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朱元璋对社会的严密控制
龙源期刊网朱元璋对社会的严密控制作者:任世江来源:《历史教学·中学版》2019年第02期[关键词]明朝,社会控制,朱元璋,治国方式[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3-0003-07初中教科书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主要内容是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以五军都督府统兵,皇帝直接掌握军权;用锦衣卫(厂卫)保护皇帝,镇压官民;科举严格从四书五经命题,禁锢思想,等等。20世纪下半叶的高中课本大致就讲这些,有时删减。从王朝制度说明强化君权是历史学的传统,从社会控制角度也可以说专制,似乎更生动,可能更接近学生经验,对深入学习也更有意义。鸦片战争以来,底层民众对外族入侵持观望态度,不到保家之时不知卫国,甚至不分敌我。追溯历史,原本家国一体的观念,自明清以来逐渐分裂,国家管教民众,不爱护民众;政府有权,民众无权。处于被奴役、被管制的个体不会将国家与自己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吴晗说,朱元璋是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君主。①他开创的一套控制官僚和民众的制度,使秦始皇相形见绌。他是中国古代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皇帝,也是剥夺农民最狠、管束农民最严的皇帝。课文“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都是描述他建立新朝的统治秩序。明朝延续200多年基本遵循了朱元璋留下的祖制。先講朱元璋这个人,再说他怎样实施对全社会的严密控制,这样的历史课比描述王朝制度更有意思。而且按照时序,改变省级和中央体制也在新政权稳固之后。深入学习也应着[于社会变化,了解明清社会是认识近代中国的前提。朱元璋原名朱重八,父亲叫朱五四,祖父叫朱初一。宋朝时平民百姓一般不起名字,元朝不许起名字。“五四”就是出生时父母年龄合计54这个数字,也许父亲28,母亲26;也许父母都是27岁。明初大将常遇春的曾祖叫常四三、祖父叫常重五,父名常六六。②“重”是行辈,朱元璋之上还有重一、重二、重三……重七,7位兄长。重一、重二、重三、重五是朱五四的侄子,重八是朱家大排行的顺序,是朱五四最小的儿子。朱五四还有两个女儿,共有4男2女6个孩子。后来朱重八给自己起名兴宗,再改名元璋,字国瑞。登基做皇帝后取年号洪武,后人又称其为朱洪武,或洪武皇帝。朱家祖籍江苏沛县,与汉高祖刘邦是同乡。刘邦也是起义打下天下,但他不是贫下中农,是不劳动的痞子,成年后做个小吏。中国古代史上打江山、坐江山的农民只有一个洪武皇帝。朱五四没有土地,一贫如洗,为租地多次搬迁,最后落脚安徽凤阳,仍然从这个村搬到那个村。吴晗解释朱五四总搬家的原因是:租到几亩荒地,起初地租是交收获物的六成;待生地变成熟地,地主又要加租,加租后所剩无几,不能维持生计,又无处说理,无奈只得搬迁,另觅田主,重复垦荒历程。③同时期的西欧,领主与农民订立的租地契约,领主不能随意增加地租,只能“依法剥削”。法庭既维护领主的利益,也维护佃户的权益。这是中西封建时代的一个不同点。像朱五四这样的佃农一辈子贫穷,因为租地权和地租权都在地主手里;而西欧农民可龙源期刊网凭契约维权,有可能积累财富。1793年访华的英国马戛尔尼使团留下了他们的观感:在普通中国人中很难找到类似英国农夫喜气洋洋的脸,看不到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朱元璋生活的14世纪下半叶(即欧洲中世纪晚期),西欧农民极少造反,因为他们的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甚至超过领主。①到18世纪末所谓乾隆“盛世”,中西农民的反差愈加明显。朱重八落生时朱五四已经47岁。朱重八16岁之前整天给地主放羊放牛,帮助家里干活儿,大概没吃过一顿饱饭。他16岁那年,一场瘟疫夺走了爹妈和两个哥哥的性命。家徒四壁,“殡无棺椁,被体恶裳”,②草草埋葬了亲人,他出家当了和尚。时逢饥荒,没多长时间寺院粮尽,朱重八被打发出门,成为手持木鱼、瓦钵的化缘和尚,四处游荡。云游三年后他又回到凤阳的寺庙。这时反元风暴四起,天下已经大乱,朱重八观望了几年,“既忧且惧”,③在寺院被焚后无处安身,这才下决心投奔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这年他24岁。朱重八是地道的穷苦人,但是,极端贫穷没有促使他积极参加“革命”。也没有证据表明,朱重八因受到蒙古人的欺压而奋起反抗。他更像是被乱世裹挟进造反的洪流之中,课文也没有说他是农民起义领袖。加入造反队伍后,他改名朱元璋。朱重八阅历丰富,胆大心细,有勇有谋又有主见,入伍之后屡建战功,受到郭子兴的关注,由士兵逐步升迁,成为郭子兴的心腹大将。郭子兴还把他抚养的义女马氏嫁给朱元璋。三年后郭子兴战死,27岁的朱元璋成为这支义军的首领。元末农民起义集中在淮河以南原南宋地域,因为“南人”地位最低,从元世祖忽必烈时起,汉人的反抗一直没有停止过。朱元璋做云游和尚时,淮西、浙东一带起义,元军镇压乏力。1351年,聚集在黄河工地的十几万民工造反,烽火蔓延,各地相应,元军顾此失彼。元朝最后一个皇帝(明朝人称之为“顺帝”,元朝人给他的庙号“惠宗”)荒淫无能,政府财政空虚,内部争斗不止,军队腐败已经没有了横扫亚欧的锐气。如果起义军像秦末农民战争那样,先合力推翻元朝,两年之内也能夺取大都。但是,各路义军相互倾轧,几个较大的集团,各自称王称帝。张士诚称诚王,国号大周;刘福通拥立韩林儿为皇帝,号小明王,国号宋;陈友谅自称汉王,国号大汉,等等。朱元璋名义上归属小明王,实际上独立发展。他从27岁开始,到40岁称帝,用了十几年时间打败了同属一个阵营的阶级兄弟,然后攻取大都,在两年内统一了全国。历史学家一致认定,民族压迫是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但是,朱元璋用兵最多的是兼并起义的各个山头,推翻元朝统治似乎成了次要问题。1357年,红巾军三路北伐,而朱元璋则以应天(南京)为根据地向南扩大地盘。朱元璋能够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不是偶然的,他的政治才能和战略[光超乎寻常,狡黠和冷酷也令人生畏。元末各支起义军纪律都不大好,郭子兴的队伍也经常烧杀抢掠。朱元璋做首领后为约束部队,几次斩杀抢掠的小兵示众。他的队伍不仅服从命令听指挥,能打胜仗,而且军纪严明,深得民心。朱元璋知道“得人者昌”的道理,广泛招贤纳士,虚心求教。朱升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朱元璋心领神会,一直甘愿隶属小明王麾下,缩小自己的目标;直到自己称帝的前一年才弄死小明王。朱升还告诉他“杀降不详,惟不嗜杀人者天下无敌”,④不轻易杀俘虏成为朱元璋的一个政策,使他的队伍不断壮大。朱元璋礼贤下士还能做到既往不咎。浙东名士刘基是元朝进士,做过官还参与镇压起义军。朱元璋对他礼遇有加,用龙源期刊网之不疑。元朝的刑罚很重,朱元璋则减轻刑罚,慎用刑狱。为了减轻农民负担,朱元璋用军队屯田的办法解决军粮问题。在打天下和建立政权初期,朱元璋还多次强调“治国之道,必先通言路”,①并申明要向唐太宗那样从谏如流,希望身边多几个魏征。但是统一天下之后,朱元璋立马变脸。吴晗在《朱元璋传》里说,他从小就是个孩子王,在游戏中假扮皇帝。不知吴晗的依据是什么,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朱元璋骨子里不是个反抗者。红巾军北伐中原失败后,朱元璋曾派使臣携重礼和亲笔信,向元军统帅求和。②张士诚同属红巾军系统,朱元璋攻打张士诚之前发布讨张檄文,檄文所列八项有六项是背叛元朝的罪状。吴晗惊呼:“不看头尾,使人容易误会成是元朝政府的讨伐令。”③朱元璋在诏书中多次恭敬元朝,推翻元朝后他仍对身边人说“元主中国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④他既不是反抗民族压迫,也不是与地主阶级为敌。他明确说:“秦之陈胜、吴广,汉之黄巾……唐之王仙芝……等辈,皆系造言倡乱者。”⑤农民出身不见得代表农民阶级利益。他是个极具权力欲望的强人,生逢乱世,一心想取代元朝自己做皇帝。在打败其他义军,基本统一南方之后,他提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政治口号。“立纲陈纪”就是要重建秩序,“救济斯民”只是个幌子。打江山时,因为要“广积粮”,朱元璋从不开仓济民。要坐稳江山,他即刻动手控制土地和农民,把人民的权利剥夺干净。废行省、废丞相、建五军都督府都是洪武八年(1375)后的事情。设置锦衣卫的时间更晚,但此前皇帝已经采取特务手段监视官员。吴晗说,朱元璋“对历史特别爱好”,⑥学习历史的目的是吸取古人治世经验。他的学习成绩优秀,治国首先抓户籍制度。洪武元年(1368),他命令各地领兵将帅及地方官随时注意收集户籍资料,占领元大都后,即令收集元朝户口版籍。转年又公告属民,凡脱离户籍者,立即自首。推翻元朝后不打仗了,他下令百万大军分别下到各州县,挨家挨户清查户口。隐瞒人口,家长处死,家人发配边地,改入军户。地方官有意隐瞒户籍,也是死罪。动用军队清查户籍,几无一人漏网,政府掌握人口6000多万。朱元璋创建的户籍制度非常严格。每户的户口本叫“户帖”,登记户主姓名、年龄、住地、从业、家庭成员姓名、年龄及财产状况,加盖官府勘印。户帖分为民户、军户、匠户等不同种类,民户当中还要细分,如务农为农户、从医为医户、经商为商户。农户世代务农,军户世代从军(军户屯田也要务农),匠户世代为匠,不能随意改行,更不准随便搬迁。按照户籍,农村居民编入里甲,城镇居民编入坊厢。里甲、坊厢实行相互作保,一家犯罪,全体连坐。政府通过户籍制、里甲和坊厢制控制到每个人。人民不能随意出行,离家百里必须到官府申请“路引”,申请路引的手续非常严格,发放的路引要注明持有人的姓名、住地、职业、出发地和目的地。各关津都有巡检司盘查过往人等,没有路引立即拘留。城镇也有巡逻人员随时检查外来人,没有路引客栈不得留宿。在沿海地区则实行禁海,不准渔民下海,禁止出海经商。路引制度严格控制了国内人口流动,禁海几乎断绝了向海外谋生的可能。农民适应了这样的生活,[界更加狭窄、思想更加愚昧。在清查户口的同时,朱元璋开始清查土地。洪武元年,他派国子监监生164人到浙西丈田,根据田亩确定赋税。推翻元朝后,清丈耕地在全国陆续展开。因为不断鼓励垦荒,清丈工作延续进行了十几年,政府掌握的田土比元朝增长了4倍。为了恢复农业生产,朱元璋给农民土地,实行垦荒免税政策,先后强迁苏南、浙北等南方上千万农民到北方耕种,等等。但是,龙源期刊网他认为“为吾民者当知其分,田赋、力役出以供上,乃其分也。”①农民的本分就是要为朝廷交田租、出劳役,就应该规规矩矩遵守朝廷法度。而且明初恢复经济也没能改变农民生活。洪武十六年(1383年),朱元璋突然想起儿时的邻居和伙伴,于是下令将20家近邻接到南京,负责接人的报告说,这些人衣衫褴褛,无法入朝,朱元璋下令赏赐每人一套衣服、一双鞋、一顶帽子。接见时朱元璋很是兴奋,但这些邻里已经不能像当初那样与他无话不谈、亲密无间,更不敢同皇帝叙旧情。朱元璋对风阳老家还是网开一面的,8年前他安排这些邻里为他守护皇陵,还赐姓朱,每户赐给田地还减轻劳役负担。可这些人仍贫困不堪,完全是一副臣民的样子。这些人如此,其他农民也好不到哪儿去,尤其是精神状态,不是社会高压政策造成的,还会是什么呢?朱元璋也很失望,传旨说“今后不必来了”。②他的重农思想比前代帝王更强烈,控制社会的手段也令前朝君主望尘莫及。漢代以来的编户制度力图控制人身自由,但秦汉以来的皇帝还没有想到控制人的思想。朱元璋非常重视控制民众思想。白莲教脱胎于佛教净土宗,夹杂民间信仰,在元末农民起义起到发动作用。朱元璋做皇帝第一年,即颁诏书禁止佛、道以外一切民间宗教,宣布白莲教、弥勒教、大明教等为非法的邪教。禁令成为法律条文写进大明律,凡组织者处以绞刑,信徒杖一百还要流放边地。读书人有见识、思想活跃。朱元璋一方面广招有学之士,为其所用;一方面公开申令: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者,诛其身而没其家。对愿意为新朝尽力的读书人,他要求思想统一于程朱理学,声称“非五经四书,则无由知道理”。③为什么推崇理学?因为先秦儒家还没有“君为臣纲”的理念。朱元璋读《孟子》,见有“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④等几句话,大怒说,这老头儿要活在今天,我非宰了他不可。他下令删节《孟子》85条有违君权神圣的语句
本文标题:朱元璋对社会的严密控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860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