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连接点爆网络的安全注意事项?点爆网络的连接必须在爆破区域装药填塞全部完成和无关人员全部撤至安全地点之后,由爆破工程技术人员或爆破员从工作面向起爆站依次进行连接。连接中应注意以下事项:1、电爆网路的连接要严格按照设计进行,不得任意更改。2、不同工厂、不同批次生产的和不同桥丝的电雷管,不得同一条网路在使用。3、敷设网路时,严禁将电爆网路与照明线路、动力线路混设在一起。距离变电站、高压线、线电发射台等目标不得小于200m。4、接头要牢靠、平顺,不得虚接;接头处的线头要新鲜,不得有锈蚀,以防造成接头电阻过大;两根线的接点应错开10cm以上;接头要绝缘良好,特别要防止尖锐的线端刺透绝缘层。5、导线敷设时应防止损坏绝缘层,防止接头位置与金属导体或水接触;敷设应留有10%~15%的富余长度,防止连线时导线拉得过紧,甚至拉断导线。6、连线作业先从爆破工作面的最远端开始,逐段向起爆站后退进行。7、接线之前要把手洗千净,如果手上有残留的炸药会使脚线生锈,导致电阻增加或者不稳定。8、在连线过程中应根据设计计算的电阻值逐段进行网路导通检测,以检查网路各段的质量,及时发现问题并排除故障;在爆破主线与起爆电源或起爆器连接之前,必须测量全网路的总电阻值,实测总电阻值与实际计算值的误差不得大于±5%,否则禁止联结。9、必须采用爆破专用仪表进行检测;对电源和检测仪表要轻拿轻放,保持清洁,放于通风、干燥和温度适宜的地方;有故障时应由专人检修;当温度低于-10T时,应采取保温措施。10、电源应指定专人看守,起爆器的转柄(或钥匙)应由现场负责人掌握,不到起爆时不准交给起爆人员。11、起爆后应立即切断电源,使用延期电雷管时,如未爆炸或不能判断是否全部爆炸,应按照《爆破安全规程》规定的等待时间后,才能进入现场进行检查。二、填塞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1、在装药作业前应按设计要求准备好填塞料(炮泥卷),如提前准备填塞料,要注意填塞料的保湿。2、填塞时,每卷炮泥都要用木棍捣实一次,以防止出现捣不实或空洞现象,严禁把炮泥放进去不捣实的做法。3、炮泥一定要填至与孔口平齐。4、在填塞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好雷管脚线或导爆管,不能将炮棍捣在雷管脚线或导爆管上。三、爆破后检查有哪些内容,如何检查?爆后检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项:1、确认有无盲炮;2、露天爆破爆堆是否稳定,有无危坡、危石、危墙、危房及未炸倒建(构)筑物;3、地下爆破有无瓦斯及地下水突出、有无冒顶、危岩,支撑是否破坏,有害气体是否排除;4、在爆破警戒区内公用设施及重点保护建(构)筑物安全情况。检查人员应将检查获得的情况立即报告爆破工作领导人,对重要的爆破工程项目应填写“爆后检查记录表”。发现盲炮或其他险情应及时上报并请示进行处理。在处理前应在现场设立危险标志,禁止无关人员人内。发现残存的爆破器材应收集上缴、集中销毁。四、每次爆破前后需要发出几次警戒信号,请说出各次信号发出的条件和听到信号后爆破与警戒人员的动作响应?信号规定:警戒信号是保证爆破安全实施的基本保障,一般有口哨、信号旗、警报器、警笛等音响和视觉信号。其主要作用是告诫附近人员已经进入爆破实施状态,应该在警戒人员的组织下撤离到安全的地方躲避;并通知所有爆破作业人员在起爆的各实施阶段进行相关操作。在每次爆破中,起爆前后一共有3次信号:1.预警信号:该信号发出后爆破警戒范围内开始清场工作;2.起爆信号:起爆信号应在确认人员全部撤离爆破警戒区,所有警戒人员到位,具备安全起爆条件时发出。起爆信号发出后现场负责人应再次确认是否达到安全起爆条件,然后下令起爆;3.解除信号:安全等待时间过后,检查人员进人危险区内检查、确认安全后,报请现场负责人同意,方可发出解除警戒信号。在此之前,岗哨不得撤离,不允许非检查人员进人爆破警戒范围。各类信号均应使爆破警戒区域及附近人员能清楚地听到或看到。五、试分析装药过程中发生堵孔的原因和处理方法。装药过程中发生堵孔时采取的措施。首先了解发生堵孔的原因,以便在装药操作过程中予以注意,采取相应措施尽可能避免造成堵孔。根据以往工程的经验,发生堵孔原因有:1.在水孔中由于炸药在水中下降慢,装药速度过快而造成堵孔;2.炸药块度过大,在孔内卡住不能下去;3.装药时将孔口浮石带入孔内,或将孔内松石从孔壁上碰下来卡在孔中间造成堵孔;4.在水孔内水面因装药而上升,将孔壁松石冲到孔中间造成堵孔;5.起爆药包卡在孔内某一位置未接触到炸药,继续装药就造成堵孔。处理堵孔的方法是:在起爆药包未装入炮孔前,可采用木制炮棍(禁止用钻杆等易产生火花的工具)捅透装药,疏通炮孔;在起爆药包装入炮孔后,严禁用力直接捅压起爆药包,可由现场爆破工程技术人员提出处理办法。六、一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和方法来控制和减弱爆破振动的有害效应?综合大量工程爆破实践,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和方法控制和减弱爆破振动有害效应:1.采用延迟爆破。国内一些矿山工程试验表明,采用毫秒延迟爆破后,与齐发爆破相比,平均降振率达到50%或以上,微差段数越多,其降振效果越好。实践证明,各段间隔时间大于100ms,降振效果比较明显;各段间隔时间小于100ms,各段爆破振动波形不能显著分开,存在叠加效应,其降振效果相对较差。2.采用预裂爆破或开挖减振沟槽。在爆破体与被保护对象之间,钻单排防振孔或双排防振孔(孔内不装药),孔径可选取35~65mm,孔间距不大于:25cm,可以起到降振效果,其降振率可达30%〜50%。预裂孔和防振孔都应有一定的超深,预裂孔、缝、沟槽应注意防止充水,否则起不到降振效果。对于建筑物拆除爆破,为了控制邻近爆破点的建筑物、地下管道、电缆不受爆破和塌落振动的影响,在爆破体和被保护对象之间可以开挖减振沟。3.限制一次齐爆药量。当设计药量大于安全允许的一次齐爆药量而又没有其他降振措施时,则必须减小一次爆破规模,采取分次爆破,将一次齐爆药量控制在安全允许范围内。在复杂环境中多次进行爆破作业时,应从确保安全的一次齐爆药量开始试爆,逐步增大到安全允许药量,并按允许药量控制一次爆破规模。4.采用不耦合装药和缓冲爆破。5.在建(构)筑物倒塌部位铺设减振垫层或者构筑减振土堤。6.适当加大预拆除部位。对于建筑物拆除爆破,可以适当加大预拆除部位,以减少爆破钻孔数量•,对基础部位可采用分区爆破拆除方式,采用低爆速炸药,均可控制和减弱爆破振动效应,还可以改善爆破设计,如采用折叠式拆除爆破来降低爆破振动影响。7.降低塌落振动强度。对于拆除爆破中建(构)筑物塌落造成的地面振动,控制第一层解体尺寸是降低塌落振动强度的关键;对于烟囱、水塔等高耸建(构)筑物,可以在地面预铺松散的砂层、煤渣等减振物,或者设计铺设减振埂,以此来有效降低高大建筑物塌落产生的振动。在重要、敏感的被保护对象附近或爆破条件复杂地区进行爆破时,应进行必要的爆破振动监测,以确保被保护对象的安全。七、试述防止导爆管起爆网络出现拒爆的措施。预防导爆管起爆网路出现拒爆的措施:1.导爆管网路中不得有死结,炮孔内不得有接头,孔外传爆雷管之间以及传爆雷管与导爆管之间应留有足够的间距。2.用雷管起爆导爆管时应采用反向连接,导爆管应均匀地敷设在雷管周围并用胶布等梱扎牢固,雷管与导爆管端头的距离应不小于150mm。3.用导爆索起爆导爆管时,宜釆用垂直连接。4.对于深孔或硐室爆破,可以采用高精度导爆管雷管。八、人工搬运民爆物品应遵守哪些规定?用人工搬运爆破器材时,应遵守下列规定:.1.不得提前班次提取搬运爆破器材;2.在夜间或井下,应随身携带完好的矿用灯具;3.限制一人一次运送的爆破器材数量,雷管为1000发,拆箱(袋)运搬炸药为20kg,背运原包装炸药为1箱(袋),挑运原包装炸药为2箱(袋);4.用手推车运输民用爆炸物品时,载重量不应超过300kg,运输过程中应采取防滑、防摩擦和防止产生火花等安全措施;5.拆箱后的零散爆破器材应分别放在作业保管箱或专用背包内,不应暴露,也不应放在衣袋里。雷管和炸药不得由一人同时搬运;6.领到爆破器材后直接送到爆破作业地点,不应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停留,或搭乘车船。九、爆破作业中常见的违法违规行为有哪几种?1、伪造、变造、买卖或者出借、租借爆破作业单位、人员许可证;2、从事超出资质等级、从业范围的爆破作业;3、违反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实施爆破作业;4、聘用无爆破作业资格的人员从事爆破作业;5、将承接的爆破作业项目转包;6、为非法的生产活动实施爆破作业;7、为本单位或者与本单位有利害关系的单位承接的爆破作业项目进行安全评估、安全监理;8、承接同一爆破作业项目的安全评估、安全监理;9、爆破从业人员同时受聘于两个及以上爆破作业单位;10、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十、混合起爆网络连接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混合起爆网路是由不同起爆器材组成的,连接时要注意以下事项:1.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准备起爆网路各部分的器材并进行核查,同时对网路敷设现场进行勘查。2.网路各个部分的连接必须遵守各种起爆器材的连接规范和《爆破安全规程》的规定,同时还应符合不同器材之间的连接要求。上一连接工序完成后,要立即进行检查,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下一工序的连接工作。3.完成全部炮孔装药的装填作业、清除爆破区域内剩余的爆破器材之后,方可进行爆破网路的连接。4.网路的连接要按照设计的连接顺序进行,防止连接过程出现交叉或漏连等问题。连接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传爆方向、传爆元件、搭接位置等部位的连接。5.必须在爆破工程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通常由两人一组进行连接作业,其中一人连接,另一人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处理。6.连接作业完成后,必须从起爆位置向药包位置再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否则不允许起爆。7.完成连接作业的区域应设为禁区,除检查人员外,其他人员不得进人,以防止网路被损坏。8.完成网路连接后,在没有得到起爆指令期间必须派专人值守,不准任何人进入爆区。
本文标题:爆破考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848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