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股票报告 > 2016.5.2卫生职称--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初级(考点串讲6)
初级基础知识要点串讲第一章康复医学概述•基本内涵:•(1)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医疗、教育、职业、社会和工程等方面措施。•(2)以残疾者和患者的功能障碍为核心。•(3)强调功能训练、再训练。•(4)以提高生活质量、回归社会为最终目标。一、定义和内涵二、与相关学科关系临床医学康复医学核心理念以人体疾病为中心以人体运动功能障碍为核心医学模式强调生物学模式强调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工作对象各类患者各类功能障碍者和残疾者临床评估疾病诊断和系统功能躯体、心理、生活/社会独立功能治疗目的以疾病为核心,强调去除病因、挽救身命,逆转病理和病理生理过程以功能障碍为核心,强调改善、代偿、替代的途径来提高功能、生活质量,回归社会治疗手段以药物和手术为主以非药物治疗为主,强调患者主动参与和合理训练工作模式专业化分工模式团队模式三、共性原则•因人而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主动参与•全面锻炼四、政策和法规•联合国决定1981年为“国际残疾人年”•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修订通过“国际功能、残疾、健康分类(ICF)”•中国:《残疾人保障法》(1990)、《残疾人教育法》•残疾人节日:•中国助残日:每年五月第三个星期日•国际残疾人日:每年12月3日二、残疾分类•1、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2001年5月•残损•活动受限•参与受限中国残疾分类标准介绍•1986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五类残疾标准》•五类残疾标准包括: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病残疾内脏残疾没有包括在内,使用时加以注意!•康复医学三级预防:•一级预防:防止各种疾病的发生,包括健身锻炼和合理的生活习惯等;•二级预防:疾病发生后,积极康复介入,预防继发性功能障碍或残疾的发生;•三级预防:已经发生功能障碍后,通过积极地康复锻炼,防止功能障碍的加重或恶化。三、康复团队•组成:•康复医师、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康复护士、心理治疗师、假肢与矫形器师、文娱治疗师、职业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第二章解剖学体表标志点间接连接(滑膜关节或关节)关节面关节头关节窝关节囊纤维膜滑膜关节腔关节窝关节头(1)关节腔基本构造•关节面的形状:滑车关节:绕一个轴在一个平面内的运动椭圆关节:绕两个互相垂直的轴在两个平面内运动:屈伸、内收外展、环转;球窝关节:绕三个轴在三个平面上的运动,屈伸、内收外展、回旋、环转。2、人体的轴与面•轴:垂直轴:自头顶至尾端,与地面垂直矢状轴:自腹侧面达背侧面,与垂直轴直角相交冠状轴:人体两侧同高对称点之间的连线,与地面平行2、人体的轴与面•面:水平面: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分的平面矢状面: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平面冠状面: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平面4、关节活动的类型(1)生理性运动形式:四种基本形式滑动运动:最简单的运动,活动量微小;角运动:邻近两骨远离或靠拢,导致角度变化。屈曲、伸展:绕冠状轴在矢状面内的运动,导致相关两骨接近,角度减小为屈,反之为伸;内收、外展:绕矢状轴在冠状面内的运动,导致骨向正中线移动为内收,反方向为外展;旋转运动:环绕垂直轴在水平面内的运动,由前向内的旋转为旋内,相反为旋外;环转运动:上端在原位转动,下端则做圆周运动。神经系统1、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C1~4:与同名椎骨基本平齐。•C5~T4:与同名椎骨减去一椎后平齐。•T5~8:与同名椎骨减去二椎后平齐。•T9~12:与同名椎骨减去三椎后平齐。•L1~5:相当于第10~12胸椎体。•S1~5、尾节:相当于第1腰椎体。2、臂丛的组成3、12对颅神经4、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神经功能比较5、感觉关键点、运动关键肌循环系统主动脉弓呈弓状凸向上,凸侧发出三大分支自右至左依次是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头臂干又分为右锁骨下动脉、右颈总动脉。左右颈总动脉分布于头颈部。左右锁骨下动脉分布于上肢。脾是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呼吸系统上呼吸道:鼻腔、咽、喉下呼吸道:气管、支气管内分泌系统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垂体胰岛泌尿生殖系统第三章运动学力矩(M)是力对物体转动作用的量度。人体的各种运动多是肌肉的拉力矩作用于相应环节,使之围绕关节轴转动而实现的。肌力的测定和训练一般是就肌力矩而言。•脊柱由大量的韧带结构支撑•枕寰枢关节屈曲运动学(难点)•寰枕关节•后伸时枕骨隆突沿凹陷的寰椎上关节突向后滚动,屈曲时则向前滚动。根据凹凸运动学理论,枕骨隆突可同时向与滚动相反的方向滑动。•覆膜、关节囊及寰枕膜的张力可限制枕骨隆突的滑动范围。•头颈区约一半的轴向旋转发生于寰枢关节复合体•其余部分发生于C2-7。脊柱运动学小结•(一)脊柱屈伸的生物力学作用•1、屈曲•倾向于使椎间盘向后移动,靠近神经组织。•增加椎间孔开口处的直径。•将负荷由小关节转移至椎间盘•增加后部结缔组织的张力和纤维环后缘厚度•压缩纤维环的前缘•2、伸展•倾向于使椎间盘向前移动,远离神经组织。•减小椎间孔开口处的直径。•将负荷由椎间盘转移至小关节。•减小后部结缔组织的张力和纤维环后缘的厚度•拉伸纤维环的前缘运动生化一、运动对血糖浓度的影响:血糖浓度正常空腹时约为3.9-6.0mmol/L。1、安静时肌肉吸收血糖的量不多,运动时血糖的变化取决于肝脏输出葡萄糖的速率及相关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量,主要是由工作肌的摄取利用量来决定。2、进行1-2min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时,骨骼肌主要依靠肌糖原酵解功能,血糖浓度基本上无明显变化。3、进行4-10min全力运动时,血糖明显上升,甚至可超过肾糖阈,达到10-11.1mmol/L,出现尿糖。•4、进行15-30分钟全力运动时,血糖浓度由原来的明显上升到回落,仍显著高于安静状态,大约在7.2-7.7mmol/L之间。•5、进行1-2小时长时间运动至疲劳时,血糖浓度显著下降。•6、进行2-3小时运动至疲劳时,如没有外源葡萄糖的补充,会出现低血糖,严重时会出现低血糖休克,运动3小时以上血浆葡萄糖水平可降至2.5mmol/L。因此运动时血糖浓度与运动强度、持续时间、营养、训练、情绪及补糖有关。二、运动对脂代谢的影响:运动对脂代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脂肪代谢,对脂肪酸利用以及对血脂代谢方面:1、运动时脂肪的代谢:运动可使骨骼肌、血浆以及脂肪组织中的三酰甘油的消耗量明显增加。2、运动时脂肪酸的利用:运动过程中,血浆游离脂肪酸浓度升高,而这些血浆游离脂肪酸参与各组织器官的氧化功能,研究表明,中等强度运动时,血浆游离脂肪酸利用明显。•3、运动对血脂代谢的影响:运动对血脂含量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上,一般认为急性运动对血浆总胆固醇含量的影响不大,而长期有规律的耐力训练可使血浆总胆固醇保持在较低水平,中低强度有氧锻炼有利于血浆三酰甘油的降低和肝三酰甘油的转运,对预防和治疗脂肪肝有积极作用。三、、耐力训练影响脂代谢的机制:耐力训练可提高脂肪的分解代谢水平,提高运动员耐力运动能力。其机制有:1、运动训练可促进儿茶酚胺的释放,进而激活腺苷酸环化酶,脂肪动员的速度加快,血液中游离脂肪酸的浓度上升,脂肪酸供能比例升高。•2、耐力训练能引起骨骼肌局部毛细血管密度增加,使毛细血管内皮表面积增加,骨骼肌氧气供应充足,有利于脂肪酸的分解代谢。•3、耐力训练使肌细胞内线粒体的数目增多,体积增大,线粒体中的各种氧化酶活性上升,细胞色素的含量有明显增加,使骨骼肌细胞在运动时能够更加快速高效的氧化脂肪酸,释放能量。•4、耐力训练可改善心肺功能,增加心输出量,为脂肪氧化所需的氧气提供保证。四、葡萄糖-丙氨酸循环的意义:1、丙氨酸在肝脏异生为糖,有利于维持血糖稳定。2、防止运动肌丙酮酸浓度升高而导致的乳酸增加。3、将肌肉中的NH3以无毒的形式运输到肝脏,避免血氨浓度过度升高,对健康及维持运动能力有利。•五、糖异生的意义:•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作用,其意义为:•1、弥补体内糖量不足,维持血糖相对稳定。•2、乳酸异生为糖有利于运动中乳酸消除。•3、协助氨基酸的分解代谢。•4、有助于维持酸碱平衡。第四章生理学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一)单纯扩散•概念:是一种简单的物理扩散,没有生物学的转运机制参与。•扩散的方向和速度:取决于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差和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影响扩散量的因素:①浓度差:是物质扩散的动力;②通透性:通透性愈大,扩散量也愈大。(二)易化扩散1.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①载体蛋白质有较高的结构特异性。•②饱和现象。•③竞争性抑制。(三)主动转动•概念: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分类: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二者区别:原发性主动转运:直接利用ATP能量继发性主动转运:间接利用ATP能量钠-钾泵(sodium-potassiumpump)简称钠泵,也称Na+-K+依赖式ATP。•作用:在消耗代谢能的情况下逆浓浓度差将细胞内的3个Na+移出膜外,同时把细胞外的2个K+移入膜内,因而保持了膜内高K+和膜外高Na+的不均衡离子分布。•意义:•①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是许多代谢过程的必需条件;•②钠泵将Na+排出细胞将减少水分子进人细胞内,对维持细胞的正常体积有一定意义;•③钠泵活动最重要的在于它能逆浓度差和电位差进行转运,因而建立起一种势能贮备。这种势能是细胞内外Na+和K+等顺着浓度差和电位差移动的能量来源。膜电位几种状态•极化:安静时存在于膜两侧的稳定的内负、外正的状态。•超极化:膜内负电位增大。•去极化:膜内负电位减小。•复极化:细胞发生去极化后,膜电位有恢复到极化状态。(二)动作电位•概念: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AP)是指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意义:是细胞处于兴奋状态的标志。单一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动作电位的产生条件与阈电位•阈电位: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阈电位大约比正常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小10~20mV。•动作电位的产生条件:静息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动作电位的特点•⑴动作电位呈“全或无”现象: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就达到它的最大值,其变化幅度不会因刺激的加强而增大;•⑵不衰减性传导:动作电位一旦在细胞膜的某一部位产生,就会立即向整个细胞膜传布,而它的幅度不会因为传布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可迅速扩布到整个细胞膜;•⑶脉冲式:由于绝对不应期的存在,动作电位不能重合在一起,动作电位之间总有一定的间隔而形成脉冲式图形。局部兴奋的基本特性(1)不是“全或无”的,而是随着阈下刺激的增大而增大;(2)不能在膜上作远距离的传播;(3)局部兴奋是可以互相叠加的,包括①空间性总和②时间性总和第五章神经生理学胞体:由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组成,在这里进行着维持生命的各种代谢活动.树突:较短,负责接受刺激,并把刺激传向胞体。轴突:较长,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作用是传导刺激到它联系的各种细胞神经元是通过接收和传递神经冲动来进行信息交换的。大脑加工的也是这种神经冲动。•神经元内,冲动传导的方式——电传导•神经元之间,冲动传导的方式——化学传导神经元内的冲动传递--电传导(一)概念:神经冲动,静息电位,动作电位1、神经冲动:当任何一种刺激作用于神经元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跃的状态。2、静息电位: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一定的电位差。一般膜内电位低,带负电;膜外电位高,带正电。(二)电传导的法则全或无的法则:“全或无”法则是指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刺激阈值对阈值以下的刺激不发生反应;对阈值以上的刺激,不论其强弱均给出同样高度(幅值)的神经脉冲发放。(一)、突触的含义和结构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分。突触前成分: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神经细胞间神经信息传递所中介的化学物质)突触间隙:突触后部分:临近神经元的树突末梢或胞体内的一定部位。后膜含有分子受体。(二)化学传导神经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借助于化学物质(神经递质)来完成的。兴奋作用在轴突末梢,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作用到突触后膜的受体,改变了膜的通透性,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递质与分子受体
本文标题:2016.5.2卫生职称--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初级(考点串讲6)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901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