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基础应用化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专业、总学时《基础应用化学》是***********学院**********专业的基础必修课,总学时120学时,其中理论部分60学时,实验部分60学时。二、课程性质和任务1.性质大学化学课程是从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与认识物质世界的组成、结构及其变化规律,是高等职业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是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以及良好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通过基础应用化学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等知识;具有比较熟练的化学基本计算能力;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操作;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化学意识和运用化学观点思考、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进一步学好专业知识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化学应用基础。2.任务基础化学课程是是林业技术专业的基础课,它综合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是在分子、原子或离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及其应用的自然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2本课程包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验部分(1)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要求学生掌握溶液、电解质溶液和离解平衡及结构化学的初步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熟悉酸碱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分光光度法等基本知识和滴定方法,了解各类有机化合物(烃、卤代烃、醇、酚、醚、醛、酮、羧酸生物分子等)的命名及主要化学性质。(2)化学实验,基础化学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观察记录、分析归纳、撰写实验报告等方面的能力,是本课程比较重要环节。具体要求包括:基本操作的训练和仪器的正确使用;数据测定;化合物性质和理论验证实验。三、课程基本理念课程教学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积极贯彻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思想,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专业要求及自身特点因材施教,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积极开展启发式、导学式和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维方向,拓宽学生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加强对化学理论背景资料和应用前景的介绍,讲清化学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不断提出新问题,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能力。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四、设计思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以化学原理为纵线,从物质的化学性质、化学结构和化学反应三条主线展开;以化学在不同专业中的应用为横轴,从材料、能源、环境等领域入手,突出化学原理、化学知识的应用;加强化学与工程学的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揉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注重实验教学,采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思路,积极探索科学的综3合评定考核成绩的方法,采用期末考试与全程考查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验考核相结合、大作业与小论文相结合等多种考核形式,不仅考察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注重考核综合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五、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学员通过课程学习,加深对化学知识本质的理解、区分和判断;在学习化学知识和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体会化学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初步形成客观、求实而精确的化学思维和化学素质;激发求知热情和创造欲望,敢于提出新问题、新见解、新思路、新方法,培养为追求真理和科学而牺牲的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坚韧不拨的科学品格。(二)分类目标(1)知识与技能方面1.认知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和自学,学生不仅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而且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比较熟练的运用化学语言表达物质世界的能力。2.科学的思维能力。通过对解决各类化学问题方法的学习,掌握正确的科学思维及研究方法,善于抓住实际问题中各类物质的共性和本质,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发展变化规律。3.化学结合专业应用能力。通过对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初步掌握化学的基本计算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善于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并自觉的运用所学化学理论、观点和方法解4决实际问题。4.创新能力。具有举一反三,大胆质疑,大胆实践,勇于革新,善于吸取经验,具有较好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提高创新能力。(2)过程与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开展多种教学方法,多提问、多思考,强化想象、推理等多种科学思维方法,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强化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提出新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程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念,正确的科学成败观和探索科学疑难问题的信心、勇气,具有高尚的情操和强烈的求知欲。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六、内容标准第一章物质结构(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理解原子轨道等概念,掌握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四要素。了解电子轨道的能量,理解原子轨道的能级顺序,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和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理解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掌握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理解共价键的本质,理解共价键的特点、类型,了解共价键的参数。了解共价键的极性,掌握常见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理解杂化轨道理论要点,掌握s、p杂化轨道的基本类型。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掌握分子问作用力的类型。了解离子键和金属键的形成,了理解离子键和金属键的概念。(二)教学内容1.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1.1.1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51.1.2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1.1.3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1.4原子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系1.2化学键和分子结构1.2.1共价键理论1.2.2杂化轨道理论与分子几何构型1.2.3分子间力和氢键1.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1.1.1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1.1.2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1.1.3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1.4原子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系1.2化学键和分子结构1.2.1共价键理论1.2.2杂化轨道理论与分子几何构型1.2.3分子间力和氢键(三)重点、难点1、重点: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理解原子轨道等概念,掌握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四要素。了解电子轨道的能量,理解原子轨道的能级顺序,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表示方法。2、难点: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掌握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理解共价键的本质。第二章胶体与溶液(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溶液的组成,熟悉浓度的表示方法,掌握溶液浓度的有关计算。理解稀液的依数性,了解稀溶液通性的一些主要应用,并依据公式做有关计算。了解胶体的概念,掌握胶体的相关性质。(二)教学内容2.1溶液的浓度2.1.1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2.1.2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的有关计算62.2稀溶液的依数性2.2.1溶液的蒸气压下降2.2.2溶液的沸点上升2.2.3溶液的凝固点下降2.2.4溶液的渗透压2.3胶体溶液2.3.1分散系及其分类2.3.2溶胶的基本性质2.3.3胶团的结构(三)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溶液浓度的有关计算,理解稀溶液的依数性。2、难点:溶液通性的一些主要应用,并依据实验数据做有关计算第三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反应速率的含义,了解活化分子、活化能、有效碰撞等概念,理解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表示方法,了解基元反应、复杂反应、反应级数的概念。理解浓度、温度与反应速度的定量关系,并能应用碰撞理论说明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二)教学内容3.1化学反应速率3.1.1化学反应速率表示方法3.1.2活化分子和活化能3.2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3.2.1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3.2.2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3.2.3催化剂3.3化学平衡3.3.1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3.3.2化学平衡常数3.3.3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3.3.4化学平衡的移动(三)重点、难点1、重点: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和哈学平衡移动的影响2、难点:化学平衡的计算第四章分析化学基础知识(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滴定分析的概念,熟悉误差的种类和产生的原因,掌握误差和偏差的计算方7法。了解精密度和准确度的关系,熟悉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掌握有效数字的概念及其运算方法。了解滴定分析的分类、条件,熟悉滴定分析方式,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二)教学内容4.1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4.1.1准确度与误差4.1.2精密度与偏差4.1.3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4.2有效数字及应用4.2.1有效数字4.2.2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4.2.3分析结果的处理及表示4.3滴定分析法4.3.1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4.3.2滴定分析法的特点及分类4.3.3滴定分析法的滴定方式4.3.4基准物质与标准溶液4.3.5滴定分析结果的运算(三)重点、难点1、重点:误差的种类和产生的原因,有效数字的概念及其运算方法。2、难点:误差分析,有效数字运算。第五章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一)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酸碱平衡及酸碱的质子理论。了解滴定分析的分类、条件,熟悉滴定分析方式,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了解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理解影响指示剂变色的因素,熟悉常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了解酸碱滴定的类型,理解滴定过程的PH变化,熟悉指示剂的选择,掌握有关滴定分析的计算。掌握缓冲溶液的原理及配制。(二)教学内容5.1酸碱的质子理论5.1.1酸碱的定义5.1.2酸碱反应的实质5.1.3酸碱强度5.2电解质溶液5.2.1强弱电解质溶液5.2.2弱电解质的离解平衡5.2.3同离子效应85.2.4水的离解和溶液的pH值5.3缓冲溶液5.3.1缓冲溶液的概念、组成及作用原理5.3.2缓冲溶液的pH值计算5.3.3缓冲溶液的缓冲能力和配制5.4酸碱指示剂5.4.1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及变色范围5.4.2影响指示剂变色的因素5.5酸碱滴定类型及指示剂的选择5.5.1强酸强碱间的滴定5.5.2强碱(酸)滴定弱酸(碱)5.6滴定方式与应用5.6.1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5.6.2应用(三)重点、难点1、重点:误差的种类和产生的原因,有效数字的概念及其运算方法;滴定终点的判断,指示剂的选择;有关滴定分析的计算。缓冲溶液的相关计算及配制。2、难点:滴定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缓冲溶液PH的计算。第六章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滴定法(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溶度积常数的概念;掌握溶度积常数和溶解度之间的换算;用溶度积原理判断沉淀溶解平衡移动的方向;掌握沉淀的生成过程与沉淀溶解的方式;掌握沉淀滴定中莫尔法和佛尔哈德法德基本原理、滴定条件及其应用;了解重量分析法的原理。(二)教学内容6.1沉淀和溶解平衡6.1.1溶度积常数6.1.2溶度积规则6.2沉淀滴定法6.2.1莫尔法6.2.2佛尔哈德法6.2.3法扬司法(三)重点、难点1、重点:溶度积常数与溶解度之间的换算;沉淀溶解平衡移动的方向。2、难点:溶度积规则;沉淀滴定法第七章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法(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氧化还原的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熟悉氧化还原滴定的类型口了解原电池的组成,理解原电池工作原理,熟悉电极电势的概念,掌握能斯特方9程及其应用口了解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的类型,理解氧化还原指示剂的
本文标题:基础化学课程标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895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