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USTC汉字文化课程期末论文
汉字文化论文浅谈汉字中的望文生义PB12011047施连杰2013.06浅谈汉字中的望文生义1浅谈汉字中的望文生义PB12011047施连杰所谓“望文生义”,出自清代张之洞的《輶轩转语·语学》中的“不然,空谈臆说,望文生义,即或有理,亦所谓郢书燕说耳”一句,辞典义指的是不做深入了解,而只是从字面牵强附会,做出片面的解释。汉字作为一种形音义俱备的文字,具有音寓其形,义寓其音的特点。无论是象形字、会意字或是形声字,汉字都具有意会的功能,很多情况下无需复杂的思考和推理,在第一次见到时便能凭直觉掌握该字的一定含义。汉字的这些特性便注定了“望文生义”的情况会经常出现。日常生活中“望文生义”的实例不在少数,最为常见的便要数“首当其冲”一词了。“首当其冲”一词出自《汉书·五行志下之上》中的“郑当其冲,不能修德”,其原义是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害,其中的“冲”字应当释义为要冲,即交通要道的意思。然而在日常的使用中,“首当其冲”一词却常常被望文生义为首先接受任务或者首先应当做某事的意思,而且误用范围非常之广。这一误用便是错误地意会了“冲”字的含义。有意思的是,尽管《咬文嚼字》等关注汉字方面的刊物年年纠错,广大的报刊和电视节目仍然在乐此不疲地曲解着“首当其冲”一词,甚至有的报纸前脚刚转载了《咬文嚼字》上的纠错文章,几天之后却又犯了同样的错误。这样如此范围之广的望文生义显然会产生不小的危害,对社会公众产生不良的引导,如此误用现象产生的原因也值得深思。浅谈汉字中的望文生义2另一个常见的例子则是“七月流火”一词,而该词也是在汉字文化课堂上出现的一个“望文生义”的实例。“七月流火”出自《诗经·国风·豳风》中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通常认为是指天气变凉的信号,而其中的“火”字指的是大火星。在农历七月之后,古人发现大火星逐渐向西移降,这也是天气开始转凉的时节。而在采用了阳历纪年之后,越来越多的用法将“七月流火”一词望文生义为形容天气炎热的意思,而关于此词的释义和用法还引发了不少争议。例如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郁慕明前来演讲时致欢迎辞说“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一派人主张这句话是望文生义的误用,并且与人大致力推动国学复兴的方向不符,而另一派人则认为这应当被看作是顺应时代发展而产生的词义演变,不能固执“以古匡今”。不论如何,将“七月流火”认为是形容天热本身就是一种“望文生义”的表现,同样它也可能对公众造成误导。即使是人们观念中的文学大家,同样有可能犯“望文生义”曲解词义的错误。余秋雨在《山居笔记·十万进士》中写道,“大量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生最重要的现实遭遇和实践行为便是争取科举致仕”,而《咬文嚼字》的编委金文明则认为,即使“致”有“获得、达到”的意思,如《论语·子张》中的“君子学以致其道”,但“致”也有“归还、辞去”之义,如《国语·鲁语》中的“子冶归,致禄而不出”,而在古代的文献中,“致仕”从来都只表示“辞官”的意思,由此还引发了双方为了面子的一场争论。而在“金余之争”之后,另一位著名学者刘再复在其著作《红楼梦悟》中也栽了同样的跟头,误将“致仕”当作了“获得官职”之义。其实如此的“望文生义”实则正常,即使是文学大师也可能栽跟头,只需被人指出后能做到及时更正便是善莫大焉。如此多的实例中,“望文生义”都是造成曲解词义的根源,仿佛“望文生义”便注定是浅谈汉字中的望文生义3贬义的存在,说某人望文生义就是批评其见识短浅,牵强附会。然而,“望文生义”也有积极意义所在,不能因为一部分牵强附会“望文”生出的“义”而全盘否定这一行为,不然便是犯了哲学上的错误。实际上,如果没有“望文生义”这一行为,汉字可能早已和其他古文明的文字一样消亡了。“望文生义”反映了一种直觉思维,反映了中国人善于联想、善于思索的特点,也是具有积极意义所在的。在中国文字学的研究史中,“望文生义”几乎贯穿了整个历程,并且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中国人最早研究文字的代表的词义学专著《尔雅》,对“虫”字的解释便是“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而到了甲骨文中,“虫”字则是像一条蛇的形状。《甲骨文字典》中提到“甲骨文虫、它一字,像蛇之头、身、尾形”,便又是根据甲骨文的字形“望文生义”而来。这些都是特定时代下的人们根据字形“望文生义”给出的解释,代表了中国汉字语言学的最早发展。到了之后的年代,“望文生义”在文字学研究中则更为频繁地出现。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许慎的文字学专著《说文解字》。许慎利用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对汉字进行了一次集中的“望文生义”,他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书”做了全面、权威的解释,结合前人的理论,将“六书”理解推演为汉字的六种造字法。许慎基于他的“六书”理论,首创了部首编排法来释字义,例如“兀,高而上平也”,“招,手呼也,从手从召”,在某种意义上,《说文解字》就是一本对汉字“望字生义”的集合,其中剖析字形解释字义的方法足以令其成为汉字学领域的“天下第一书”。在当代的汉字学研究中,“望文生义”依然发挥着它的作用。文字学家萧启宏在其著作《汉字世界》中,通过他所定义的处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对汉字做了全新的浅谈汉字中的望文生义4解读。例如他在书中用“人”字说明“撇捺互撑,站立为人。人音通仁,仁义为本”的做人道理,用“信”字说明“人言为信,信誉如命。信音通心,心通神明”的诚信原则,用“做”字说明“人要做事,因故而做。做人第一,做音通作,作为相匹”的做事定律等,从而揭示了汉字“字形藏理,字音通意,同形同宗,同音通意”的规律。《汉字世界》是毕生汉字学积累和多年心血的结晶,是用“望文生义”阐释字义甚至从而阐发道理的典范。从古至今的这些汉字学研究之中,“望文生义”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人们不断通过“望文生义”探求汉字的生命规律,不断地为汉字赋予特定时代下的意义。纵使这样的“望文生义”中存在或多或少的谬误或不当,但积极意义总是更占优。没有了这样的“望文生义,人们便难以推动汉语言文字的不断发展。综上看来,所谓的“望文生义”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并且已经渗透进入了汉字的生命特质之中。如果能够巧妙利用之,便能够助人熟练掌握“意会”之法,深刻体会到汉字中蕴藏的智慧和文化,从而能够正确认识汉字的含义,掌握汉字所带有的文化规律。而假若运用不得当,便成了一般概念中的贬义词了,牵强附会,曲解词义,甚至是对他人造成误导,不仅无法显示自己的文化底蕴,反而会有损自身形象,乃至贻害无穷。总之,“望文生义”除了贬义,也蕴含着积极意义,只是需要正确的掌握和使用,正确了解汉字的内涵。
本文标题:USTC汉字文化课程期末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781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