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合璧中西、多元发展”——回眸中国百年声乐之路
“合璧中西、多元发展”——回眸中国百年声乐之路作者:赵婧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杨海源.YANGHai-Yuan蒙古族声乐艺术--长歌的发展轨迹-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3)长歌流行于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及新疆、青海、吉林、辽宁等省区的蒙古族自治州、县的一种传统声乐艺术.本文从现存史料的基础上,对长歌的历史进程作了探索性的考证,探讨了蒙古族长歌独特风格的源渊关系.2.学位论文姜瑾论声乐教育的文化回归2002该文以声乐教育中所存在的艺术与文化相脱节的现象为切入点,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利用符号学具有的综合性和跨学科的学术特点,深入研究声乐艺术的本质,透彻阐释由于文化系统内各文化要素与声乐艺术存在既相互制约又相互渗透的张力关系,使得声乐艺术符号蕴涵了丰厚的文化积淀,以此论证声乐教育急需接活文化之源回归文化母体.并提出在声乐课程设置中应充分体现声乐艺术与文化的密切联系,以及引进现代教育技术等新观点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构建新型的声乐教学模式,使声乐教育回归文化母体,通过声乐艺术与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等相关学科的有机整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立体地领悟声乐艺术,培养学生综合音乐素质.为了进一步突出声乐艺术的民族特色,提出按照母语表达系统的要求设置声乐教学内容,打破以西方音乐本体结构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法的制约,增设方言课、中国声乐史论,中国乐理等课程.3.期刊论文杨曙光.YANGShuguang中国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定位与发展-音乐研究2001,(3)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是一个涵盖极广的艺术概念.但是,目前关于这一概念的界定(理解)与实践,实际上大都建立于欧洲与汉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论基础上,而且与之相关的价值判断仍然是相当偏颇的.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由于生产方式、历史背景、语言差异以及风俗习惯的不同,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音乐文化.没有对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真实、全面地认识与实践,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这一概念将是不全面和不完整的.4.学位论文朱莹浅析近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与创新——兼谈民族声乐发展的时代性2008民族声乐艺术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传统声乐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多民族结构,孕育着我国多种多样、风格各异的传统艺术,如民歌、戏曲、曲艺等,这是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基础。声乐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的发展与社会的历史变革、社会的文化状况紧密联系。近代以来,我国的社会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民族声乐艺术发展进步的基本动力。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在继承中发展,在借鉴中创新,是声乐艺术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即起步时期、发展时期和高度繁荣时期。在这三个时期的发展当中,有继承、有借鉴、也有创新。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三个时期民族声乐发展、创新的分析、研究,为新时期民族声乐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第一部分:起步时期——现代民族声乐的诞生。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学堂乐歌”的流行,西洋音乐文化大量流入中国,对中国的传统民族声乐起到了激活和催化的作用,为民族声乐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在革命战争时期,在以延安为代表的解放区,一批革命音乐家在继承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借鉴西洋的和声理论以及作曲技法,创作出一批革命斗争题材的作品。为适应新作品的演绎要求,以王昆、郭兰英为代表的歌唱家在继承传统声乐艺术的基础上创造了“新歌剧唱法”,歌剧《白毛女》的成功演出标志着现代民族声乐的产生。第二部分:发展时期——民族声乐向西洋声乐借鉴。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音乐界开展了“土洋之争”的大讨论,通过大讨论使大家认识到中国的民族声乐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还必须吸收借鉴外来的科学发声方法,二者谁也离不开谁。民族声乐通过吸收借鉴美声唱法中的科学发声方法,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与此同时,专业民族声乐教育得到发展,对促进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第三部分:繁荣时期——民族性、科学性、艺术性、时代性的有机融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促进了民族声乐艺术的高度繁荣。金铁霖教授在长期的声乐教育实践中形成了“民族性、科学性、艺术性、时代性”的学术定位。民族性即在民族声乐演唱中保持民族特点和民族风格;科学性即在歌唱中采用以“混声”为基础的科学方法;艺术性即要坚持声、情、字、味、表、养、象的七字标准;时代性即要坚持与时俱进。这“四性”是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的。它是中国民族声乐在实践中的发展与创新,也为新时期民族声乐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经验。5.期刊论文何艳霞.曲洪启关于唱法问题的再思考-中国音乐2007,(2)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有着悠久的传统,内容及表现形式均十分丰富,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应不断从传统民族声乐和人民生活中吸取营养,以便更好地弘扬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确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是实现本土音乐文化的理论重建与价值回归的根本途径.6.学位论文王艳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论民族声乐艺术与原生态民歌的艺术情缘2008原生态民歌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原生态民歌植根于民间、来源于生活,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我国各个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和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写照。原生态民歌文化保留了民族生存过程中最基本最精炼的信息,这些信息成为本土文明延续生长的最基本的精神要素,是我们民族繁衍生存之树中重要的根茎之一。从八十年代开始,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加剧,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迅速改变,原生态民歌的生存面临着很大的危险。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原生态民歌的内在价值缺乏应有的重视,使得我们在很多领域缺乏原创动力。“民族唱法”作为中国音乐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始终肩负着弘扬中华民族的新声乐文化的重任。它随着社会的开放与发展,在中西结合的探索中,打破了原有民族声乐理念的思维模式,以其继承、借鉴的科学性,经过不断创新与实践,初步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的训练方法,培养了一批既能唱民族,又能唱美声的歌手。也正是因为民族唱法经过多年的沉积,过多强调的是中西唱法结合的问题,而对民族风格与地方色彩有所淡化。其表现在现代民族歌手的演唱,过于追求声乐技巧的难度,而忽视对作品的风格、个人的特色及生活的体验,甚至在唱法上雷同,音色上模仿,过分追求“甜、艳、魅”的艺术效果,暴露出当前民族声乐中某些艺术品格的幼稚或艺术风格的衰落之点。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深思的是,民族唱法在传承民族传统声乐文化这条道路上是不是游离得太远了。本文通过对原生态民歌的起源、发展及艺术特点的详细阐述,说明了原生态民歌与现代民族唱法的关系,以及原生态民歌对民族唱法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在民族声乐的演唱如何继承和发展原生态民歌,尤其在继承原生态民歌哪些合理的,符合时代审美的艺术元素的问题上,参照了专家的意见,做了尝试性的探讨。7.学位论文李瑞敏1979年以来中国军旅声乐艺术的多元性20071979年以来中国军旅声乐艺术,突破了以“美声”和“民族”两种唱法或演唱风格为主的既有模式,而逐渐形成了“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或演唱风格的同时共在且相互渗透与融合的发展格局,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性。正是这种军旅声乐艺术的多元性,使新时期的军旅歌坛新人辈出、风格各异,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艺术魅力。军旅声乐艺术的多元性是逐渐形成的,经历了1979-1985年的缘起、1986-1993年的形成、1994-2006年的发展。军旅声乐艺术的多元性,作为当代军旅文化多元性的一种表现,具有其历史的必然。1979年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的文化艺术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音乐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格局,声乐领域则呈现出“美声”、“民族”、“通俗”三足鼎立的态势。这无疑是军旅声乐艺术多元性的重要语境。新时期音乐审美意识的变化和更新,带来了中国歌坛的多元化,进而带来了军旅声乐艺术的多元性;新时期流行音乐在中国大陆的崛起也直接促使军旅声乐艺术多元性的形成;军旅声乐艺术的多元性也是新时期军队文艺机制转换的必然结果。军旅声乐艺术的多元性能使军旅音乐更充分地满足我军开展政治思想工作的需要,更好地为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为兵服务”。军旅声乐艺术的多元性也有利于军队文化建设和军旅音乐自身的发展。8.期刊论文乔新建.QIAOXin-jian唐代声乐艺术发展水平的历史定位-南都学坛2006,26(6)唐代音乐的发展对歌唱技艺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曲子音乐在唐代得到蓬勃发展;隋唐燕乐又有新的发展;立部乐与坐部乐的划分;出现了歌舞戏、说唱音乐.音乐文化的繁荣为声乐艺术提供了发展机遇,出现了众多高水平的歌手,产生了划时代的声乐技术理论.唐代是我国声乐技艺由远古的蒙昧时期向中古的开发时期转化的关键时期,唐代声乐艺术的发展为宋以后歌唱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9.学位论文彭丽丽京剧“青衣”唱法与“美声”女高音唱法比较研究2007世界多元文化的潮流带动了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我国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也逐渐得到更多的重视,声乐艺术领域越来越多地关注传统声乐艺术甚至少数民族民间的声乐艺术.自学堂乐歌以来,中国的音乐教育不断吸收西洋的音乐教育模式,吸收西洋发声理念的中国声乐教育使中国的声乐舞台更加丰富多彩,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传统声乐艺术与西洋发声理念的不断融合,产生了无数优秀的歌唱家与声乐作品.在世界多元文化的的趋势下,很多声乐界的专家学者们都在探求中国声乐艺术的新道路,希望我们的唱法既能为世界舞台所接受,又更好地保留我们自己的民族特色,使我们的中国唱法更加完善.有些声乐领域的前辈将目光投向了京剧,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曾说:京剧青衣一般说是小嗓,实际上好的青衣,声音里以假嗓为主,但真声的功能是在里边的,声音又柔和又好听,如真声的功能不起作用就撒气漏风,时间长了声带就长‘小结',有的演员唱了四、五十年,嗓子新鲜的很.'1青衣是京剧行当中最重唱功的旦角,青衣唱法蕴含我国传统声乐艺术精华,在京剧舞台上经久不衰,也引起很多国外声乐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和研究兴趣.近年来,我国的专业声乐教育也注意吸收传统声乐的独到之处,少数声乐教师要求学生学唱一些京剧的经典唱段,借以体会京剧的唱腔,用我国传统声乐的技巧来解决某些唱法上的问题.同时,我们不可否认,以意大利为代表的美声唱法有很多科学的可借鉴之处,在中国的声乐发展史上也无法忽视它的重要影响.中国京剧声乐技巧和意大利的美声唱法可以说是中外声乐史上的经典唱法,他们都在各自的舞台上辉煌了几百年,并且还在发展.本文从女高音的角度,运用比较声乐学的方法,将京剧的青衣唱法与美声女高音唱法进行比较,旨在探求两种唱法的精华与相通之处,为我国声乐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路与新理念.绪论部分介绍两种唱法的概况与本文写作目的与意义第一章介绍两种唱法的相关概念及历史(京剧概述、行当的划分、青衣的由来、美声唱法概述、中国对美声唱法吸收历程等).第二章两种唱法在气息、共鸣、真假声运用、咬字吐字等方面的比较.第三章两种唱法的比较对我国声乐发展的意义(声乐演唱方面、声乐教育方面、声乐理论体系的构建方面)10.期刊论文王爱华.周国安.WANGAi-hua.ZHOUGuo-an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声乐艺术的特点与成就-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7(2)文艺复兴是西方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重要特点,一是世俗音乐的发展,二是专业音乐的发展.声乐艺术在文艺复兴时期所取得的成就及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变革以及各种流派和风格的产生,必然和当时社会的现状紧密相连.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1fd64b67-db38-476b-818a-9ddf008ee762下载时间:2010年8月27日
本文标题:“合璧中西、多元发展”——回眸中国百年声乐之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9096 .html