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造纸印刷 > 浅析音效在电影《敦刻尔克》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浅析音效在电影《敦刻尔克》中的应用作者:夏阳吴海珍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11期摘要:《敦刻尔克》是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战争悬疑片。此部电影的音效由理查德·金、格雷格·兰达克与好莱坞最有名的编曲家汉斯·其默共同倾力打造,音响与配乐的完美演绎促使《敦刻尔克》这部电影的的声音构成非常有特色,令人拍案叫絕。关键词:《敦刻尔克》;音效一、绪论自20世纪80年代起,声音技术在音频制作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这也促使音效在电影中的处理越来越复杂与精密;随着90年代以后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音效在电影中的创造空间以及制作模式的应用也日益广阔与多样。同时,音效在电影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音效促使电影不仅仅局限于视觉的体验,更加满足了观影者在听觉上的体验需求,致使电影成为一种多感官体验的有效途径。音效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电影迅速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电影《敦刻尔克》是2017年9月份上映的电影,是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战争悬疑片,该片是根据二战著名的真实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改编而成。该片由音效大师理查德·金和格雷格·兰达克亲自操刀,加上配乐大师汉斯·其默悬疑的精彩旋律,使得影片的声音构成非常有特色。该片获得了多个奖项,其中包括了奥斯卡最佳混音、最佳音效剪辑以及最佳原创配乐的提名,这些奖项几乎涵盖了奥斯卡所有音效类的大奖。因此,笔者认为该电影的音效兼具独特性与典型性,有必要对该片的音效做分析,以期能为未来的创作者提供思路与启示,同时为将来的电影音效的应用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路径。二、《敦刻尔克》简介《敦刻尔克》这部电影改编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电影的背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40万英法联军被困于敦刻尔克的海滩上,面对德军的步步紧逼,英国政府动员人民运用民用船营救军队。该影片的叙事视角并没有按照传统大片男女主角的视角呈现,而是以多个平行时空的第一人称的视角展开,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般的触及感。该影片以陆、海、空三条叙事线为故事脉络,分别叙述了防波堤上的一周、海上的一天以及空中的一小时。防波堤是遣送撤退人员的核心场地,大批的英法联军在防波堤上等待救援,英国士兵汤米(菲恩·怀特海德饰)和阿莱克斯(哈里·斯泰尔斯饰)试图逃离海滩,并在轰炸中幸存。在海上,道森先生(马克·里朗斯饰)响应英国政府的号召,主动与儿子乔治(巴里·基奥汉饰)及其朋友驾驶自家游艇前往敦龙源期刊网刻尔克参加救援,途中搭救了一名颤抖的英国海军士兵(希里安·墨菲饰),并尽自己的力量在敦刻尔克拯救了一些士兵;在空中,英国空军飞行员法瑞尔(汤姆·哈迪饰)和柯林斯(杰克·劳登饰)为保护地上和海上的救援行动,驾驶战机试图击落正在轰炸敦刻尔克海滩的德国战机,与敌军进行顽强战斗。三、《敦刻尔克》的音效分析电影的音效主要由人声、音响、音乐三个基本要素组成,三个要素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言表意,乐表情,响表真”,三者相互呼应,增加影片的真实感。[1]音效能为影片增添强烈的情绪和节奏感,加强观影效果。《敦刻尔克》的音效可以说具有非常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来源于战场士兵急促的呼吸声,来源于未知方向的多普勒效应,来源于指挥官含混不清的英语,来源于渐渐响起又渐渐消失的音乐。这些明显或不明显的声音为影片的节奏定下了悬疑的基调,同时又唤起了观众的情绪,将整部影片的氛围充分地调动起来。(一)《敦刻尔克》的人声分析《敦刻尔克》的人声呈现出一种非常独特的“浸入式”特点。在影片中,诺兰在为数不多的人声片段中运用了他擅长的“声景人声”手法—即人声完全浸入在周围的环境声当中。当我们听这些人声片段的时候,往往会觉得人声有些含糊不清,有些甚至很难分辨出内容,这是因为其相对应的环境声的响度和频率均盖过了人声。这样的人声表现方式在好莱坞的影片中是较为少见的,但这也体现了导演诺兰执导的风格—接近真实和客观,让人声呈现出它原本的这种表达方式,促使观众自己“身临其境”的去感受战场上的焦灼感与无力感。例如,在影片开头,男主角和男二号假装是医疗兵插队进入大坝时,英国军官对着法国士兵大声呼叫的人声,即“只收英国人!只收英国人!你们有自己的船,向后退,医疗兵要过来了”。如果只看视频而没有字幕的话,观众是非常难以听清军官的话的,这一方面是因为军官的英格兰北部口音非常的硬,让观众不能很快听懂;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人声混杂了风声,在开阔场景中,声强会被周围的白噪声所掩盖,发不出特别响而清晰的人声。影片人声的这种处理风格恰恰是最为真实的还原了当时的场景。(二)《敦刻尔克》的音响分析音响在电影中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很多微小的音响更能体现出影片的真实感,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声音设计师理查德·金将影片的音响形容为一种独特的体验视角,即寻找令人回味的声音,并将观众置于角色的情境中。该影片的许多片段都呈现出了这种具备独特体验视角的音响。例如,在影片开头6分20秒处,海滩上空出现了德国轰炸机,随着男主角视线的转换,轰炸机由远及近,贯穿镜头的多普勒效应让音响显得尤为逼真,随后配合上地面步枪的扫射声,让人感觉飞机和子弹就从头顶掠过。在影片38分处,船在海水里沉没的场景,狭小空间龙源期刊网内急促的水声配合窒息的呼吸声,开阔水域厚重的水声加上动作声,淋漓尽致地将水的不同质感,不同层次表现了出来,仿佛再次将观众置于影片的真实场景中。(三)《敦刻尔克》的音乐分析如果说诺兰是制造悬疑的大师,那汉斯·其默的音乐则是这悬疑最为关键的因素。在影片中,汉斯·其默再次为诺兰量身打造了招牌式的悬幻简约配乐。这次汉斯·其默为主题配乐主打的是船锚,汉斯·其默用他经典的滴答声作为引子,采用逐渐的由远及近,频率由低到高再回到低这样的循环模式,引出主体的管弦乐旋律,同时配合合成的船锚声共同制造出“浸入式”的听觉幻象。在影片中,为了配合影片悬疑的效果,汉斯·其默还精心设计了经典的音乐心理错觉声—八度错觉和滑音错觉。该影片的主题配乐《TheMole》(防波堤)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首乐曲是影片开始时在盟军撤退的海滩边响起的配乐,是整部影片的开始,同时也是悬疑气氛渲染的开始。为了营造悬疑的氛围,乐曲的开头使用了类似船锚的低沉合成器声,随后而起的是汉斯·其默经典的时钟滴答声,滴答声在前,船锚声在后,给接下去要出现的主旋律预留了表演空间。随后,主旋律响起,逐渐加强,于此同时影片的画面呈现的是在空旷的海滩上,密密麻麻的士兵排着队等待撤离。在主旋律中,汉斯·其默巧妙运用八度错觉促使听众产生了焦虑、紧张的共鸣。从频谱上看,《TheMole》这首配乐的主旋律是由几个大致相同的小段所构成(如图1),正是这些大致相同的小段为八度错觉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而在每一个小段中,我们都听到了三种旋律,即船锚声、滴答声和交响旋律声。汉斯将交响旋律处理成了一个音调逐渐上升的循环,即将一段交响旋律增高一个八度,另一段降低一个八度,而中间的一段保持不变。随着旋律的播放,高八度音量逐渐减弱,低八度音量逐渐增强,而中间的原旋律保持不变,这样促使从头到尾始终有两段音调缓慢上升的旋律存在,好像旋律在无限地上升却从未达到最高点,这样大脑会本能的将旋律连接循环,形成八度错觉(如图2)。八度错觉在影片中的运用使得影片产生了逐渐上升的紧张感,这样的紧张感不仅推动了叙事向前进,而且将观众的感官充分的调动起来,营造了戏剧感染力。如果这些旋律的连接是线性连续的,八度错觉则会再上升一个层次,变成滑音错觉。在《TheMole》中,不同的音响如船锚声、滴答声以及激昂急促的交响乐都是位于不同的立体声声道上,而旋律的线形连续使得不同的声道产生的声音被无缝地连接在一起,我们无法通过耳朵判断这些声音来自于左边或是右边的声道,滑音错觉使得这些毫无相关性的旋律以一种非常自然的状态揉合起来,这样不仅使得配乐本身更加得出色,而且使得《TheMole》带来的紧张感更为强烈,让观众产生一种坐立不安的情绪,将观众带入“浸入式”观影体验中。四、结语《敦刻尔克》的音效在导演克里斯多弗·诺兰、作曲家汉斯·其默和音响设计师理查德·金的强强联合下,显示出了与众不同的“逼真”特色。只言片语的人声,时断时续的心跳声、呼吸龙源期刊网声、脚步声、马达声等音响声配合不间断的背景配乐,由少到多,由点到面,在声音的三个层面不断铺展开来。它们或是欲说还休,或是娓娓道来,或是波涛汹涌,将影片的音效演绎的淋漓尽致。诺兰用他标志性的悬疑拍摄手法,客观地再现了敦刻尔克海滩边的惨烈故事。诺兰在访谈中不止一次的表示“声音就是悬疑最为重要的部分”。我们在他的影片中不难发现许多标志性的痕迹,比如时间、空间、梦境、记忆等,这些元素实现的关键恰恰就在声音上,因此诺兰的影片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声音提供的巧妙设计。作曲家汉斯·其默和声音设计师理查德·金则为诺兰提供了这样的可能性,在《敦刻尔克》中,配乐和音響的完美演绎,在为影片赢下了两个奥斯卡声音奖项的同时,也为观众再次奉上了美妙的视听盛宴。参考文献[1]宋军,李洁.音效在动画片中的诠释[J].影视评论,2007(24):33.(作者简介:1.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2.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
本文标题:浅析音效在电影《敦刻尔克》中的应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869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