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三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ppt-[修复的]
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2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赫鲁晓夫改革(二)勃列日涅夫改革(三)戈尔巴乔夫改革20世纪50年代---20世纪60年代20世纪60年代---20世纪80年代20世纪80年代后期---20世纪90年代初4赫鲁晓夫(1894—1971)(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斯大林的逝世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5集体农庄农业情况非常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材料一材料二:(苏联)农、轻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1956年一位乡村女教师写给赫鲁晓夫的信……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年,战争结束也有11年了……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决不能拖延了。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在许多城市的商店里主要是蟹肉罐头和青豌豆,在农村几乎吃不到糖。而主要一点是,饮食情况年复一年地得不到改善。我们,俄罗斯,从新西兰搞肉!一无所有……而我们的农村已经没有人了。——《苏共中央通报》,1989年第6期上述材料,反映了苏联当时的何种情况?说明苏联的农业问题已经非常严峻,粮食、食品供应严重不足,改革迫在眉睫!71.背景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结合教材与下面材料思考: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2.内容1)二战结束,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2)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3)农业的相对落后;4)斯大林的逝世,为改革提供了契机。8开展种植玉米运动赫鲁晓夫在农场视察9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1、背景2、内容经济政治农业(突破口重点)扩大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收购价垦荒和种植玉米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材料一: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材料二: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学的分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从1955年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蚀。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及了几百万公顷。仅在巴夫洛达州一地就有150万公顷土地被风“刮走了”。——1964年莫斯科版《处女地地区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农业改革的评价]找准了突破口,但因未结合国情,并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未改变农业落后的状态1、背景2、内容经济政治农业(突破口重点)扩大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收购价垦荒和种植玉米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1961年10月,在苏共召开的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新的《苏共纲领》。……《纲领》强调指出:“为了动员内部潜力,更有效地利用基本建设投资、生产基金和财政资金,必须在国家计划任务的基础上,扩大企业的业务独立性和主动性。”[工业改革的评价]管理制度没有走出斯大林模式1、背景2、内容经济政治农业(突破口重点)扩大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收购价垦荒和种植玉米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评(1956年苏共二十大)平反冤假错案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15阅读材料:斯大林的一些不良品质在列宁活着的时候还只是处于萌芽状态,但在以后年代里已经发展到严重地滥用职权的地步,因而给我们党造成莫大损失。……斯大林根本不允许实现集体领导和集体工作,……由于他的任性和专横……——摘自赫鲁晓夫“秘密报告”请回答:1、赫鲁晓夫认为是造成个人专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把弊端的根源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全盘否定斯大林。16莫斯科红场斯大林的巨幅雕像被推倒[政治改革的评价]未找到个人崇拜产生的真正根源,使个人崇拜死灰复燃“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权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也开始了,例如: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农业:取消集体农庄对国家的义务交售制,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以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改组机器拖拉机站,把原属国家的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为提高粮食产量开展大规模的垦荒工作,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工业:工业和建筑业的领导中心从中央移到地方,由部门管理改为按地区管理,撤消25个中央部113个共和国部材料说明赫鲁晓夫的主要功绩在哪?1959年1月,将物资分配权重新收回,由国家掌权1963年3月,决定成立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加强经济管理中的国家集中统一领导。1962年底,决定取消作一般党的工作的区党委材料说明了赫鲁晓夫改革的缺陷在哪?-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的斯大林模式-开创了苏联改革之路-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19假如游客来到莫斯科新圣女公墓,导游一定会推荐他们去参观赫鲁晓夫墓。一方面是墓主作为政治家的极高知名度,另一方面也因为他的墓碑独具特色。他的墓碑用7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赫鲁晓夫的头像置于黑白框架之中。有趣的是,墓碑的设计者是赫鲁晓夫大权在握时臭骂过的抽象派雕塑家涅伊兹维斯内,而请此人设计赫鲁晓夫的墓碑,又正是赫鲁晓夫自己的遗愿。墓碑上半白半黑的对比,“其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因素之间的斗争。……在彼此斗争中相互咬合”——墓碑的设计者涅伊兹维斯特赫鲁晓夫改革为什么会失败呢?第一: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第二:在具体做法上也只是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小修小补第三:缺乏实事求是精神,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积极:改革冲击的斯大林模式,开创了苏联改革之路。消极: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及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3、评价1、背景2、内容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ЛеонидИльичБрежнев(1906-1982)他不重视对客观情况发展变化的研究,习惯于因循守旧、满足现状,惧怕重大的改革。……维持现状和粉饰太平,缺乏锐意进取和改革的创新精神,成为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苏共的主调。——《苏共的领导集团》勃列日涅夫当政期间究竟给多少人发了多少奖章和勋章,已无法统计清楚;但可以说清楚的是,他没少给自己发勋章,他一生获得114枚勋章。1976年12月,70岁生日时获得“苏联英雄勋章”,这是当时苏联的最高勋章,一般只授予为苏联国家和社会做出伟大贡献的人士。同样出于庆生,他还获得“列宁勋章”和“金星勋章”超过三次。1978年他还获得军队最高勋章“胜利勋章”,成为二战结束后唯一获得该勋章人士。他死后,1989年苏联取消了他的这枚勋章资格。史上最搞笑的大国首脑最爱发勋章的大国首脑1、内容改革重点: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工业工业前期增长原因:符合本国国情调整政策工业后期缓慢原因: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与美国的军备竞赛积极进行对外扩张推行“新经济体制”,以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和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情况(年平均增长率百分比)012345678961-6566-7071-7576-801982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基建投资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苏联的国防开支:1955年是324亿美元,1979年则高达1480亿美元。苏联为了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了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世界现代史》1、内容一方面,前期使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另一方面,到70年代后期,经济发展停滞,苏联陷入困境。改革重点:工业“新经济体制”,但没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2、结果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赫鲁晓夫勃烈日涅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①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只是修补性的改革。②执政后期趋于保守。③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29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老人政坛三、“釜底抽薪”的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他说“俄国的悲剧,就在于卡尔·马克思的晚年时代已经死去的思想,却在20世纪初的俄罗斯被选择”。“共产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口号”。——《苏共的领导集团》МихаилСергеевичГорбачёв(1931—)31前二夫(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不容乐观,1985年54岁的戈尔巴乔夫上台,他会采取什么措施?32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改革背景: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民用工业品技术非常落后,质量低劣。……在长期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干部任命制、职务终身制使苏联形成了一个官僚精英集团,他们中很多人思想僵化,贪污受贿。人民群众对共产党不满的情绪日增。……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无论是沙皇,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造成很多问题。……“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收入的四分之一,背上沉重的包袱。内外交困,危机四伏1、背景: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华关系:政治生活僵化发展速度下降民族矛盾尖锐关系紧张,急需缓和三、“釜底抽薪”的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1)经济:三、“釜底抽薪”的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加速发展战略”1、背景2、内容由于传统的思维惯性,把发展机器制造业当成“优先发展重工业”。1986—1987年,重工业部门投资由1980年的469亿卢布增加到665亿卢布,增长了41.8%,轻工业的投资仅从64亿卢布增加到85亿,增长率为32.8%。轻工业投资仅占整个国民经济投资总额的4.1%,重工业却为32.4%。轻工业比例甚至还低于前几个五年计划。1、背景2、内容(1)经济:“加速发展战略”(2)政治:1)改变指导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2)改变党的地位——实行多党制失败三、“釜底抽薪”的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改革按照“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来改造党的指导思想,就是用西方社会民主党的那一套旧理论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1990年2月,苏共中央全会在向二十八大提出的“行动纲领草案”中进一步强调:“全民的法制国家排除任何一个阶级的专政”,其实质是特指要“排除”无产阶级的专政。1990年7月2日,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二十八大的政治报告中时说,要考虑“一切理论的局限性”,其实质是说,要考虑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局限性”。1991年7月25日,戈尔巴乔夫
本文标题:第三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ppt-[修复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777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