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主要内容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原理实验材料与方法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简介运用毒理学实验方法,观察鱼类在含有化学污染物的水环境中的反应,可以比较不同化学物质的毒性高低。一、实验目的求出受试化合物的致死剂量(通常以LD50为主要参数),以初步估计该化合物对人类毒害的危险性;阐明受试化合物急性毒性的剂量-反应关系与中毒特征。二、实验内容根据静态测定法,用鲤鱼为试验生物测定毒物在48h后引起受试鲤鱼群体中50%鱼致死的浓度。在24h,48h记录试验鱼的死亡率,确定鱼类死亡50%的受试物浓度,用LC50表示。三、实验原理急性毒性是指机体(人或实验动物)一次(或24h内多次)接触外来化合物之后所引起的中毒效应,甚至引起死亡。探讨外来化合物急性毒性应首先测定其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静态测定:毒性测定过程中测定溶液没有水流产生(溶液在整个测定过程保持不变)。限于研究那些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的物质。四、实验材料与方法1.实验鱼根据需要选择敏感的鱼类进行试验。本实验采用青鳉鱼(Oryziaslatipes)作为受试鱼。2.实验器材水族箱、小孔抄网、电子天平、溶解氧测定仪、pH计、电导率仪、恒温水浴、玻璃量筒、容量瓶、烧杯若干。3.受试化学物根据实验条件自己选择。4.实验药品氯化钙、硫酸镁、碳酸氢钠、氯化钾均为分析纯。五、实验步骤预实验(探索性实验)实验溶液浓度设计实验毒性判定确定实验溶液的浓度范围正试实验记录不同浓度的鱼的死亡数计算半数半数致死浓度(LC50)1.预备实验预备实验用于确定实验浓度的大致范围1000,100,10,1和0.1mg/L实验时间为24~48h。向每个容器放3~4尾鱼,找出实验鱼全部死亡和不引起实验鱼死亡的浓度;同时还要做一些化学测定,如电导率、pH、溶解氧的变化等,以便开展正式实验。2.正式实验(1)从24h预备实验中杀死全部鱼的最低浓度与未毒死鱼的最高浓度之间选择实验浓度,依据等对数间距原则:logCj+1–logCj=常数式中,j=0,1,……,n;Cj,Cj+1分别为第j,j+1组实验毒物的浓度;n为实验浓度组数。表1实验设计(2)至少取6个容器,均加入标准稀释水。其中一个为空白实验即对照实验,其余容器中加入不同量的储备溶液,以得到所要求的浓度范围。(3)向每个容器中放入10尾或更多的实验鱼。每个容器设3个平行样。注意:取鱼要迅速,在鱼转移过程中因操作不慎掉下的鱼或其他操作不善的鱼要弃去不用。所有的鱼需在30min内转移完毕。浓度系列(mg/L)浓度对数10.01.006.310.803.980.602.510.401.580.201.000.00每天记录每个容器中的死鱼数目(用玻璃棒轻触鱼的尾部,没有反应即认为已死亡),及时清出死鱼。对照组的死亡率不得超过10%,对照组实验期间鱼的外表及行为不正常或病态鱼也不得超过10%,否则要重新进行实验。每天至少测定一次各实验液的电导率、溶解氧、pH和温度。实验开始和结束时亦要测定。斑马鱼急性毒性观察记录表格如下:表2实验结果记录时间项目对照浓度1浓度2浓度3浓度4浓度524h死亡数水温(℃)电导率(mS/cm)pH溶解氧(mg/L)中毒症状48h死亡数水温(℃)电导率(mS/cm)pH溶解氧(mg/L)中毒症状六、实验结果1.直线内插法估算LC502.概率单位(probit)图解法估算LC50图2急性毒性实验典型的剂量-效应曲线a:直线内插法估算LC50b:概率单位(probit)图解法估算LC50七、注意事项1.必须严格控制实验用水的温度、pH、溶解氧、硬度和水量,一般淡水鱼的水质要求如下:(1)采用标准稀释水为实验用水。(2)每天光照保持12~16h。试验期间水温在20~25℃,诱导产卵时控制在23~26℃。实验前24h停止给实验鱼喂食,整个实验期间亦不喂食。(3)pH:6.0~8.0。(4)为避免对实验鱼不必要的扰动,实验液中溶解氧4mg/L。(5)水量:每克鱼0.5L水以上。2.选自同一驯养池中规格大小一致的幼鱼。实验前该鱼群应在与实验时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在连续曝气的水中至少驯养两周。驯养期间每天投饵1次,每天换水1~2次。实验前24h停止喂饲,每天清除粪便及食物残渣。驯养期间死亡率不得超过10%,如果超过10%,则该批鱼不得用作实验。实验鱼应无明显的疾病和肉眼可见的畸形。实验前两周内不应对其做疾病处理。八、讨论与思考1.干扰鱼类LC50正常测定的因素有哪些?2.对一化学性质稳定的物质而言,试推测用静态法、半静态法或动态法测定其对鱼类毒性的LC50值的可能差别。
本文标题:鱼类急性毒性实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812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