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十五”上海教育发展规划研究
““十十五五””上上海海教教育育发发展展规规划划研研究究**序言在跨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历史进程之际,教育已成为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和基础性的关键领域。以上海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产业结构的进一步高度化、全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扩大内需、消费升级和多向拉动为主要标志的上海新一轮的发展与腾飞需要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源的强大支撑。国际社会和上海自身发展的成功经验深刻表明,推动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加速培养与上海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数以百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发挥上海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关系到上海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大局。制订上海“十五”教育发展重点专项规划应贯彻“科教兴市”的战略,真正落实教育在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坚持以“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方针,确立教育发展全面纳入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主导思想,以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为指导原则,突出改革与发展的主题,着眼于解决教育更好地适应、促进和服务于上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推进上海教育以新的步伐迈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进而为实现整个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目*本文系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员会2000年委托的“十五”规划课题研究报告。1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和保障条件。“十五”教育发展重点专项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上海教育所处的发展阶段、取得的成就、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以及所面临的发展的挑战和新机遇;新时期上海教育纳入全市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发展战略思想和指导原则;上海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上海教育发展需要采取的若干重大政策措施;推进实施上海教育发展战略的重大建设工程。上述五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以目标与战略、重点和任务、政策和措施、若干重大建设工程进行阐述。一、上海教育发展的目标和战略(一)上海正面临迈入发展新阶段的历史机遇1、历史性的发展成就(1)上海的教育事业在改革中得到了快速发展。“九五”期间,上海教育事业在改革中得到了快速发展,教育事业规模扩大,质量提高,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教育体系已初步建成,为上海和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了大批人才和科研成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九五”期间,上海正朝着“高标准、高质量”的九年义务教育目标迈进;——1999年,上海高中阶段入学率已达到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4.6%;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建成了一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市民接受各类成人教育年均达220万人;2——新增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从“八五”期间的10年提高到12年,为上海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科研成果;——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出现了一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先进学校;——高校在密切与社会经济的广泛联系中,开始出现了多种形式的产学合作和产学研一体化的尝试,在此基础上,高校科研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了较好的成果。(2)初步形成了适应上海经济和产业结构转变的各类教育培训体系。——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上海的各级普通学校、尤其是各类高等学校(包括中央部委属院校),全面参与适应上海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教育和培训;——市政府加大宏观调控力度,通过学校、学科和专业的调整增强与上海经济产业、尤其是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都市型产业的适应与协调、提高服务质量;——结合上海市紧缺人才工程的实施,充分发挥学校在提供适应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关的就业与转岗培训中的优势。(3)教育的管理与运行体制改革正在逐步深入。——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基础教育“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区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初步形成;高等教育由中央与市政府两级管理、以市政府统筹为主的管理体制也初步形成;——教育的结构布局调整初见成效,教育资源的配置趋于优化,校均规模扩大,质量和效益得到了提高。“九五”期末,全市普通高校已从1995年的45所调整为32所,其中民办高校1所;独立设置3的成人高校从66所调整为37所,其中民办1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校5所,其中民办2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从510多所调整为270余所;一批中小学校(含幼儿园)随着城市布局的调整进行了撤并、调整。——在加大政府办学力度的同时,改革办学体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九五”期末,上海的民办高中已发展到50所,全日制民办高校4所,民办学院(筹)10所。——大胆引入市场机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通过政府政策支持、银行贷款、企业投资等方式,1998—2000年间建成的70万平方米的学生公寓,相当于前16年的建设总量;以学生公寓建设为突破口,“九五”期末,上海所有高校的后勤部门完成从学校中的规范分离,使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参与社会竞争的经济实体;高校后勤实现了从“政府办”、“学校办”转变成“社会办”的新模式,同时,也为高校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教育质量和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创造了条件。——强化政策指导,培训、培养和引进并举,师资队伍建设初见成效。“九五”期末,上海的基础教育已基本完成了中小幼教师的合格学历培训,职业和成人教育教师培训全面展开。小学和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从“八五”末的83.9%和84.6%,分别提高到95.5%和95.7%。高校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的比例已达到39.7%。教师队伍素质的进一步提高,为确保上海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法制建设逐年强化,加大依法办学、依法教育行政的力度。“九五”期间,上海先后指定、颁发了《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4共和国教师法〉办法》、《上海市委、市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意见》、《关于本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若干意见》,修订了《上海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加强依法治教、依法行政的力度,促进了全市各级各类教育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2、面临发展的新机遇制订上海“十五”教育专项计划需充分考虑宏观环境的特性:我国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实施第三步战略向现代化迈进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框架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科教兴国、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是实现上海教育加速发展的根本保证,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巨大需求为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上海“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新型的、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框架对教育的人才培养与培训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四大”战略,走出去,开发西部战略等)——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上海城市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提出了上海教育的加速发展的紧迫要求,同时也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量。为制订上海“十五”教育专项计划需充分考虑上海综合实力提升的环境特性:上海在推进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关键时刻,在应对WTO挑战和自身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的关键时刻,以全面推进上海“一城九镇”为重点的城市化整体推进进入关键时刻,与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以居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为核心的城市综合环境与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的关键时刻;5——要充分认识“十五”期间上海教育发展面临的有利环境与条件:中央关于多种所有制与公有制多种实现模式提供了教育的管理与办学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外部宏观环境;与宏观经济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相适应而逐渐形成的约束机制的转换(即从“资源约束型”向“需求约束型”的转换);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各类资源(包括人、财、物以及资本市场等)的相对充裕性和资源跨系统重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为上海教育的超常规发展创造了新的思路和新的发展机遇。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正对上海教育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加速了上海各级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以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标志的远程教育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深刻改变着现有的传统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优质教育资源突破了时空限制,可以实现在更大的范围实现共享,学习质量和教育效率大大提高,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和超常规的教育发展有了坚实的技术支持。3、需要应对的困难和矛盾(1)高层次人才数量、质量与上海创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不相适应,现有的基础教育普及水平和继续教育传播方式与创建学习型城市的战略定位不相适应。——据不完全统计,上海最紧缺的各类学科带头人、高新技术创新人才、高级金融与管理人才等的近期需求至少在万人以上;“十五”期间及其以后,上海需要大批的、数以万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以适应上海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基础产业和都市型产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1999年,上海在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6限仅为8.9年,相当于初中毕业程度;在占劳动年龄人口33.6%的35岁—44岁年龄段的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也仅为8%,与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未来发展目标极不适应;——作为体现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标的大学在校生数占城市人口的比例,上海与国际上的中心城市和大都市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九十年代初,国际中心城市和大都市的这一指标值一般在5%以上,我国台湾的台北市1995年达到6.6%,目前,上海仅为2.4%。作为体现高等教育资源集聚度指标的城市高等教育在校生数占全国高教总规模的比例,国际中心城市和大都市一般都在10%以上,1999年,上海的这一指标也仅为4.2%,大大低于国际中心城市和大都市的平均水平;——九十年代以来,上海还面临着沿海地区和周边城市经济和教育迅速崛起的严峻挑战。在广东、江苏和浙江新兴城市经济高速增长的咄咄逼人的形势面前,上海的人均GDP水平目前已低于深圳、珠海、厦门、广州、无锡等市,而江苏与浙江近年来的增长态势直逼上海,上海的相对优势正受到挑战;从1998年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这一指标看,在全国229个大、中型城市中列第49位,在13个超大城市中列第10位,大大落后于南京、西安、武汉、广州和成都等城市的水平;——从有关省市近期初步制订的“十五”高教发展目标看,未来5年,上海在全国高等教育中的相对地位将进一步下降,按50万在校生测算,2005年,上海的这一比例将由目前的4.84%下降到3%以下。(2)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能力不足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7才的需求及人民群众接受更高层次和高质量教育的旺盛需求不相适应。——据预测,“十五”期间,上海初中毕业生总人数每年仍将维持在16万—19万人的高峰水平,相应地,高校报考人数也将维持在每年11万—12万人之间。由此可见,未来5年,上海市民对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需求仍十分旺盛。——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本市一大批学校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仍然较差,而郊区部分学校的状况更令人担忧,部分高校办学条件严重不足,高校整体办学条件与扩大招生要求存在巨大缺口。(3)教育体制、运行机制和投资体制尚未能较好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接轨。——“九五”期间,上海在改革办学和管理体制、教育运行机制和投资体制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取得了有益的经验。然而,应当看到,上海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教育体系尚有很大的距离。——从总体看,现行的教育结构和体系封闭,既表现为与社会经济横向联系的不完善,同时,也体现在各类教育机构的功能分割、重复,缺乏衔接与沟通;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在办学条件和教育水平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尤其是在落实分级管理和学校办学自主权方面,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虽已起步,但与上海社会经济体系、尤其是市场经济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不相适应,与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密切相关的教育投资体制在吸引非政府投资和办学方面,还有待加快探索符合上海特点的、以特色、质量和效率为标志的社会力量办学模式,并以此8为契机,逐步形成教育发展的有序竞争和符合市场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机制。(4)教育投入不足与构建高标准、高质量的“一流城市、一流教育”不相适应。——“九五”期末,上海仍有一半的初中学校、近四分之三的小学,校舍和设备未达到市政府制订的标准;——普通高中和高等
本文标题:“十五”上海教育发展规划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90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