历时22年,共十五卷,收字9353,重文1163,共收字10516.首创了部首编排法。分为540部,字体以小篆为主,也有古文和籀文。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考究字原的字书。今传本为宋初徐铉校定本,称为“大徐本”,徐锴作《说文解字系传》,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桂馥《说文解字义证》。16、经今古文的区别经书写本不同①书写字体:今文是汉代时候写在竹帛上的隶书本②彼此间有异文,文字或者语句或者篇章不同说解不同今文:六经是孔子所作,用以垂教万世或托古改制,于是多阐发其中的“微言大义”,掺杂以谶言阴阳;古文:认为六经皆史,孔子述而不作,于是说解侧重于章句训诂,名物典制宗旨不同今文家标榜“经世致用”,强调经书的直接的、简单化的实用目的;古文家追求对经书本身作确实的理解,所以多从弄通语言文字入手,学术性较强17、今古文经书的来历今文经口耳相传,著之竹帛。《公羊传》、今文《尚书》古文经流传下来的经书古本《周易》、《左传》、《毛诗》重新发现的经书古本鲁淹中-《礼》古经河间献王-《周官》、《尚书》、《礼》、《孟子》、《老子》民间壁中-《泰誓》河内女子发老屋得-《礼》、《尚书》、逸《易》杜林得漆书-《尚书》孔壁-《尚书》、《礼记》、《春秋》、《论语》、《孝经》418、今古文之争所谓今古文的“文”,是指记载经典所使用的文字。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则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蝌蚪文”),即大篆或籀书。秦初,秦始皇为箝制人们思想,实行愚民政策,大搞“焚书坑儒”。当时只有“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得以幸免。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经过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家思想,作为官方认可的统治思想。政府还专设“经学”博士,负责讲授儒家经典。至此,儒家思想被提升到“经”的地位。可是,经过秦朝“焚书”的浩劫,儒家经典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西汉流行的儒学经典多无旧典文本,而是靠幸存的经师口授相传,由从习经生们记录下来。他们记录所用的文字便是西汉通行的隶书,属当时代的“今文”,故而这类经书被称之为今文经。秦朝焚书之时,一些儒生冒死将一些儒学书籍藏在墙壁的夹层里。这些经书到了汉代陆续有所发现。汉武帝末年,鲁恭王拆孔子旧宅以广其宫室,在孔府旧宅的墙壁夹层中发现包括《尚书》在内的大批藏书。这些藏书都是用六国时代的蝌蚪文书写的,所以称为古文经。因为当时识先秦古文的人不多,所以这些古文典籍重新问世以后,主要藏于皇家图书室,并没有得到当时代人的重视。刘歆在协助父亲刘向校书期间,发现了古文本的《春秋左氏传》,他认为《左传》的价值远远超过今文经《公羊传》和《谷梁传》,因此他向朝廷建议将古文经正式列于学官,给以合法地位。但他的这一建议遭到今文经学博士的强烈反对,他们给刘歆扣上了“颠倒五经”、“变乱师法”的罪名。刘歆的建议最终未被采纳,他本人也离开了首都长安。但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经学今古文之争,则由此开始,刘歆也被称为古文经学的奠基人。--国学网概况①汉成帝时刘欲以《左传》比公羊、谷梁可信而引左传解释《春秋》②汉哀帝时刘歆在今文经立于学官并置博士的情况下,作《移让太常博士书》,争立古文经传于学官,遭到反对而失败③汉光武帝建武二年,尚书令韩歆上疏,欲为《费氏易》、《左氏春秋》立博士④郑玄著《驳五经异义》,用今文说驳斥许慎所主的古文说特点①今文学始终占据官学席位,古文经被排斥在外②学术界古文经逐渐取得了优势,成为东汉经学的主流。东汉经学名家古文有卫宏、贾逵、马融、许慎,今文家只有何修一人③今古文学在论争当中互相渗透、吸收,门户之见有所突破,出现了以古文为主对今文兼容并蓄的局面④争论遍涉五经,尤其以《春秋》为焦点19、正确评价今古文学①今文学出于“经世致用”的目的,往往喜欢借题发挥,穿凿附会,多有伪说,对后世的义理学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②古文家追求对经书的正确理解,多从切实的弄懂经书的文字训诂、名物典制入手,力图达到对思想内容的准确把握,比较质实可靠。虽然古文经也有穿凿附会的情况存在,但是不足以动摇古文经学较为质实的总体倾向,对后世的考据学派影响较大。20、纬学纬学兴起于西汉末年,盛行于东汉,与方术相关,与图谶孪生。纬常与谶并称为谶纬。谶指的是宣扬天命迷信的预言、秘籍。王莽曾利用谶言谋篡,开纬学之端。纬与经相对而言的,特点是以谶说经,以经证谶,就使假托经文经义,附会人事吉凶祸5福,预言帝业治乱兴废。虽然依托于经书,同样是荒诞无稽,但是纬不像谶那样简单露骨。21、纬学与经今古文学的关系①与今文学从思想实质上一脉相承,宣扬天人感应的迷信理论,纬学不过是更加荒诞。纬学讲天象,而今文学讲天道。纬学沿袭了今文学为了附会经义在训诂上用的很多的比较牵强、随意的声训法。②古文家一般反对谶纬。22、纬书含义广义:包括图谶纬候几类书狭义:七纬(易纬、书纬、诗纬、礼纬、乐纬、孝经纬、春秋纬)亡佚原因学术上:虚妄的内容决定了它没有存在的价值政治上:它为统治者所用,也为之所惧,大肆禁绝绝非偶然今传纬书都是辑佚之作:清黄奭《通纬》、赵在翰《七纬》、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价值提供了特殊的文献资料,在思想史上有研究价值,对经书纯属于穿凿附会。保存了一些天文历法资料;名物、训诂上也有可取之处。23、董仲舒西汉著名思想家、治《公羊春秋》的今文学大儒。现传著作为《春秋繁露》,清凌曙注,苏舆义证。董仲舒的春秋说集中反映了汉代公羊学的特点:①阐发微言大义。提出“三世说”、“三统说”、六科十指之说。②宣扬阴阳灾异,附会“天人感应”③讲究“通经致用”。改造经学以适应现实统治者的
本文标题:文献学史简编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752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