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谈谈儒道互补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1谈儒道互补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百家争鸣。在众多学派中又以“儒家”“墨家”在当时并称为两大显学,时人有“非儒即墨”之说。儒道两家观点各有各的道理,二者无所谓优劣高下,见人见智,“仁爱”与“兼爱”双方都主张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要以仁爱之心对人,都肯定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但儒墨两家学说也有区别。1、儒道在理论上各有偏重。2、价值观念不同。3、治理主张不同。儒道互补正是中国文化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两股力量,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构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对儒墨两家的思想的核心即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比较其区别。希望能够吸取其精髓,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关键字:儒家墨家儒道互补古代文化2目录一、儒道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根本区别………………………………31.1儒道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31.2儒道思想的根本区别……………………………………………………3二、儒道思想的主要差异………………………………………………42.1、儒道在理论上各有偏重………………………………………………42.2、价值观念不同…………………………………………………………42.3、治理主张不同…………………………………………………………4三、儒道互补的含义及内容……………………………………………4四、儒道互补的意义及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5五、结语…………………………………………………………………5参考文献:[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3]林语堂.吾国吾民[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4]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5]周继旨著《先《论中国古代社会与传统哲学》人民出版社1994年[6]吕思勉著《先秦学术概论》东方出版中心1996版3谈儒道互补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思想极为活跃,各种学派著书立说,展开争鸣,较为著名的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而在众多学派中又以“儒家”“墨家”在当时并称为两大显学,时人有“非儒即墨”之说。然而有趣的是儒、墨两大思想流派思想核心都是关于爱护人,提倡人文关怀,但二者也存在尖锐的思想对立。应该承认,二者无所谓优劣高下,见人见智,儒道两家观点各有各的道理,但放到一起,则又相互龃龉、彼此冲突。几千年来,儒道两家正是在这种不断的“建构”和“解构”过程中,相互否定、相互补充影响决定着中国人的思想、道德、价值理念,形成了相反相成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机制。儒道互补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不少文人政客都产生的深远的影响,有很多文人政客能够把这两种矛盾的思想统一并加以利用,从而创造了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并得以健康而持续地发展。那么,儒道两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建树在哪以至于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产生了如此深刻的影响。本文旨对儒墨两家的思想的核心即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希望能够吸取其精髓,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所贡献。一、儒道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根本区别儒家“仁爱”观与墨子“兼爱”观的本质都是“爱人”。儒家之“仁爱”以“仁”为先,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认为“仁爱”建立在“亲亲”血缘关系基础之上,是有差等的前提下的爱。“兼爱”指人类整体之爱。爱是没有时空限制的,皆应平等的对待,爱他人如爱自己,彼此相爱,不分彼此。“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础。这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和爱心,它既是一种生命的相互感通,又是一种主体内在的意识自觉。儒家的仁爱之论,是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实际上我们对亲人对父母的爱总是要比他人多一点;仁爱是一种有差别的爱,他论证了等级制度的合理性;以“仁”为核心的“仁学观”,成为儒学和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根本观念导向。“兼爱”作为墨家的核心思想,提出无差别平等的博爱,天下之人不分远近亲疏兼而爱之。“兼爱”论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乱异家以利其家”,“攻异国以利其国”等皆为自私自利之结果。墨子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爱有差等”的观点,主张平等互爱,提出“兼相爱”的崭新观点。从而从根本上打破了等级和亲疏界限,使“兼爱”有了全新的意义。4综上所述,儒墨两家在“爱人”学说上,“仁爱”与“兼爱”双方都主张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要以仁爱之心对人,他们阐扬的都是爱的哲学。虽有共性,但也有差异。儒家和道家在文化观念上仍有重大的区别和很多方面的不同。二、儒道思想的主要差异1、儒道在理论上各有偏重。老子偏重自然,进行形而上学的哲学思考,老子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道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概念。孔子偏重社会,着重于人与人的关系思考,建立伦理学。孔子以“仁”为儒家最高范畴,以“仁”改善日益紧张的人际关系,破解社会危机。孔子的思想对社会伦理思想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2、价值观念不同。孔子是人文主义取向,追求道德完善,强调积极进取,儒家倡导积极人生,主张用世,也有超然心态和矛盾心态;老子以自然主义为取向,超越世俗;道家倡导超然通达,也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但更多是以批评者形象出现。老子、孔子都有治国安邦的理想,只不过在治国的理念上不同。孔子主张发挥政府和领导人的意志和作用,老子主张淡化政府和领导人的作用,以无事的态度作大事。这并非消极,“不争”是顺其自然,仍是积极有为,只不过方式不同而已。3、治理主张不同。儒家的建树在于伦理道德,道家的建树在于哲学思维。儒家主张刚强有为,道家主张柔弱不争;儒家主张热情豪情,道家主张沉静低调;儒家具有忧患意识,道家具有反思精神。三、儒道互补的含义及内容“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之一。儒道互补正是中国文化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两股力量。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构成一种周延的哲学形态,即儒家以道家为因,道家以儒家为果,而儒道之间又分享着共同的一元、自因和时间性哲学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就其内容和结构来看,儒道两家的思想无疑是主体;就其特质来看,儒道两家思想的互补最具决定性和典型的意义。在中国古代社会后期逐步确立的儒道多元互补的稳定的文化结构中,儒道两家思想的交融互补居于首要的和基础的地位。因而,了解儒道互补,对于把握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和深层底蕴,都是至关重要的。儒道之互补,是以两家学说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广泛而又明显的差异为前提的。它们各有长短得失,且此家之长正为彼家之短,反之亦然,从而使得两家思想的互补成为必要和可能。5四、儒道互补的意义及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儒道互补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不论古代帝王还是文人雅士都有受到儒道互补的影响。中国文化的面貌基本由儒道互补决定。从古至今,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多次文化整合。而士人是一个具有文化特质的社会阶层,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是社会的精英。因此,在每一次社会变革与文化整合当中,士人阶层往往成为时代的先锋,社会与文化前进的推动者,亦或某种社会风气、时代思潮的倡导者。然而在“道不行”、“邦无道”的国家动荡衰亡的乱世中,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士人们却往往成为政治集团间权力倾轧的牺牲品。于是,在仕途名利与个体自由之间,在“出”与“入”之间,使得古代士人的人生理想出现激烈的矛盾,造成人格冲突,使士人们形成了一种相互平衡调剂的双重人格——儒道互补之双重人格,即“入世”及“出世”,正所谓得志之时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将个人抱负付诸实践;失意之时则独善其身,归隐山林,做个天地任逍遥的隐士。上面谈到的是儒道互补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影响,儒道互补也对中国古代统治阶级有一定的影响。道家思想包括黄老派和老庄派两大派别,黄老派主张依道生法、依法治国、宁静无为休养生息,侧重于安邦治国,并成就了汉唐盛世,所以民间有盛世道、乱世佛、由治到乱是儒家的说法。但是由于黄老派主张统治者要宁静淡泊,对统治者有一定的束缚,所以黄老思想只是社会大乱之后的急救包,一旦繁荣来临,统治者就会丢弃这个束缚自己的政治思想,或者直接暴政,或者借儒家仁政的名义实施暴政(即外儒内法)。如汉武帝刘彻无疑是受到儒道互补的影响较具代表性的一位。许多的儒生被他重用。为了更多地选拔人才,武帝还下诏命令全国官吏向中央推荐人才,当时叫做贤良方正。有名的董仲舒就是被武帝召见,探询治国的良策。以及实施仁政,强调法制,即德主刑辅,这是一种刚柔相济的治国方针,尤其是从外施仁义、独尊儒术罢黜百家,黄老道家受到严厉打击,人才凋零、著作多失,于是主张修身养性的老庄派反而成为了道家思想的正统,外圆内方儒道互补的人生观在政治高压下,也成为了知识分子的青睐和向往。由此可见儒道互补不仅仅对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影响,也对中国古代统治阶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结语儒道互补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儒道互补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虽然看似相互矛盾的儒家和道家,但是矛盾中激发灵感,使得儒家和道家相互补足,利用这种儒道互补的思想,它不仅仅影响了一类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文人6骚客都有受到儒道互补思想的影响。而且,几千年来,儒道互补思想决定了中国人的思想、道德、价值理念。对于引导人们审视整个中国文化精神、关注人类命运、培育人文主义精神,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一种具有永恒意义的重要思想。
本文标题:谈谈儒道互补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898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