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英美新批评——细读法、本体论、构成论、语言论英美新批评的发展概况“新批评”一词,源于美国文艺批评家兰色姆1941年出版的《新批评》一书。但这一流派则发端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英国,三十年代在美国形成,并于四五十年代在美国蔚成大势。五十年代后期,新批评渐趋衰落,但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仍不失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新批评早期代表人物艾略特(1888-1965)美-英诗人、文学批评家,新批评的思想先驱。主要提出“去个性化”观点。瑞恰兹(1893-1980)英国文论家。主要进行了“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的区分。新批评第二代评论家燕卜荪(1906-1984)英国文论家,瑞恰兹的学生。提出“含混”理论。兰色姆(1888-1974)美国新批评的领军人物。提出“本体批评”概念。退特(1888-1979),兰色姆的学生。提出“张力论”。布鲁克斯(1906-1994),兰色姆的学生,提出“悖论”和“反讽”理论。第三代批评家维姆萨特(1907-1975),提出两个“谬误”论(意图谬误和情感谬误)。韦勒克(1903-1995)出生于维也纳,生前任教于耶鲁大学,是新批评理论的集大成者。倡导“内部研究”,并将新批评方法成功运用于文学史批评。英美新批评的特色英美新批评文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文学作品为本体,着重研究文学作品。新批评评论家认为文学作品都是复杂的构成,这种复杂的构成是一种有机的辩证的构成。诗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各种矛盾的调和。从而强调对文学的内在构成及多重因素进行全面研究。细读法细读,实为“细评”,指对作品进行仔细地阅读和评论,批评者在作品的结构、反讽、比喻、张力等方面显示文本的语义。提倡“就事论事”或“就文论文”式的纯批评。细读法主要分析词语和修辞手段所形成的多重意义以及它们与作品中的结构关系,它们是如何支持诗歌的语境意义的。新批评大多选择一些充满歧义的文本作为批评对象,如玄学派诗歌和现代派诗歌。本体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作品是一个自存自足的实体,无需外界的一切给予。“克罗齐式”的剥离证明:1.文学有别于传记;2.文学有别于心理学;3.文学有别于社会学;4.作品研究有别于作者和读者研究。文学学研究作品本体;主要研究单一作品;主要研究单一作品的形式。构成论:(一)“构架-肌质”说形式构成论:人是创造形式的动物,只有人才能创作形式,世界是混乱的,人是用创造形式来把握世界的。文学是结构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兰色姆:诗的“构架”犹如房子的结构,诗的“肌质”犹如房子的装修。构成论:(二)中和诗或包容诗具有中国儒家中庸特色的诗论。瑞恰兹:美在于“综感”,好诗总是各方面平衡的结果,对立的平衡是最有价值的。中和诗需要条理:(1)内容间各要素条理化;(2)形式将内容条理化。形式决定论:只有形式将内容条理化,形式与内容的中和境界才会出现,艺术的审美价值才能实现。构成论:(三)张力论“张力”原为物理学名词,指互补物、相反物和对立物之间的冲突或摩擦。由退特引入文学批评,用于探讨诗歌中的感性与理性结合的问题。退特指出诗歌存在两大因素:外延和内涵。“外延”为文词的“词典意义”或指称意义,“内涵”指暗示意义或附属于文词上的感情色彩。诗的张力是指诗歌中各种意义的统一体,即在诗歌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延和内涵的有机整体。诗歌张力赏析因此我们两个灵魂是一体,虽然我必须离去。分别,只是延展,就像黄金被捶打成薄片。——(英)约翰·邓恩《告别辞·别悲伤》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构成论:(四)反讽和悖论反讽:语境对一个陈述句的明显歪曲。“你太有才了!”(小品《策划))莫泊桑的《项链》(风光的赝品)林黛玉对傻大姐的态度(傻子说真话)悖论:是诗歌和结构的各种平面不断地倾倒,产生种种重叠、差异和矛盾。贾母对林黛玉的前后态度变化(宠爱-冷酷)“如果你能证明自己发疯,那就说明你没疯。”(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文学语言和科学语言具有不同的“真”:真切和真实。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文学语言的多义性和含混性。例如:“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杜甫)“那些在凛冽的寒风中摇晃的树枝”(莎士比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对新批评的批评积极意义:1.俄苏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之间的桥梁;2.完成了由外在研究进入内在研究的转折;3.促成了传统语言学向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过渡。缺陷:1.以形式研究为宗旨,忽视了文学的社会性、文化性、经验性;2.注重单一作品的研究,忽视了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历史联系与现实联系。
本文标题:英美新批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897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